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普贴与喜辽妥在卒中后静脉炎高危人群的预防价值比较
2020-09-21朱国云余庆丰
朱国云,易 萍*,余庆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通 226007)
脑卒中发病后不论轻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临床实践原则上应使用抗脑水肿药,以防止脑疝的发生,临床上甘露醇列为首选[1]。常用的为20%甘露醇,能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把细胞间液中的水分迅速移入血管内,使组织脱水。由于形成了血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几乎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在肾小管保持足够的水分以维持其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经肾小管排出体外产生脱水及利尿作用,每8 g甘露醇可将100 mL细胞内液转移到体外[2]。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3]。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药物,渗透压为1324毫渗,可对血管内皮产生直接损害,可激活炎症介质和分裂素——活化蛋白酶,直接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使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发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发生无菌性静脉炎[4]。同时甘露醇PH值为5~7,PH值偏低的液体刺激血管内膜可引起静脉炎[5]。有研究表明安普贴及喜辽妥对甘露醇治疗患者静脉炎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尚未有两者效果的比较性分析。笔者对此作了以下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1.2 纳入标准
①经医生诊断为脑卒中,CT或MRI诊断符合;②年龄>18岁且<65岁;③使用甘露醇进行治疗;④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烦躁不安;②静脉给药有其他高渗透压药物;③静脉给药有其他药物PH值<5或大于8。
1.4 方法
①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浅静脉留置针操作规程及正压封挂技术,统一使用24GA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对照组使用安普贴固定留置针。观察组使用3M透明辅料固定,在穿刺点上方使用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3~5 cm膏体外涂,早晚各一次;②护理人员的要求:分别将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全员培训,每周强化培训一次;③输液部位的选择:选择上肢静脉,避免选择微静脉。
1.5 评价时机
每次静脉输液开始前及结束后,对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留置针使用时间进行评估记录,必须有两人进行评价,如果两人不一致,请第三人进行复核。
1.6 观察指标
①静脉炎的评价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静脉炎分级标准进行分级:0级无临床症状;Ⅰ级穿刺部位有红斑,伴有或无疼痛;Ⅱ级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伴有或无水肿;Ⅲ级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伴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Ⅳ级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伴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大于2.5 cm并伴有脓性渗出。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比较( ±s)
组别 例数 留置针平均时间(d)观察组 100 2.69±0.54对照组 100 2.13±0.70 t 6.33 P<0.001
3 讨 论
安普贴可在局部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
消退,同时水胶体敷料具有自溶清创能力,选择性清除坏死组织,吸收大量渗出液体和有毒物质,形成一种凝胶,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缓解药物外渗后刺激末梢神经从而减轻疼痛。
本研究使用安普贴与喜辽妥预防卒中后静脉炎高危人群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浅静脉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喜辽妥相对于安普贴更加有效地降低卒中后静脉炎高危人群静脉炎的发生率,并延长了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