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的影响
2020-09-18吴圆圆梁海玲
吴圆圆 梁海玲
脑卒中发病后2~24周是患者恢复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内实施相关治疗以及训练对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穴位电刺激是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皮肤输入体内的一种物理治疗疗法,利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针刺效应直接作用于穴位,经过对穴位电刺激,改善患者初级感觉皮质的脑血流,从而改善运动功能[3]。电动起立床训练是利用仪器带动患者双下肢以及膝关节的伸屈被动训练,同时关节得到挤压,引起关节周围肌肉收缩,逐步恢复肌肉的自主收缩能力[4]。为此本研究将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过临床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生命体征平稳且伴有偏瘫;患者均知情且签署了伦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意识不清,存在认知功能、交流障碍;合并严重的脏器衰竭;合并全身恶性肿瘤;骨质疏松;长期服用激素药物;临床资料不全。采用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62.19±5.32)岁;病程3~7周,平均(5.32±0.21)周;脑梗死19例,脑出血3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5~77岁,平均(62.54±5.68)岁;病程3~7周,平均(5.32±0.21)周;脑梗死18例,脑出血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主被动训练、痉挛肌肉牵引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步骤如下:
1.2.1 穴位电刺激 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仪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选取阳陵泉、足三里、太溪穴、涌泉穴。选取突发模式,设置刺激频率为120 Hz,脉宽200 μs,实施连续刺激,电流强度设置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日治疗1次,25 min/次,连续治疗6周。
1.2.2 电动起立床训练 (1)将患者转移至电动起立床上,采用固定带固定髋部、胯部、胸部。(2)双下肢支撑负重训练。患者平卧于电动起立床,不使用任何下肢绑带,护士适当抬高起立床角度,协助患者双下肢弯曲到一定程度使患者自主站立,每组5~15次,连续训练3组。(3)患侧下肢支撑负重训练。患者同样不使用下肢绑带,护士适当抬高电动起立床角度,指导患者抬高健侧肢体,使患侧下肢正好能够支撑体重,同时为避免下肢过度拉伸,可在患侧膝关节垫软垫。支撑时间3~8 s,每组5~15次,连续训练3组。(4)患侧双下肢交替支撑负重训练。患者平卧于电动起立床,不使用任何肢体绑带,护士控制起立床抬到适当位置,协助患者进行双下肢交替抬起训练,使患侧肢体恰好做主动或辅助抬离支撑面,支撑时间为3~8 s,每组10~15次,做5~8组。(5)躯体平衡协调训练。患者平卧于电动起立床,固定骨盆,护士控制起立床抬到适当位置使患者可自主支撑体重,指导患者躯体保持直立,重心向前、后、左、右旋转,当患者主观感觉疲劳时停止。(6)起始训练。设置电动起立床倾斜角度为30°~45°,训练10 min后,增加倾斜角度至60°,训练时间15~20 min,并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时间至30 min,且电动起立床的倾斜角度至90°为止。(7)训练期间可指导患者做Bobath握手、交叉性前伸、上举头顶以及前后方、左右方摆动,下肢做交替负重训练等。上述训练每日2次,连续训练6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1)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接受经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2)运动功能恢复效果。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mFMA-LE)、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综合痉挛量表(CSS)、Brunel平衡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mFMA-LE共包括共同运动、伴有协调运动、分离运动3个指标,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0,1,2,3分,总分22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好[5]。wr-MBI量表包括转移、行走、上下楼梯3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5级,分别为0,1,2,3,4分,总分4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6]。CSS量表包括肌腱反射、踝区肌群张力、踝痉挛3个部分,≤7分无痉挛,8~9分轻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13~16分重度痉挛[7]。Brunel平衡量表共包括坐立计时、独坐举臂、站立计时、站立举臂、跨步站立、独坐取物以及站立取物7个部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分,
3 讨 论
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于发病初期多数患者处于瘫软期,身体肌力较弱,引起全身关节僵硬、肌肉废用性萎缩,导致肢体负重能力下降,稳定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现代医学认为[11],偏瘫是由于大脑内层运动神经元发往脊髓前角受损引起。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其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有限,而运动功能恢复需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认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运动功能。
穴位电刺激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范畴,利用低频脉冲对感觉神经纤维产生刺激,从而刺激其向中枢输入感觉以及运动信号,促进脑组织损伤区域的未受损的皮质产生生理性重组。同时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具有针刺效应,将穴位相结合的应用可取代常规创伤性针刺治疗。此外,针刺阳陵泉穴、太溪穴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足三里具有燥化脾湿之功效,上述穴位电刺激可提高脑血流速度,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有助于受损的神经功能重建。
电动起立床可保持脑卒中患者站立体位,增加关节的本体感觉,还可帮助患者建立站立感觉,避免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当患者下肢支撑能力不足时,借助电动起立床的倾斜角度,控制并帮助患者保持倾斜位站姿,减轻下肢负重。下肢主动或被动弯曲完成负重站立过程,电动起立床利于患侧负重功能的恢复,对抗下足力量,抑制踝部痉挛发生。同时双侧下肢交替抬离支撑面练习,可促进步行模式的感觉输入,有助于恢复患侧支撑以及迈步项的功能恢复。另外,电动起立床的应用可对下肢、髋、膝等关节产生挤压,提高本体感受器的兴奋性及周围关节的肌肉力量,促进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有效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m,RI,PI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FMA-LE,CSS,wr-MBI,Brunel平衡量表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