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
2020-09-18张嘉
张嘉
冠心病(CHD)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2]。研究表明[3-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式。据统计[5],我国每年接受该治疗方式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高达数万例,具备创伤小、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等优势。但PCI术中机械损伤、炎症诱导、术后支架血栓、再狭窄等风险性仍偏高,致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较为频繁[6-7]。鉴于此,我院将基于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控结构的新型延续性护理应用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防控中,依托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管理,采取饮食习惯、运动、个体化依从性指导等干预方式,探讨其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稳定性冠心病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35~75岁;在我院首次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8];均符合《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手术指征[9],并择期接受PCI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认知清晰且具备基本沟通能力;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等心脏类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等[10];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不具备进行PCI治疗条件;不配合治疗护理或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资料不齐全。随机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36~71岁,平均(53.68±9.07)岁;无症状心肌缺血8例,心绞痛23例,缺血性心脏病7例,心肌梗死14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有吸烟史9例。观察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35~71岁,平均(53.14±10.78)岁;无症状心肌缺血9例,心绞痛22例,缺血性心脏病8例,心肌梗死13例;合并高血压7例,合并高脂血症3例;有吸烟史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延续性护理。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稳定性冠心病PCI术后基本知识,如预后、并发症预防及应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指导,如规范用药、饮食、运动指导等;心理疏导,告知出院注意事项;做好出院指导,出院前1 d叮嘱患者按时复诊、并发症预防,每月1~2次电话随访,了解病情恢复状况,至少每1~2个月1~2次家庭随访,持续6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医院干预。由我院专科护士在社区门诊一对一对患者实施每日饮食、运动计划、用药调控干预,共3次,分别在出院后1,2,3个月进行,每次60~90 min,水果类摄入200~300 g/d、绿色蔬菜类摄入300~500 g/d,并在第1次随访时指导患者每日3餐标准,包括外出就餐原则、食物制作优化、食物交换份法,必要时可与社区门诊餐厅协商体验订餐服务,专科护士根据不同患者身高、BMI、体质量、工作劳动强度制定每日运动计划,如游泳、太极、瑜伽等,计算每日饮食摄入热量与运动训练强度。遵医嘱用药,将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写在便签上,嘱咐家属监督患者用药。(2)医院-社区共同干预。安排社区人员检查患者每日自护日记记录情况,日记内容包括日期、血糖血压等生命指征数值、饮食结构摄入量、每日运动量与运动时间、服药依从性、身体健康或病情发展情况、环境潜在危险因素等。对于饮食、运动、用药、遵医嘱情况达到预期目标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未达到目标者耐心分析,并由社区门诊通知并协助专科护士制订改进方案,作为下一个循环干预重点。社区协助医院建立微信群、举行健康讲座,由院内专科护士担任微信群组长,只允许延续护理组员、患者、家庭联络员进入该群,群内宣传冠心病、PCI术相关知识、常见误区;讲座通过微信、海报、电话预约,借助PPT、视频形式展开,内容涉及基本知识、症状、延续护理模式等,并中间穿插管理案例、患者访谈视频,专家现场答疑。(3)社区干预。社区门诊为每位患者建立档案,填写联系卡,确定1名家庭协管人为联络员,社区陪护人员负责患者与院内医护人员联系,实施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预防宣教与授课工作,课后社区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强化日常管理指导与负面情绪疏导,定期监督患者,及时反馈调整治疗方案,并在出院后每周对家庭联络员进行1次电话随访。(4)社区-家庭共同干预。社区相关医护人员与家属组成家庭干预小组,面对面搭建简易厨房,提供活动室与模拟药物箱,分别实施免费饮食实地操作演示,予以运动和用药指导,调动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监督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急性心力衰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急性心力衰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转变,现有护理手段在缓解心绞痛、预防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无法完全满足稳定性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需求。有报道指出[11-12],以往常规健康教育和延续性护理强调住院期间用药执行度、依从性,包括药物用量、时间、给药途径等系列规则。本研究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在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应用效果。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借助社区服务中心为媒介,将生活习惯、饮食、用药、运动等护理服务更好地延伸至院外,例如:个体性膳食处方制定,“标准餐”或“标准运动模式”现场实物教学、演示,利用生活日记等指导患者正确自我行为管理,此外,本研究中还借助微信群、视频、PPT等新媒体工具,连接医院、社区、家庭,快速提升冠心病、PCI术相关知识、常见误区宣教时效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急性心力衰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一方面医院专科护士定期在社区开展饮食教学,安排社区人员督查患者日常运动、服药依从性、身体健康指征等并及时提供指导,利于将复杂自护问题简单化,维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另一方面家庭联络员配合社区医护人员组成家庭干预小组,即提升整个家庭PCI术后并发症预防的认知,又使医院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恢复状况,个性化调控血糖、血脂、体质量等指标。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应用于稳定性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