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预防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效果评估
2020-09-21石胜兰
石胜兰,黄 丹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新生儿救治中,需要长时间输液或者多次输液的新生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能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减轻新生儿痛苦同时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临床实践发现,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因为医院因素、自身因素等导致静脉留置针出现静脉炎,增加新生儿身体负担[1]。因此静脉留置针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是医学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且获得较多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认可[2]。本文探究综合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预防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无差异分类法将新生儿分为参照组(75例)和护理组(75例)。参照组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龄0~27 d,平均(14.45±2.74)d,其中早产儿25例、足月儿50例。护理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1~25 d,平均(14.23±2.55)d,其中早产儿29例、足月儿46例。两组新生儿资料数据对比差异均保持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
1.2 方法
参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以30°角进针穿刺,确认回血正常后降低角度并往前推进2 mm,拔除针芯。每次输液完毕后均匀注入3 mL0.9%生理盐水进行封压。指导家长观察留针处是否发生红肿、渗血情况,以及此类情况发生时正确的处理办法。
护理组在以上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模式。(1)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穿刺部位尽量选择头皮静脉或者上肢静脉。输液浓度较高或者轻度较大时需选择静脉血管粗壮的部位穿刺。穿刺血管要求弹性好且便于观察,易固定。如果只能选择下肢静脉穿刺,需将新生儿下肢抬高三十度。(2)规范操作。在输液、留置静脉针以及封管等操作均需在无菌环境下完成,防止细菌感染。穿刺前需使用医用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穿刺成功后需再次消毒并敷贴,第一次穿刺失败的留置针不可二次使用。护理人员 需准确了解封管的规范操作技术,争取一次封管成功。留置针时间不可超过五天。(3)控制输液速度。新生儿进行输液前,须准确了解使用药物的浓度,滴注速度以及配伍禁忌。在完成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后在使用刺激性小或者无刺激性的药物,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输入完成后进行封管,此时需使用0.9%生理盐水冲管。(4)强化管理流程。静脉留置针期间护理人员需增加巡视次数,观察留置针处是否出现红肿、渗透、出血等情况,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拔管并重新建立静脉通道。新生儿淋浴时需将留针处包裹住,以免被水浸湿。输液时可用温热毛巾热敷穿刺部位,因为热敷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血回流,加强新陈代谢,增加局部抗炎效果。
1.3 观察指标
静脉炎发生率[3]。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提出的关于静脉评定标准作为此次判断标准。将静脉炎分为三个指标,Ⅰ度指留针处出现水肿、红肿以及疼痛,触摸无硬结,静脉未见条锁样改变;Ⅱ度指留针处出现水肿、红肿以及疼痛,触摸无硬结,静脉出现条锁样改变;Ⅲ度指留针处出现水肿、红肿以及疼痛,触摸有硬结,静脉未见条锁样改变。统计出现以上情况的患者并计算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搜集150例新生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静脉炎发生率等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s)。P<0.05象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对比,护理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Ⅰ度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和Ⅲ度静脉炎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是输液治疗中使用频繁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手段,对抢救新生儿生命有重要意义。针对需长时间住院且长期输液治疗的新生儿来说,静脉留置针是最佳的滴注方式,一方面可缓解穿刺对新生儿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减少穿刺次数,以免多次穿刺引起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4]。静脉留置针期间需给予新生儿有效的护理干预,主要是为了方式静脉炎的发生。由于新生入角质层薄弱,结缔组织以及弹性纤维发育不全,受外界刺激时极易引发感染和炎症反应,这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原因[5]。而综合护理干预能确保护理工作全面且规范的实施,考虑到各方面的细节,进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本研究对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护理组从选择穿刺位置、规范操作流程、控制输液速度以及强化管理等多个细节开展护理措施,护理组静脉炎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参照组(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Ⅰ度静脉炎发生率(2.67%)明显低于参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护理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护理时需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并控制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输液速度需低于血流速度[6]。另外,需根据新生儿病情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更好地预防静脉炎。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综合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优势更加明显,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