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
2020-09-18牛会勇田悦
牛会勇,田悦
宝坻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天津 301800)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提升,胃癌早期检出率升高[1]。外科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其创伤较大,易破坏正常的消化系统,不利于预后。随着临床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通过内镜切除局部病变,降低淋巴转移风险[2]。但有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9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49.23±8.48)岁;病变部位,胃体大弯侧5例,胃底6例,胃窦23例,胃角小弯侧6例。试验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3~69岁,平均(49.46±8.74)岁;病变部位,胃体大弯侧10例,胃底11例,胃窦25例,胃角小弯侧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CT 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全身麻醉后取左侧卧位,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与美兰混合液,分离病变黏膜与肌层,于内镜(Olympus,GIF-Q260J)下用套圈器(HBP,BK2816)高频切除隆起病灶,病灶直径>2 cm 的患者分片切除。
试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麻醉与体位同对照组,术前明确病灶位置,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标记病灶隆起边缘,应用Dual 刀(Olympus,KD-650L)切除黏膜暴露病灶,剥离病灶边缘,用圈套器完整切除病灶根部,用活检钳止血,如出血严重则采用金属钛夹(北京安邦合众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63540376,LT300)夹闭创面。
两组术后均禁食1 d,并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术前及术后1 d,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0 235.78±35.36 22.78±2.36试验组 56 93.68±25.35 11.68±2.35 t 20.656 21.079 P 0.000 0.000
2.2 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
术前,两组血清IL-17、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比较(pg/ml,±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IL-17 IL-23术前 术后1 d 术前 术后1 d对照组 40 59.78±8.36 38.87±6.42a 163.53±42.42 62.85±10.12a试验组 56 59.68±8.35 31.12±5.03a 165.54±40.38 49.13±8.95a t 0.058 6.628 0.235 7.011 P 0.954 0.000 0.814 0.000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主要与饮食、工作压力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早期胃癌检出率逐渐升高[3]。传统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常用方式,治愈率高,但创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有研究指出,内镜下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效果相当,且创伤小,已成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采用高频电刀切除病变黏膜,但在分离黏膜及肌层时,注射针会将肿瘤细胞带至更深层,切除不彻底,且术后电凝止血效果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镜手术,手术视野更加宽广,利于手术操作,手术时间短,对机体损伤小[5];同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黏膜(>2 cm),避免术后的残留及远期复发。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发挥内镜联合优势,精准定位病变部位的深度,术中精准切除、剥离,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6]。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后期应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红,郭春光,陈应泰,等.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治疗策略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865-869.
[2] 杨佳佳,党旖旎,彭磊,等.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6):379-383.
[3] 曹斌,郭俊峰,孙秀静,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疗效果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1):811-814.
[4] 缪许晶,林丽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比较[J].医疗装备,2018,31(20):70-71.
[5] 刘思,张倩,邢洁,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8):552-557.
[6] 吴贺华,董俊,张鸣青,等.ESD 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9):99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