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安塞区退耕还林工作探讨
2020-09-17王国庆白孙宝胡攀
王国庆 白孙宝 胡攀
摘要 简要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前后的监测数据,阐述了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建议,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问题;建议;陕西延安;安塞区
中图分类号 S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7-013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退耕还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安塞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延安市安塞区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全国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试点县之一,退耕还林工程是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安塞区已实施了2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林分质量不高、后续产业滞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参考。
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
安塞区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达9.492万hm2,其中退耕还林5.652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647万hm2、封山育林1 930 hm2;实施后续产业山地果园0.367万hm2。工程涉及全区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总计3.1万农户,累计投资补助资金13.67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自然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广大农民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2 退耕还林前后监测数据对比
2.1 退耕还林前
植被稀疏,安塞山峁坡沟地表裸露,扬沙、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百姓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1998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 504元(表1)。
2.2 退耕还林后
经过20年的努力,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然植被得到全面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全县森林覆盖率由 1998年的18.00%提高到34.68%,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98年的1.40万t/km2降到0.54万t/km2,2018年林木密度达1 665株/hm2、人均纯收入达到13 361元(表1)。逐步构筑起了纵横交织、浑然一体、功能相互辐射的生态载体,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天变蓝的历史性转变。
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系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不仅工作量大、涉及面寬,而且政策性强,涉及农户众多,由于受到地域、人口和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林分质量不高
安塞区退耕还林工程虽然以示范点建设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运作,但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重、要求时间紧、准备不充分等诸多原因,多数镇街和村都是在先实施后规划或边实施边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能科学地选择树种,不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直接导致生态林所占比例过大、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
3.2 抚育管护措施不到位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农民对幼林抚育管护,特别是经济林浇水、追肥、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缺乏了解和掌握,群众致富手段不多;部分农户只注重钱粮兑现,忽视抚育管护,造成生态林生长缓慢,经济林丰产期推迟。
3.3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安塞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设施养畜、新农村建设、山地果园等退耕还林配套措施已经提早实施,但由于区、镇2级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加之农民对果园的资金投入不足,果园管理技术掌握不够,目前新建果园较多,在短期内还没有收益,难以见效。
3.4 林牧矛盾依然突出
主要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养殖户对牛、羊仍然以散养为主,偷牧乱牧现象严重,给封山禁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5 退耕还林后缺乏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验收是以面积计算,对退耕还林后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符合树种多样性的要求、是否达到了生态保护的目标要求等退耕还林绩效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1-2]。目前,很多退耕还林地块只见树苗,不见森林。究其原因,一是农户缺乏对林地幼树管理的主动性,甚至有些退耕农户只管拿补助,对林地后续管理置之不理;二是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的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保险等项目支持,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质量和后期效益发挥。
3.6 缺乏现代化退耕还林管护机制
现代化退耕还林管理管护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先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比如,档案管理、外业规划和检查等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及技术人才。
4 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建议
4.1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安塞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5°以上坡耕地产量不足1 500 kg/hm2,产值不到1 500元/hm2,农民种植后造成的生态损失远远大于经济收入。因此,安塞区应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剩余25°以上坡耕地在短期内全部退耕还林,应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以延安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为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天蓝、人富”的目标。
4.2 全面提高退耕还林林分质量
衡量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林分质量。根据安塞区目前退耕还林的实施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林分质量不高、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沙棘和刺槐栽植比例過大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利用安塞区改造林分质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补植补造山桃、核桃、油松、侧柏等乡土树种;抓住山地果园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山地果园,彻底改变安塞区经济林比例过低的现状。
4.3 统筹协调,着力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逐年推进,如何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已经成为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一是认真开展补植造林。安塞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春季少雨干旱,造林成活率低,只有坚持长期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二是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要保证退耕户人均达到0.17 hm2的基本口粮田,同时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禁在基本农田内实施退耕还林,禁止出现“全退户”“全退村”。三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按照“巩固提高棚栽业,加快发展林果业,稳步推进草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使农民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拓宽退耕户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继续严格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封山禁牧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依照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和《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的要求,全区上下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封山禁牧工作,确保安塞区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3-4]。与此同时,将退耕还林纳入统揽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加大地方资金投入,加强现代林业科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退耕还林整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5 参考文献
[1]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程[S/OL].(2018-08-09)[2020-03-20].https://wenku.baidu.com/view/5cbac4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6.html.
[2]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S].北京:国家林业局,2001.
[3]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A].西安: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
[4] 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A].西安: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