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9-21游苹
游 苹
(重庆市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00)
新生婴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威胁着患儿健康[1]。其发病表现为神经意识以及肌肉张力减弱,对于刚出生的孩子而言,该疾病致死率极高。病情严重的新生儿会形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对其家庭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分析疾病原因,其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围生期缺氧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受损疾病。循证护理以临床经验以及客观资料为基础,与患儿实际情况相结合,也是最为常用的护理方式。目前,对于该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以生命挽救为主,神经性康复治疗的期望值较大,因此还需要对应研究分析。本文针对本院收入的84例缺氧性血腥脑病新生儿进行询证护理对比分析。现将相关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基本资料
采用对比分组法,将本院2017年2月~2017年9月收入的84例缺氧性血腥脑病新生儿进行电脑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男20例,胎龄35~42周,平均(3 7.1±0.2)岁;女22 例,胎龄3 2 ~4 0 周,平均(35.1±1.3)岁;对实验组42例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干预,男21例,胎龄32~47周,平均(37.1±1.2)岁;女21例,胎龄33~42周,平均(34.2±2.4)岁;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两组患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1.2 纳入标准
所有参与实验的患儿均属于我院检查并就诊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都经过CT、MRI复诊检查。患儿的基本年龄都应当在38-42周内。
1.1.3 排除标准
选取实验患儿均排除患有先天性以及代谢疾病患者、伴有贫血或者血红蛋白低于100 g的患儿;排除患有心肺功能性障碍以及慢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的疾病产妇产儿。
1.2 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并时刻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状态和意识变化。
对实验组的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对小组医护人员进行技能指导和技术培训,及时检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变化,对其进行营养支撑和吸氧护理。让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了解疾病特征。其次,做好问题分析,针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变化,优化营养支持以及全方面分析,结合相关治疗的查阅以及护理方案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注意急救护理,若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有面色或者口唇存在问题就要及时上报医生,及时进行急救[2]。
1.3 观察指标
观测方式,对患儿的神经发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若干预前后患儿的神经表现行为正常,且行动,脑水肿以及昏厥症状消失,且表示患儿的恢复正常,为显效。若新生儿的有好转,且脑昏厥,意识和行为都在恢复,呼吸功能改善,表示护理干预有效。若经过护理干预后,患儿的临床变化不明显,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的现象,判定本次护理实施无效。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有效率,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s),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两组护理显效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显效对比[n(%)]
3 讨 论
大多数缺氧缺血脑病新生患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胎动少,羊水浑浊的现象,很多新生儿由于神经发育问题,多出现嗜睡以及意识障碍的现象,再加上新生婴儿的器官发育不完全,因此会存在意识方面的问题[3]。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婴儿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减低并发症,循证护理方式指的是将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临床就诊相结合,创造出适合婴儿就诊治疗的最佳方案,最终来提升整个护理的质量。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分组法,将本院收入的84例缺氧性血腥脑病新生儿进行电脑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对实验组42例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其中实验组综合有效度为97.62%,对照组为88.1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询证护理方式对帮助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提升护理质量有借鉴意义,可以将其用作优化护理,可以帮助患儿早日健康,减低突发事件,有助于患儿思维意识和身体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