APP下载

中国式投资陷阱

2020-09-21朱振鑫张明照杨芹芹

商界评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托陷阱投资者

朱振鑫 张明照 杨芹芹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投资者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防范风险永远比博取收益更重要。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形成了投资范围和仓位的严格限定。比如,很多银行在投资债券的时候,只能投AA级以上债券;保险投资单一股票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又比如公募基金投资同一公司发行的证券合计不得超过产品净资产的10%等。这些风控措施让机构一般不至于血本无归。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知识不完善,缺乏投资纪律,很容易把鸡蛋压在一个篮子里,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9年我们跟踪分析了大量案例,为大家梳理出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投资陷阱,总结分析它们爆雷的逻辑及共性,帮助大家揭开投资陷阱的面纱。

P2P投资陷阱

P2P互联网借贷平台,自诞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被纳入到现有的监管体系中,行业里乱象纷呈。主要是很多骗子以平台高收益为诱饵,虚构项目信息,设立资金池,借新还旧。从激进经营爆雷到直接诈骗跑路的事件比比皆是,e租宝、鑫利源、校园贷、月光宝盒等曾经炒得火热的机构生存一两年就纷纷跑路停业。其中的投资陷阱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种:

第一种投资陷阱是平台自融自保。自融是平台发标为自身融资,自保是平台为投资人提供本息保障。比如快鹿系就曾用自己的影视公司,走自己的通道公司,靠自己的担保公司,用自家的P2P平台,最终投向了自家的《叶问3》。

第二种投资陷阱是借新还旧。这种骗局是典型的庞氏骗局,主要是通过借新还旧,偿还高额利息,一旦新增资金放缓或者停止进入时,整个体系就会崩盘。大部分P2P问题平台都有庞氏骗局的影子,如善林金融、中融民信、钱宝网、唐小僧等。其中唐小僧作为业内著名的四大高返利平台,主要通过虚设债权、虚构借款人信息、虚假宣传的手段,以5%~24%的年化收益,向高达277万名投资人募集资金,入金总额160.45亿元,其中116.04亿元用于兑付早期投资者本息,造成最后11万名投资者高达50.4亿元损失。

第三种投资陷阱是违规进行线下销售。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P2P这种形式的产品不允许通过线下门店开展推介、销售业务,仅能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其他电子渠道上进行销售。但实际上有很多P2P平台另设公司,然后打着融资撮合中介的名义,将线下募集的资金“推介”给自己的P2P平台,进行变相的线下销售。比如,有180亿元待付,曾经坚持不回應、不兑付、不清盘的信和大金融。

第四种投资陷阱是向关联方输送利益。P2P行业由于长期没有监管,虽然有所谓的借款人信息披露,但基本都形同虚设,通过皮包公司转移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资金流入到属于实控人自己的公司,就构成了自融,但如果流入到其他相关方的公司,就变成了和关联方的利益输送。

爱投资在长期的运营中就存在给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平台借款大户大多都是关联方,其中有一家名为南华深科的公司借款在2亿元左右,其实控人恰好是爱投资的B轮投资领投方恒润华创的实控人,其在爱投资中持股比例为6.25%。当代系在爱投资平台借款在2.5亿元左右,而爱投资实控人赵春霞曾当选当代系旗下ST厦华非独立董事,ST厦华和爱投资的担保机构微弘商业保理是同一实控人。

信托投资陷阱

信托产品是一种基于信任而建立的财产代管制度,“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被委托的可以是资金、房产等各类资产,投资方向则更加宽泛,除了传统的贷款、证券等,甚至还可以是文玩字画。不过由于信托牌照在经历整治后仅剩下68张,为了保住牌照,行业内逐渐形成了刚兑的惯例。

第一种投资陷阱是假借信托之名诈骗。比如华宸信托某员工捏造虚假信托转让项目,声称原项目投资者急需用钱,需要折价转让手中的信托项目,为了避免转让麻烦,需要直接将钱款打入原投资者账户。自2012年起骗取22人资金接近8 000万元,华宸信托后续赔付了超千万元。

第二种投资陷阱是为关联方大肆融资。信托并没有自融的说法,在给关联方融资的行为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给深度关联方融资,二是给自己体系内融资。这些虽都不是违法行为,但会产生很强的道德风险。比如四川信托发行的“博邦”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立于2017年3、4月,存续期为1年,预期收益率6.4%,共募集资金28亿元,投资范围为受让国之杰持有的安信信托股票收益权。2018年业绩大幅亏损,“博邦”系列1年期满后,17只产品全部展期。

这是典型的深度关联案例。国之杰与四川信托存在交叉持股的现象,国之杰通过宏达股份间接持有四川信托0.06%的股份,四川信托通过上海国正投资间接持有国之杰8.9%的股份,足以说明四川信托为何为安信信托连发了17只信托产品提供融资,结果安信信托超百亿元产品逾期外加投资印纪传媒失败,产品出现逾期风险。

第三种投资陷阱是为单家公司大量融资。这种陷阱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只产品规模过大;二是一个信托公司发行多只信托给同一家公司融资,结果总规模过大的情况;三是多只信托给一家公司融资,结果导致规模过大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也不会有信托公司发一只规模很大的产品给其他公司融资。一旦多家信托公司给同一家看似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发了产品,就会造成公司知情而信托公司不知情的局面。如若这家企业恶意骗贷或者经营不善出现风险,这些信托产品都会面临逾期的风险。比如,去年7月凯迪生态披露的逾期债务涉及国元信托、浙金信托、湖南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27笔信托贷款,单个信托融资规模一两个亿,最大的一个是至信266号的9.3亿元,合计总规模高达31.8亿元。

第四种投资陷阱是名股实债,指信托公司名义上购买的是公司股权,但实际上以股份回购协议的名义约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公司需要溢价回购股份,溢价的这部分就是投资的收益率。因此任何在某一时点,附带溢价回购股份的协议都是名股实债,名为股权,实际上是信托借给公司的一笔债权。一般典型的名股实债的债权会得到法院的支持,但一旦因为协议设计不合理,法院极有可能在最终判定中认定信托的股权投资性质,最终面临投资完全损失的境地。

理财飞单陷阱

飞单,其实就是业务员拿着自己公司的工资,替其他公司卖产品的行为。这些产品的“好坏”不一,但业务员可以从中获得远高于自己公司产品的提成。近些年这一定义又有所扩大,业务员售卖虚假不存在产品的行为也算是飞单。据相关统计,在银行业内,售卖其他公司理财产品的飞单仅占27.4%,而售卖虚假不存在产品的案例高达72.6%。

在飞单历史上,平安的金赛银事件算是比较典型的案例。金赛银作为深圳的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2015年爆雷的资产总额接近60亿元,其负责人王维奇跑路,客户的几十亿元资金无处追讨,无处申诉。而平安人寿被爆由其业务员向客户兜售的巨额金赛银理财产品无法兑付。通过高档豪华会所装门面、拉拢政府官员打着政府项目的旗号推销、打平安保险担保的幌子、宣传公司挂牌上海股交中心等方式,金赛银公司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购买其理财产品,但这些钱实则进入了王维奇的个人私户。

这一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一条“有毒资产”转嫁链条:信托公司把信托贷款、债权等问题产品转给第三方私募接盘;私募公司金赛银通过动员平安员工“接飞单”等方式,打通了平安集团的销售渠道,募得巨额资金,最终挪作它用,导致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资产链条断裂。

海外购房陷阱

对于海外购房的投资者来说,无非两种用途,一是用于投资,丰富资产配置;二是实际使用,不论是为子女留学、移民还是度假使用。据统计,所有的海外置业者中大约有75%的人是考虑投资的因素,56.1%的人考虑子女教育的因素,42.2%的人考虑移民的因素,而居住目的和医疗卫生分别占37.6%和7.6%。

海外购房中的第一类陷阱是纯粹的诈骗。这里面的案例最著名的就是Bar Works公司出售的“工位”,它以15万~30万元的价格出售工位,承诺投资者12.5%的投资回报,满1年还可以再将工位以125%的价格进行回售。什么样的房产投资可以做到1年期37.5%的投资收益?最后这些“工位”被证明是一个纯粹的骗局。

第二类陷阱则是房产产权不合规。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对于房地产开发这种关乎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更是如此。很多人利用国内投资者对国外法律法规的不熟悉,大肆出售一些不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甚至没法转手的房子。以泰国房地产为例,除了一些特殊的土地之外,外国人购买公寓只能购买一栋楼其中的49%并拥有永久产权,其余51%必须由泰国人持有。但其实很多地方这51%是没有人买的,房地产商就会把这些房子包装成90年期限的房子卖给国内投资者,但其实这只是一份长达90年的租賃合同而已。

第三类陷阱是房产质量差或者价格虚高。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底特律楼市崩盘,上海某家公司就在国内兜售“5万美元”的美国别墅。但实际上这些别墅不仅不值5万美元,每年还要缴纳税费、管理费等。

第四类陷阱是房地产购买以及持有的相关费用非常高。海外购房在中介环节的费用以及后续昂贵的维修维护成本,都会压缩投资者的利润空间。国外在维护过程中与房产有关的税费主要有房产税、维修费、律师费、保险费、管理费等众多费用,更不用说很多国家甚至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额外税费。尤其是房屋维修费用,中介作为佣金获取方并没有动力告知投资者完全的购房信息。投资者如果不问,中介甚至可能会一笔带过,这就导致很多中国投资者在买入之后才发现还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以北京西城晶华和纽约曼哈顿两套1 000万元的房子为例。不算税费,西城晶华该套房屋每平方米价格15.97万元,曼哈顿的房屋每平方米价格为14.3万元,两套房屋每平米价格差异1.67万元。看似美国房地产投资有利可图,但如果把税费计入价格,西城晶华每平米17.13万元,曼哈顿每平米16.59万元,二者相差无几。

第五类陷阱是房产所在国的汇率问题。如果单说房地产的历史收益率,我们把所有国家的房地产放到美元的维度来进行比较。国内房地产过去10年总收益率67%,人民币自从2005年以来直到2015年10年间都是处于升值通道,即使经过了5年贬值,到了今天兑美元的汇率一共才贬值了2.4%。而最近被爆炒的东南亚国家呢?印度卢比10年间贬值幅度高达89%,汇率跌了快一半。实际上汇率的变动是世界上最难预测的问题之一,任何所谓对冲人民币贬值的话术,都只是销售中介为了卖房给投资者设下的陷阱罢了。

期货交易所陷阱

交易所投资陷阱通常有一定的实物和商品,但是会通过控制操控平台价格,将某些业务包装成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出售来非法吸纳资金,并承诺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

事实上,在中国境内,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大连期货交易所、郑州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这8家交易所是国务院和证监会批准成立的正规交易所,其他则均为地方政府或者商务部此前批准的交易所。而现在,一些野鸡交易所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宣称能短期获得超高回报,实则旨在吞噬投资人的财富。

在交易所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通过金属现货投资和贸易平台,自买自卖,操控平台价格,维持泛亚的价格比现货市场价高25%~30%,每年上涨约20%,制造交易火爆的假象,然后借此包装所谓“日金宝”等诱人的高收益产品。但实际上每年涨价20%只是为了让泛亚的价格永远高于现货市场价格,因此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买方,并没有带来实际增量资金。而交货商也因此不需补交保证金,投资者年化13.5%的日金宝理财收益,都是自己的本金或者新增投资者的本金。

当新增资金放缓或者停止进入时,整个体系就会崩盘,投资者基本血本无归。泛亚模式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委托日金费和短期回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2015年12月,昆明泛亚兑付危机爆发,涉及28个省份的22万人,非法集资金额总计超过430亿元,上千名泛亚投资者聚集在证监会门口集会抗议。

在众多的财富风险中,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些不规范的投资陷阱。规范的投资品顶多让你财富缩水,但不规范的产品可能让你血本无归,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学会远离投资陷阱。

(本文来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猜你喜欢

信托陷阱投资者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信托QDⅡ业务新征程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陷阱
陷阱2
陷阱1
让与担保和信托
从不同视角解读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