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江西省碳金融交易平台的构想
2020-09-17周淑淑张应华
周淑淑 张应华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提倡发展绿色金融和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江西省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通过碳金融交易市场为低碳经济提供资金融通和信贷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设立碳金融交易平台的优势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构想,完善碳金融交易机制,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促进资金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在推动金融业创新的同时激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革新,为江西省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18-02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市场与碳排放交易的有机结合,江西省正值金融改革之际,设立碳金融交易平台有利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现状为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提供经验。
一、江西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的必要性
气候问题使经济活动中最大的市场失灵,传统的解决方法是政府利用行政命令等进行强制干预,在经历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之后,江西省开始探索市场方式来解决碳排放量增长的问题,利用竞争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江西省目前处于碳排放交易的最低端,如果发展碳金融交易能将企业的交易成本降到足够低,无论初始碳排放权如何配置,都会产生最优解,而且最优解的福利水平要明显高于庇古税的均衡解,它能发现生态服务的市场价格,把污染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抑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江西省的资源利用率和低碳经济转型。
2019年5月央行发布《关于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论通知》,指出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用以支持企业开展低碳产业发展。江西省正值金融改革时期,需要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鼓励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响应央行政策,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各个环节,创新碳金融衍生品,从而为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二、江西建立碳金融交易平臺的优势条件
碳金融与碳交易密不可分,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石。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2017年正式设立,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法定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及咨询服务等业务,主要包括: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碳金融产品开发及涉碳投融资服务,碳交易市场咨询策划和培训服务,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节能减排相关业务,为江西省控排企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履约、融资、碳资产管理和咨询,拓宽企业绿色投融资渠道等,为江西省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奠定基础。随着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参与碳金融相关业务,并推出了多种低碳环保的贷款。
已具备较为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参与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的六类主体已基本完备。主要包括:一是负责对省碳交中心业务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的省发改委和有关综合监管部门;二是经主管部批准从事碳盘查、认证、登记的机构;三是碳交易活动中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四是从事碳交易策划、碳交易代理的经纪机构;五是符合交易主管部门规定的投资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六是为碳交易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和研究咨询机构。
虽然碳金融进入江西省的生态经济区起步较晚,但国内外有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国内外的一些银行和少数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碳金融交易的尝试,为江西省的碳金融交易打下基础。江西省是资源强省,植被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有丰富的碳汇资源和全国首届低碳大会的召开,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有自然优势。
三、江西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面临的问题
1.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够
目前江西省尚处于碳金融交易的起步阶段,企业缺少参与碳减排、碳金融交易的硬性约束,金融交易平台缺乏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参与,碳金融与碳资本落后,参与碳金融交易中介服务和碳期货、碳期权等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碳金融产品周期长,短期收益率低,使得市场发展碳金融边际成本比较高,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环境影响,参与的规模小。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还需要配备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针对目前碳交易相关的项目而言,平均一个项目年限是5年,交易周期较长,且受市场影响大,因而注册风险较大,需要专业的项目审定核查机构对项目的可查性可证性进行权威认证,而江西省虽然有一定的第三方核查核证机构,但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相关审定核查的经验不足,且权威机构较少,难以形成与碳金融交易平台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3.缺乏相关的碳金融衍生品
不同于发达地区,形成了碳期货、碳期权、直接投融资以及碳指标交易为一体的碳金融体系,在江西省,燃油期货是市场唯一在运行的能源期货品种,碳金融衍生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未形成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力度不够,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参与碳金融的规模很小,相关碳金融衍生产品种类过于单一。
4.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江西省碳金融交易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法规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备,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需要科学指导与规范依据,虽然之前有相关法律政策,但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强调行政干预而忽略市场的作用,无法适应多变灵活的市场,缺乏适用性。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源审查、碳排放消费类型核查等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交易方式、模式和流程不够系统完善;处于碳金融交易的最低端,掌握不了碳排放定价权和交易主动权;温室气体清单统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独立第三方权威机构核证,缺乏统一标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额度分配方法不统一,碳排放权需要政府系统分配。
5.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循环经济得到的金融支持较少,碳交易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没有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制度,难以支撑碳金融交易平台有效运行,江西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占比更大,相较于大型企业低碳经济信贷支持弱化。江西省的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特别是银行利润中心部门,利益空间和管理水平低,人员配备不完善,缺乏专业知识人才和系统的咨询体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加大相关资金投入,但是设立碳金融交易平台需要充裕的资金资源和相关的投融资渠道。
四、建立江西省碳金融交易平台的建议
1.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创新碳金融衍生品业务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金融的资金技术支撑,金融机构需要注重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创立碳排放基金、尝试碳排放期货、碳排放期权交易,助力实体经济创新,推动市场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上,银行具有信息优势掌握大数据信息,可以利用技术优势为各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金融机构可以研发碳金融理财产品进行金融创新,使投资者参与碳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中向碳金融市场注入足够的资金,扩大群众参与,让碳金融交易深入人心。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交易,培育中介机构,让专业的咨询机构给予指导,有效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人才就业。由点到面进行推广,用优惠政策引导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自愿参与碳交易,政府提供资金,对早期参与碳金融交易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减少企业相應成本,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其他城市的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应推进碳市场建设,健全碳金融法律法规,稳定市场预期,规范碳金融产品发展,稳序推进建立碳金融交易平台。同时,应设立明确的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目标及相应的动态调控机制,碳排放总量控制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碳排放初始额度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并引入拍卖机制,增强碳市场的活力。
3.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碳金融交易平台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防范交易风险,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将对各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巨大损失,第一相关监管机构需要提高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审批和监管能力。在碳金融交易平台建设初期,由点到面建立碳期货交易所,实现风险对冲,在碳期货的基础上进行碳金融衍生品创新,为商业银行进行碳金融创新提供前提条件。加强生态环境部与“一行两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沟通,多方协作划定各自监管职责,协同监管,使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更加规范化、低风险化,对于不合规操作可以责令修改,规范惩治奖励制度。风险管理主要在碳交易发生之前和发生之中,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制定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时机成熟时,金融机构可成立专门的碳金融牵头部门,组建碳金融资产评估团队,对重大碳金融项目进行审批、授信、风险监测与管理。其次是借鉴国际经验,以赤道原则为依据,建立全面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碳信贷投向、业务准入、客户选择、贷款三查((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各环节,实现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比如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权质押的贷款业务时,要严格挑选信用良好的企业或者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放贷,并加强对企业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使碳金融交易平台稳步运行。
4.加强碳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引进碳金融交易平台的专业人才储备。在现有金融、法律、会计、能源、环保等专业背景人士的基础上,加大对平台人员碳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构筑发展的人才高地。同时,向国际先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借鉴经验,将碳减排理念融入到金融机构业务中去,银行创新碳金融交易体系,并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管理自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沈静凝.中国碳金融的趋势[J].时代金融(中旬刊),2014,(10):6~6.
[2]孟括.浅析低碳经济下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2019,(03):84~85.
[3]吴涵,李伟玲,林烨.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湖北武汉为例[J].时代金融,2018,(17):56~57.
[4]刘琛,宋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现状与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2019,27(04):47~53.
[5]张志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10~12.
作者简介:
1.周淑淑,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2.张应华,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