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09-21郑日华董丽丽
郑日华,董丽丽,杨 振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
慢阻肺属于气流不完全可逆受限的特异性疾病。该病集中发生在老年群体中,基于这类病症的病程较长,患者发病后除了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慢阻肺的治疗往往存在较大难度,不利于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稳定性发展。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详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我院接受慢阻肺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选取前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基本护理的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要药物治疗和基本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指导。两组患者在临床中均以明确诊断出慢阻肺疾病,观察组男1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2±4.1)岁,病程3~9年;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6±3.5)岁,病程2.5~7年。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不具备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基本的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主要方法为:(1)认知干预。基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受到慢阻肺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出现反复情况,因此大部分老年患者都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1]。很多老年患者对自身病症的了解情况比较有限,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耐心为患者讲解慢阻肺疾病的知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患者不断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才能更好的配合疾病治疗。(2)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准确掌握患者的真实想法,针对性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还应该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最大程度上获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性的实现问题解决,保证家属对患者的有效陪伴,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3)加强对患者心理变化的观察和掌握[2]。在护理中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掌握不良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患者调节心态,用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如果患者出现不良行为,需要合理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患者降低和缓解紧张的情绪[3]。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评估,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肺部功能越好。对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研究,护理方案的标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借助SPSS 21.0展开统计学数据统计和分析,文中计数资料采用(±s),数据结果行t值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结果行x²值检验,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存在明显可比性(P<0.05)。
2 结 果
2.1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的数据对比
两组患者在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护理后,护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 FEV1(%) FEV1/FVC(%)观察组 45 60.13±3.21 58.36±2.13对照组 45 76.52±3.62 67.11±1.98 x² 22.7247 20.1836 P 0.0000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对照组中共出现15例对护理效果不满意的患者,护理满意度仅为66.67%;观察组中出现2例患者对护理效果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5.56%。在两组数据对比下可以看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治疗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药物和基础护理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护理满意度低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而心理护理方式的融合则能切实改善常规护理方式中的不足,这种护理方式不仅能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改善,同时还能帮助和引导患者改善不良行为,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与帮助下,患者就能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只有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在降低医疗纠纷的基础上,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在护理中需要注意减少对专业术语的使用,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帮助患者解疑答惑。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心理护理的应用可以发挥更为显著的优势作用,除了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还能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是一项具备显著优势的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