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变革知止而行
2020-09-17南存辉
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我有幸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亲历了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是改革开放缔造了民营经济的奇迹,更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如果以“企业转型变革”为大主题,我想从战略定力、持续变革、厚植根基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战略定力
战略规划引领发展
战略规划不一定就是虚的,没有虚哪有实?所以,大家要思考:如何把概念变为现实?如果想都不想,那是做不了的。当然,战略规划不是无中生有。我们现在强调战略目标导向、市场需求导向,还有问题导向。有没有战略目标,企业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突破、要扩张,首先要想象它有没有可能性。可能你觉得太难了,那么把难的问题解决了,资源配上去,就有可能攻下目标。尤其在处于逆势的时候,需要看准并坚持既定的战略方向。经济周期下行时,我们去投资,上行时就有机会拿到红利。企业顺势发展,逆势投资,这里面有很多规律。
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一,相信党中央。我们始终相信党中央的决策,相信决策越变越好。从相信到信任,然后再到信仰,这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中国在前进发展,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存在很多机会。
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民营经济是要被消灭的对象,然后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两个不动摇”,再后来变成“建设者”,这些字的改变是有含义的。总书记说,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外面谁讲任何和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不符合的言论,都不用在意,只管心无旁骛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我们说要相信,就是要听明白中央的话。社会现象越是纷繁复杂,就越是要心如止水,心要定。
第二,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起起落落,其实都是机会。比如贸易摩擦,即使有缓和现象,后面一樣也是严酷的。这时候不要幻想。我们在商言商,本来就是起起落落,上有上的机会,下有下的机会。所以,要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危机会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不管上去还是下来,都是机会。
有一个论坛主题是如何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我认为从现象来看,那么多人去韩国、日本购物,说明大众有钱了,而且有消费需求。他们认为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这些现象后面的“潜台词”就是消费升级,我们整个社会标准要朝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真的是醍醐灌顶。我们从事制造业,是供给侧的生产方,就要思考怎么把产品做好,而且要提高性价比。不同领域、各个行业的人,把自己所在领域的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怎么会没有机会、没有市场?市场太大了。所以,要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人均GDP到了这个程度,怎么跨越才是关键问题。
第三,相信中国优秀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释家,智者们讲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譬如格物致知、否极泰来,都是共通的。当然,我们现在要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融合起来,那怎么做?就是要更加深度开放,把门打开得更大,让东西方结合。
专业精神坚守主业
聚焦、专注可能和我们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如果我们有机会读书,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识、从事不同的领域,或许就有不同的结果。我那时候没有书读,初中毕业后就修皮鞋,忙忙碌碌也就是为了谋生,然后卖电器,慢慢进入这个行业,很自然地发生了这些事。后来我发现这个行业好,能赚钱、造房子、发财,比修皮鞋好。这个领域要做好的话,做专、做精也可以做大。我们是最基层的草根创业,自身实力条件薄弱,无法呼风唤雨,也无法说服更高层级、得到更多资源做支持。所以,我们自然要脚踏实地做出该做的事情来,然后树立口碑、创好品牌,博得大家的信任。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谈到企业转型。大家说转型压力大,我就讲一句话:知止而行。企业要知道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知止”就是明白不是什么都能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程就有不同的思考。从我的成长历程来看,不管怎么说,总要聚焦领域,不能有太多的方向或者太多的事业,多了忙不过来,最后就是分心、烦琐。你只能聚焦最擅长的、最能干好的东西。生命的长度是有定数的,宽度当然可以宽一点,但太宽了拢不过来。所以,要聚焦,把最有价值的做出来。
1994年初,我们建立正泰集团,几十家企业整合进来。从那时候到2000年,消化(调整集团化管理)了近10年时间。因为集团法人体不一样,所以(各自)利益不一致,思想就不一致。你让它往东,它偏要往西。这里面利益协调、思想统一很难。这时候如果扩张太快是不行的,消化不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也只能专业化。如果去投资房地产、矿厂,上市以后马上就东并购、西扩张,后续的管理怎么跟上?
专注专业和成长环境很有关系。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就不同。每一代人的发展条件不同,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使命也不太一样。制造业太难了,一定要从基础做起,一步步积累起来,不然就会“轰然倒塌”。制造业来不得虚的,必须脚踏实地创新积累,然后形成制度、团队、文化。如果今天攀比这个,明天攀比那个,那就会死掉。我们要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金融投资上,不大现实。我要求大家还是要专业化,要有工匠精神,心无旁骛,心若止水。进这个行业,干这个活,就要遵守行业规则,规则就是命,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道”。
正泰电器上市就磨了13年时间。刚开始提出上市时,几个老顾问说:“上市要融多少钱?现在我拿1亿元给你,你都花不了,上市干吗?给你钱你都花不了。”之后我们上市融了24亿元,但只能存在银行,分红分给大家,还给大家。证监会表扬说,正泰做得好,老是分红。但其实,很多人笑话我们没能力,没本事花钱。每年开股东会,股东问有什么投资,我们都老实说没有,还告诉他们不要慌,后面会有的。上市后的前3年都是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处于创新转型中,新能源做起来了,但仍然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稳健。
打造令人信任的百年品牌
大家说起饮料就会想到可口可乐,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大众植入一种观念:电器就是正泰,新能源就是正泰,节能就是正泰——要形成这种意识。最好成为让大家信任的品牌,至于走什么样的品牌路线,不同行业的品牌是不同的。
我们在国际上,品牌差距还很大。现在,能源消费刚开始,路还很远,得慢慢做。我们以后要做成西门子、ABB,向这些百年企业看齐。我们积累了30多年,这是第一阶段,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通过产品深入接触用户,让大家感受到服务好、产品好,然后他们才会信任正泰品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没那么快成功,速成也不行。打造百年品牌也要行稳致远,需要冷静,不能着急。要深入人心的话,就要建立口碑。我常和公司品牌部的同事开玩笑:不要吹过头,广告比产品做得好就不合适了。品牌宣传也要把握好度,懂得适可而止。
持续变革
把握产业升级机遇
未来已来。现在是5G时代了,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AI、边缘计算、云计算……新技术层出不穷。现在,国内也好,行业也好,全球也好,我们是排头兵之列的龙头企业。即便是太阳能领域,我们也进入10来年了,这时候就要想:怎么担当?如何引领行业?如何为全球做事情?命运共同体怎么做?
我们最初做的是低压电器,和新能源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其实那时(进军新能源前)我们已经涉足了高压电器,一步步从元器件做到了成套。当时,政府在推动转型升级,我们自己也感觉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就想到,传统行业的输配电、电力和新能源之间本来就是能源关系,所以最好从电力设备向新能源发展。能源领域的设备属于工业范畴,可以造出来。此外,能源还有消费属性,那么,如何把服务做好?进入万物物联的时代后,我们就思考琢磨,坐下来写规划,不断总结、梳理,找不足,提出关于未来的方法、思考、路径……结合行业和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从问题导向入手,根据战略目标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去预判将来的发展方向,于是我们便提出了“一云两网”战略。我們认为,在工业电器、电力设备领域(包括太阳能领域)中,可以通过创新整合:既能在生产方式上创新,也能进行技术装备创新,从而全面深入整个工业核心大脑。
在这里面,工业物联网的目的就是使制造更加敏捷、智能、低成本,实现更快速的响应,使得可靠性和一致性越来越高,还能做到智能化预测、预警等。这实际就是一场工业革命,它会带来能力的提升。工业物联网的体量比消费领域的大很多。如果在工业物联网的基础上做能源消费,想象空间就很大了。我们开发太阳能电站,能把装备和系统放进去,建了电站后,又有运维服务,这个模式的转型变化就很有意思,会产生很多创新变化。
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变革
管理创新是门学问。企业大了之后,里面积累的问题还是不少的,这就是发展的问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大有大的方法,小有小的方法;不同阶段,方法不同。
企业必须有法人体,如果没有完整的治理机制就会乱套。但这套东西做了之后,部门之间就隔离了,会出现互相制约的关系,甚至会出现部门墙。那怎么让机制流畅起来?怎么打掉部门墙?怎么形成端到端的连接?快速响应机制怎么建?这既要有方法,又要有手段,比如互联网信息化就是一种方法。前段时间,我们请了国际大咨询机构来做支持,推动变革。人类文明中有这么多优秀的东西,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我们现在推动流程再造、组织变革,采用了很多创新工具和方法,但都是在研究怎么提高效率,如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营销、研发、制造、管理、人才、财务,我们正在不同区域推动全方位的创新变革。比如,我们正在推动全产业链区域的营销模式创新。我们先在不同区域推动试点,探索国内怎么做、国外怎么做,然后总结提炼出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这场改革由我组织推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否则大家动不起来。我告诉他们:谁不改,谁就靠边站。
有人说,这个改革在改你的权力,你原本在金字塔塔尖,改革过后倒过来了,你的权力变小了。的确,流程改革后,我排在了最后,没权力了。但我说这样最好,要放得下。第一线是为市场服务的司令官,应该把决定权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做支持,为他们服务。所以我提出,高层、管理层要下沉,要接地气。对于职能部门,以前在办公室中审批把关的人员要全部职能前移去做服务。估计这样一年半载做下来,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耐心破解转型阻力
20多年前,周其仁教授告诉我,集团法人太多了,让我抓紧梳理架构。那时候,我们有一批家族亲戚不适合在公司了,得请他们离开,有些人有股份,有些人没有股份。他们说,我们和你一起打了天下,为什么让我们离开?大家很痛苦,但我们还是决心把股东的权力拿掉。比如,以前是厂长,现在不让当了。这的确残酷。我们征求了上百条意见,去雁荡山开会,讨论不出结果不下山,情况很惨烈。我给他们讲农民和地主的故事:你自己种地,有收成挺好,现在你变成地主了,该让专业的农民来种地,种出来稻就有收成,不用自己流汗——在家喝喝茶,就有收成了。说完这个故事,大家便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变革又不一样了。比如,对于我们的一些供应商,变革前要先给它们吹风两三年,说接下去我们有智能制造了,零件需求会越来越少,一旦两三年后全部智能化了你们怎么办?我们一直呼吁大家要赶紧转型。我请供应链生产部门的人给他们讲转型升级,要联合起来把小的做成大的,把大的做成强的。另外,我们也设置了竞标规则,逼迫他们学习提升。这里面一是危机意识,让他们赶紧动起来想办法;二是引导他们怎么做,以后可以不做零件,而是升级到直接做产品。一些没有转型升级能力但有资金的供应商,可以去创新投资。
我们就这样慢慢引导。这边三年改造,那边三年培育,他们就转过来了。这一切都基于胸怀,内心是希望大家共同致富:你们生活好,我就好;大家不好,我也不好。帮人就是帮自己,这个道理想明白了之后,竞争到最后就都是竞合关系了。
厚植根基
企业竞争最终靠人才
在人才建设方面,我们并没有先见之明。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很重要。企业最终的竞争靠人才,培养好队伍,任重道远。我们要培养向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然后制度化运作,把这种想法一代代传下去。我想的是,先财散人聚,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人聚财聚。一切在于人,人的智慧“开”了,能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说不透的,讲一百遍还是不懂、不明白,你说的和他想的是两码事。而有的人不用讲,他自然就会这样做了。
在具体管理中,我们常用的一个办法是赛马机制。不管什么专业,试一试才知道,用人也是要靠机缘的。我也是几十年这样糊里糊涂、朦朦胧胧过来的。干好干不好,干多一点干少一点,没关系的,尽力就好。真的不理想的话,再将人体面地调整出来。
特别是对于创新,我们的文化氛围一定要尊重成功、包容失败。人多就好选择,就可以试错、容错,并且形成纠错机制。有的技术简单,做起来就快;有的技术复杂,就需要时间,过程还很痛苦。有的人三年干出来,有的人三个月干出来,道路不一样。所以要放开,要有拥抱全球人才的胸怀。即使有人犯了错误,也应当追问:这是因无知无畏错了,还是没有能力,或者是不尽心尽责?这些是有区别的。在这里,正向激励、反向激励,都得用。
制度是人写的,到底好不好,用什么衡量,我也不会分太清,差不多就行。当然,做得好不好,奖励是要有区别的:给你股份多少就显示出来了,看比例就知道到底认不认可你了。奖惩一定要分明,不能稀里糊涂的,做得好不好都有奖励是不行的。奖要使人心花怒放,罚要使人心惊肉跳。包庇不行,糊涂也不行。
持续激发共创基因
共创和我们的基因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没资金、没人才、没技术、没市场,全靠大家合伙。如果我是二代传承的,可能就不一样,但我那时候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没钱,找亲戚、朋友借,两个人、五个人、十个人,我们就是这样合伙扩大的。
现在从内部来看,我们有多年的人才积累。人才富余的时候,可以创业。有的人想出去创业,那我觉得你可以留下来,正泰给你平台,让你带个团队一起创业。有这个兴趣、冲动、能力,那我会鼓励你,投钱给你,支持你并一起合作创业。这样的团队,我们有好几个。正泰可以给你提供资金、市场、品牌、渠道等各种资源。从内心来讲,能帮尽量帮,我们对股权比例、对财富没什么大追求。多的都分享出去,这没关系。
金融危机期间,欧洲那时候情况很糟糕,我去了一趟西班牙,我们在那里有十几个外籍员工,结果他们也不难受,反而聚集起来说要创业。我说好,然后问他们有没有看过《亮剑》。我请翻译跟他们说,“按李云龙的规矩,打下的山头都是你的,可封为军长。以后你打下山头,把正泰旗子插上去,我给你股份,让你当老板。”能干就行,都是正泰人。我们在国外也这样,你能干就干。
我们选择创业团队的方法很简单。第一,你有兴趣,愿意做就做。你愿意尝试,我也不知道你成不成,但对我来讲没关系的,相当于风险投资了,可你要百分百地投入。你要是不敢的话,我也不会支持。第二,内部创业要围绕我们的战略领域来做。第三,采用赛马机制。谁做都可以,大家公平竞争,我不会保护落后者。
行稳致远就是不要贪心
有一个朋友托我问南老(南怀瑾先生),“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南老则问我怎么理解。通常的理解是,一个人40岁时,基本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于是会觉得自己什么都经历过了,都明白了,因此不会有疑惑了。而我认为,到40岁不是会不惑,而是不要惑。经过40年的历练后,人的能力变强大了,但同时会面对更多诱惑——似乎这个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如果这时候做太多,忙不过来了,就可能出问题。南老说,答比问好。
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务院拿4万亿元出来,银行放贷宽松。很多企业家那时候大量贷款,投到房地產项目。结果2011年政策收紧,贷款还不上,现金流没了,搞得他们很难受。房地产可能赚钱快,但如果因此荒废主业就麻烦了。制造业虽然辛苦,但要是发展好了,也能上万亿元。正泰还小,慢慢干就干得起来,所以我就认命了,那时候没有去干别的事情,也就没有卷入后面的风波。
2018年的时候,金融机构在上半年说不放贷,但在下半年开放了一些。我就跟大家说,不必抱怨,要用平常心看待。银行的行为本来就是商业行为,抱怨它不提供帮助也没用。不管有没有贷款,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行稳致远,就是不要贪心。到最后,你的东西也会是社会和国家的。人都是握着双拳来,两手空空去的。这些事情想明白了,就能做到不贪心、不贪婪、不偷懒。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确很重要,我们要去理解、执行。中国政府的队伍中,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我们一路受到指导。知晓如何在原则面前讲感情、在感情面前讲原则,很重要。
我相信,民营企业只要真正做到遵纪守法、按章纳税,一定会不断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我们民营企业家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安全线。
请记住,法律是底线,企业经营要守法,不能越红线。如果做了权钱交易,迟早出问题。有一次浙江省法院搞培训,请我去讲正泰是怎么重视法治的。我说,我们所有东西必须法务先签字,法务部完善了、同意了,我再签字。正泰里面董事长不是最大的,法务部老总最大,他不签字我就不能签。
总的来说,“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给了我们民营企业家与政府部门以标准和规矩。政府本来就应帮助民营企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拿好处才帮助发展。懒政也是不行的,不作为不行。企业和政府都不应搞偷鸡摸狗的事情。“亲”“清”关系是很好的价值观,是强国富民的根本。它不仅是政商关系,还带来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人总是要走的,就算有东西留给下一代,和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了。创立一个百年品牌,留下来的也是某某家族,与个人没什么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尽心尽责,努力感恩和回报社会。这些想明白了,做事情就淡定了。我就是要把手头事情做好,承诺了就要尽力而为。把好事做好比赚钱更难: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砸了对不起别人;要考虑风险,现金流不能断;负债率要守住,守不住就麻烦了。对我来讲,这么多年过来,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财富、名气,这些到最后都要归零的。问题想明白了,就泰然处之了。
本文源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南存辉: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