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内部创新的工作实践与启示
2020-09-17殷晓坤
殷晓坤
摘 要:创新是国家发展的要义。科研院所承担着国家创新强国建设的重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拥有先天的创新优势。文章以某科研院所为例,就当前国企科研院所面临的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内部创新体系的工作实践,探索了该实践经验对科研院所搭建梯度创新载体、营造多元创新生态的启示。
关键词:科研院所;内部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with innovation. They are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ave inherent advantages in innovation.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vitality fac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working practice of its inter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explained,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dient innovation carriers and the creation of diversified innovation ecolog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is discussed.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Internal Innovation;Development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2016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具体目标。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国企科研院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国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创新,更需要创新。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拥有先天的创新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国企科研院所,尤其是经济发展任务较重的科研院所普遍面临缺乏创新活力、预研和经济发展脱节、发展动力不足等普遍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人数少
在之前的体制机制下,对于不是以预研为主业的科研院所,或者承担经济发展任务较重的院所,其参与创新发展的人员大部分集中在预研部门,其他员工的参与率不高。科技人员参与创新的主要渠道也大多数集中在申请国家、上级单位支持的预研项目。
(二)过程烦琐
项目的申报过程比较烦琐,而通过了层层评审之后,设备器件采购环节、经费支持等执行过程的各环节时间也相对冗长,造成整个创新项目的研发过程烦琐且周期漫长。
(三)平台少
现存的一整套创新体制机制主要用于大型课题项目的研究,而有助于科研生产的小创意、小改进则缺乏相关的渠道支持。另外,和科研院所主业不直接相关的创新项目不被重视,且没有途径和渠道支持,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无激励
参与创新项目的人员不能获得项目的直接利润,而是以劳动报酬即工资绩效体现。有些预研项目只有基金支持,未能及时转化成工程应用,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因此,缺乏直接回报也成为科技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转化率低
一方面,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的论文以及专利,但是大部分论文专利只是用于个人或者集体的职称、奖项评审,真正产品化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少之又少,实施率较低;另一方面,现存的预研项目的重点工作主要是申请基金,完成预研报告,不能成为后续的创新发展打好基础,也不能及时形成经济增长点,后劲不足。
二、国企科研院所内部创新的工作实践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某科研院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和落实,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形成良好的内部创新循环机制,以创新助推转型升级。
(一)搭建梯度创新载体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人员内部创新创业,普遍面临两个“一公里”难题:一是缺乏快速启动资金,无法迈出“第一公里”;二是缺乏转化平台,科技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产品,走完“最后一公里”[2]。为破解这一困局,该单位创建了两套孵化体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在所内部创新创业。
第一套孵化体系:经过顶层设计,针对目前已经具备技术基础但急需进行市场拓展的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公开竞聘,层层选拔出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成立了5支临时项目研发团队,聚焦经營目标,发挥团队优势,实现研发、批量生产独立并行模式,突破传统、加大创新,积极对接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团队人数最多的不超过10人,少的只有2—3人,经过两年的运作,部分团队已经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部分项目团队在合同指标、项目汇款、产品研发方面成果显著。其中,已形成产品的团队正在与意向单位谈大规模市场应用;某些团队由于业绩突出,发展迅速,已成立事业部,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发展核心技术。
第二套孵化体系:在前期充分理解学习国家“双创”政策的前提下,依托单位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为目标,以“发现创意,培育人才,发掘未来价值”为着力点,为热爱创新,勇于创新的青年员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企航创星”,构建“人才扶持+创新环境+培训服务+资金支持”四位一体的孵化体系。目前众创空间横向分为企航创客营、企航创客学院、“i-Works”创新工场三个版块,分别用来实现创客营员活动,创新培训,物理场地提供等功能;纵向分为项目征集、项目评审、项目初期孵化、产品化等四个环节。
(二)营造多元创新生态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企航创星”众创空间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突破:
1.多元化平台
“企航创星”以“三剑客”(痛客、创客、极客)召集令为开端,在广大员工中开展创新项目征集活动。创新项目方案来源于三个部分。
(1)从需求侧入手
首先进行了痛点(痛客提出)征集,从广大员工中广泛征集试验、产品或者新兴技术、日常生活等领域一直未解决的痛点问题。这些痛点问题比较实际,解决后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随后将征集的痛点公布,以悬赏的方式征集相关痛点的解决方案。方案大多数为小产品、小创意、小改进等微创新,能够有针对性地应用于科研生产,直接快速地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向多元化发展
这部分创新项目主要是针对广大员工基于所内的专业技术提出的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的创新应用或者是在无人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领域和新兴热点市场方面的解决方案,属于跨界创新项目,分为Hope Space和Hope Market两类。
2.全链条支持
“企航创星”众创空间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化应用的创新链。
(1)简化评审,加快经费执行进度
为了尽快推动创新项目孵化,将征集的创新项目按孵化梯度进行分类:单位直审项目、部门合作项目和单位领域拓展项目。针对三种不同的项目设计不同的评审流程和评审方案,按照不同的创新项目方案对于技术可行性、创新程度、市场前景、经费支持的权重不同进行评价,做到评审流程“简约而不简单”。
在资金支持方面,每年年初划拨特别创新资金用于项目方案的支持奖励,设立“企航种子基金”“项目孵化基金”“企航红点之星”等。解决创新的“第一公里”问题,根据项目所需经费以及最终评审通过的经费额度,以及阶段性的孵化成果,发放奖励给各项目团队,做到“创新有进展,团队得奖励”。在所内信息平台专门开辟的“企航创星”版块每周公布创新项目进展和支持力度,实现经费支持透明化、公开化。
(2)推进市场化,培养创新领军人才
在人才扶持和培训服务方面,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导师队伍,分为技术导师和市场化导师,包括院所技术专家以及院外具有项目孵化经验的各类专家。技术专家负责项目孵化整个流程的技术指导,市场化专家主要负责前期对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的把握以及项目产品化、市场化运作的辅助和指导,加速创新项目的孵化和市场化进程,解决内部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凭借“企航创客营”“企航创客学院”等平台,引入外部培训、讲座等,加强对创新复合人才的综合培养,打造适合某所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形成某所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提供土壤。
(3)大胆激励,加速创新项目落地
为充分调动全单位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
对直接解决科研生产中的相关痛点问题的方案,与科研生产相关的具有探索性、市场前瞻性或者具有领域拓展意义的实验方案,与科研生产不直接相关的新兴技术前沿领域的解决方案这三类不同的项目,实行以下运行机制:直接解决科研生产相关痛点问题,形成专利,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转移科技成果、形成方案、服务项目或产品,通过产业化运作形成利润或合同额。具备成立临时项目研发团队条件的,采取择机成立临时团队等多种落地形式。研究了不同层次的合作运作模式,包括单位、部门及项目团队共同运作,单位和项目团队共同运作,以及单位、社会资本及项目团队共同运作三种模式。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虚拟股权方式,根据不同的运作模式采用不同的激励分配机制。其中把握一个原则:项目团队作为技术主体占有项目的虚拟股权不低于50%,所里以产权作价入股方式占有项目虚拟股权不超过50%,如果有社会资本投入,控制在20%左右;如果创新项目产生合同额或者利润,每年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从实施该项成果的合同额或者利润分配给合作部门及个人。此外,政策方面的激励包括在岗位职级评定、专家体系申报、职称评定及个人评优等方面给予创新人员加分奖励。
3.初步见成效
(1)丰富平台,有效补充
多元化的平台解决了原有创新体制机制涉及平台少、覆盖面小的问题,吸引了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在第一阶段的痛点征集过程中,共征集痛点问题18项;随后通过痛点悬赏的方式,征集解决痛点创意方案15项,提交创新方案25项,共计40项。这些创新项目涵盖了科研生产中的微创新,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成为原有创新体系的有效补充。
(2)优化流程,激励到位
由于破解了审批流程烦琐、经费支持进度太慢的难题,项目在征集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全所广大科技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提交的40个项目,平均每个创新团队的人数在4—6人,涉及总人数200余人,超过1/3的青年员工参与了这次活动,形成了全所员工创新热情高涨的良好局面。
由于激励机制到位,2016年开始对项目进行分类并陆续开始评审,最终确定入驻项目13项,其中单位直审项目4项,部门合作项目5项,单位领域拓展项目4项,并对项目进行分阶段经费支持。两个月的时间,已有4项已经形成产品,其余项目都有了阶段性成果,每年都组织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到2020年,单位直审项目在科研生产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并已改进到三代、四代;部门合作项目也有了突出进展,部分项目形成专利及产品;领域拓展中的某些项目正在筹备进入市场的前期工作,有的项目已形成的市场合同额超过百万。
(3)内部创业,培育动能
多元化的平台和虚拟股权的激励机制为该所员工内部创新创业提供了培育的土壤,入驻的项目中有部分项目是与单位主流技术不相关的。例如,无人机等热门、新兴高科技领域。有部分项目是基于主流技术但不属于所传统任务的。本着“与其被别人颠覆,不如自我颠覆”的原则,考虑这些项目虽然不直接形成合同额或者利润,但是有可能成为单位发展的新动能,支撑长远发展。因此,对于此类项目的落地方式和运作模式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部分项目经过评估认为不适合继续产业化的可以培育形成的专利、成果,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部分经过评估认为可以继续孵化的创新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内部孵化,或者成立事业部、公司进一步产业化。对于创业的个人,可以在单位的许可下,保留原人事关系三年,到独资或合资成立的公司或团队从事原项目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工作,三年过后,由本人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原项目团队或者回归原岗位。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率,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而且也能满足优秀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需求,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科技人员与科研院所共赢发展。
国企科研院所要形成内部创新的良好循环,必须突破体制机制,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解放思想,破解困局,搭建梯度創新载体,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善创新,勇创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为创新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19)[2020-06-01].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
[2] 吴月辉.做好加减法 打通转化路[N].人民日报,2019-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