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特征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2020-09-17葛少卫

高校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排行榜办学论文

葛少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展规划处, 江苏 南京 210016)

一、 引 言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热点。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来,国家建立了“双一流”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并编制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对其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国内学术界也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以期为其建设和评价工作提供参考。随着“双一流”首期建设临近收官,国家即将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工作开展全面考查。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特征开展实证研究,从而为评价工作提供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近年来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高校的国际交流模式、学术基础设施、科研产出方式、知识交流途径等方面普遍趋同,而学者们对学校模式、课程教学组织以及高等教育职能的基本观点也相对一致[1]。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提出的“柏林原则”为大学排名提供了共同准则。机构模式和准则的共通性为评价机构采用特定指标、依据特定特征对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评价提供了可能。尽管各类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排名结果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可谓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在各种指标体系下都会是一流的”[3],但选用哪些排行榜的指标更能体现国际共性特征需要深入挖掘。

在国际共性特征之外,不同国家由于教育制度、社会与经济环境等方面差异,同样高度重视国家特色,并形成了大学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渗透于国家的办学定位中,形成了各自的评价标准,并在各国政府、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共同研究和作用下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走到了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中央。然而,我国尚未完全掌握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话语权。因此,明确通过哪些特征评价“中国特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世界一流”还是“中国特色”,都是“双一流”建设明确要坚持的核心。概念是明确的,但评价工作需要依据的特征仍有待充分发掘。我们若依然通过若干方面需要“一流”的定性描述来界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够具体的;采用单个排行榜或个别指标来对其特征进行把握,如此整体性也有所欠缺。从“世界一流”角度看,《总体方案》提出师资队伍要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提升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要具有世界影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我国大学要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等等。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水平高校进行比较。从“中国特色”角度看,高校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要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符合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和要求,这就需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综上这些都可以回归到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总体办学特征的实证分析上来。

二、 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世界一流”的具体表现。而“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学者们也围绕“中国特色”的核心要义、外在体现、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尝试用研究结论指导“双一流”的建设实践。

从理论探讨角度看,学术界对“世界一流”特征的研究经历了从早期对比分析到中期逐渐深化再到进行个案解剖的过程;而对“中国特色”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推进,着力深化认识、提出主张、促进落地。对“世界一流”特征的分析中,早期研究颇为丰富:徐祖广比较了我国名牌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办学方略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对策[4];穆义生对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者、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学科综合程度、经费投入、馆藏资料、开放办学、地理环境和建校历史等特征进行了分析[5];等等。在深化研究阶段,刘念才等提出了一流大学在学科水平与门类分布、学术团队、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科研经费、学生素质、师生比例、管理工作、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国际化程度、经费投入、办学设施等方面的特征,并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6];王大中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强大实力和卓越贡献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7]。而后,王定华、杨天平等分析了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柏林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跨学科研究、导师制度、教育模式、管理制度、治理模式、经费筹措、学校环境等方面的个性特征[8-9]。对“中国特色”特征的分析,卢晓中等就“中国特色”如何落地与建设展开研究,提出将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国家需求等“中国基因”作为发展要素融入改革发展[10];王建华主张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一流的世界大学”作为努力方向[11];龙宝新认为落实“中国特色”应推进自主化、本土化和世界化,走内生自主、育人优先、产学融合、整体推进的建设道路[12]。

从实证分析角度看,研究者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多元特征,并研究了某些指标的特征。在多元特征方面,有学者针对大学排行榜得分情况提炼了一流大学在科研成果、教师队伍、生源、人才培养能力、财政收入、硬件设施、国际化等方面的特征[13],提出在履行高校三大职能的基础上,一流大学在知识传递、科研应用、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14]。有学者基于大学排名体系,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成果等9个方面“一流”的共性特征[15];还有学者将57所国内外一流大学区分为教学科研水平领先、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中等水平的不均衡发展(1)中等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中等水平”体现在教学、科研和国际化处于4种类型的中间水平;“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外部不均衡(国际化水平低)和内部不均衡(重视科研学术发展)两个方面。、知识转化水平突出4个类别[16]。在特定指标方面,田稷等基于信息计量学对国内外一流高校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发现一流大学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等领域论文发表情况优秀[17];傅维利等通过研究得出了生师比较低的美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是高概率事件的结论[18];孙长智等分析了荷兰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布局特征,认为其在交叉融合、实践价值、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水平方面较为突出[19]。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理论探讨主要是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个性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表达形式进行描述;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排行榜得分特征或某一方面的办学数据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已有研究鲜有通过数据抽象(2)数据抽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从实际的人、物、事和概念中抽取所关心的共同特性,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再把这些特性用概念进行精确的描述。来提炼世界一流大学总体特征以及对大学评价指标开展整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的论述。基于此,本研究着力从若干所一流大学具体办学数据或排行榜得分的表现中,提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数据特性,从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办学特征,并依据办学特征与具体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 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取

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特征需要我们将相关指标综合考虑。世界一流指标可在考虑影响力的基础上将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相关核心指标纳入;中国特色指标可在对国内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进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指标设置建议。

(一) 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指标(6个)和网络关注特征指标(8个)(3)文献计量指标是以“大学评价”“大学排行榜”“大学排名”“university ranking”为关键词,分别从中国知网和Scopus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统计对应排行榜的研究文献信息,包括国内/国外总论文数、年均论文数、篇均他引量、学位论文及专著等数量、影响因子大于1的论文数、他引量大于10的论文数;网络关注特征指标是利用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及其提供的网络分析数据分享平台、“站长工具”网站等,统计各排行榜发布网站/网页的相关数据,包括日均IP值、日均PV值、Google/百度收录网页数、Google/百度反向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值、PR值/百度权重值、Google/百度搜索指数最高值和平均值。来反映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4)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实质是以现行16个全球性大学排行榜的14个指标的最大值作为表征排行榜影响力行为特征的参考值,计算各排行榜指标数据与其之间的相对差距,并进行排序。对现行的16个全球性大学排行榜(5)16个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WUR)、世界大学网络计量学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Ranking of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世界大学科研论文排名(HEEACT Ranking)、世界大学职业排行榜(Professional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莱顿排行榜(Leiden Ranking)、全球就业竞争力大学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4ICU世界大学排行榜(4 International Colleges & Universitie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全球研究所及大学论文排行榜(SIR World Report Global Ranking)、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HEWUR)、世界大学学术表现排名(University Ranking by Academic Performance)、RUR排名(Round University Rankings)、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TOP 100(Reuters Top 100: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CWUR世界大学排名(CWU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BGUR)。的综合影响力进行计算并排序。考虑到公众对大学排行榜的认知情况及各单项指标得分的可获取性,本研究对影响力排名前5位的排行榜(6)本研究所选取的影响力排名前5位的排行榜分别为QSWUR、THEWUR、TOP 100、BGUR、ARWU。进行指标归并。其中,全球科研和教学声誉、师生比、专著论文数、国际教师学生比等指标存在于多个排行榜中,且同一指标考查的内涵一致、结果趋同,故本研究予以归并。由此,国际现行指标集得以形成,共包括全球科研和教学声誉、区域科研和教学声誉、国际和国内雇主声誉等32个指标。

在中国特色指标选取上,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整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成果共1 057篇,同时梳理国务院《总体方案》以及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安徽等25个省份已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的相关文本共27份,通过CiteSpace文本挖掘工具对文献研究结论和政策措施进行挖掘,得到哲学社会科学、本科生、办学特色等31个高中心性词以及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社会贡献等45个高频词。根据文本挖掘结果,本研究对其具体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对照剔除国际现行指标已包含的内容,本研究得到现行指标中未体现的高中心性词(学科建设、社会贡献和国家贡献、科研奖励、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大学排名、传统文化、校长、党的领导、创新创业),从而得到相应观测点。本研究按照具有国际可比性、具有可操作性、易于量化和采集、便于理解等原则将中国特色指标归纳汇总为科研获奖、在线课程、创新创业情况等6个指标。

综合国际现行指标和中国特色指标,本研究形成了体现国际共性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集合(见表1),具体包括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收入情况、论文质量、成果质量、国际化水平、学科排名、培养条件、整体水平11个类别的38个指标。

(二) 数据获取方法

在样本高校选择方面,由于国内高校在部分国际排行榜上表现并不突出,难以与国外高校进行同一指标体系下的比较,故本研究采取国内高校上榜数量较多且历史最为悠久的ARWU为样本高校的选择依据。尽管如此,以ARWU 2017年排名为例,我国仅有2所高校进入国际排行前100位,1所高校跻身前50位。为了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体现中国身影,增强国内外高校的可比性和指导国内高校建设的可行性,本研究在ARWU 2017年排名中选取排名前50位的国外高校和排名前10位的国内高校(国际排名均在前200名以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集这60所高校2017年的相关数据或指标得分。其中,针对ESI前1‰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排名、在线课程、科研获奖等中国特色指标,本研究采集该校具体数据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针对国际现行指标,采用排行榜的单项指标得分,涉及多个排行榜的指标取多个得分的平均数。

表1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集合

四、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特征的提取

评估大学层次与水平的指标包含若干个方面,而大学的发展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甚至较强的相关性。如若将相关且比较密切的几个指标归于一类,获得共性的因子,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能够极大地简化分析指标的个数。另外,用较少的公共因子来解释众多的指标信息[20],也会使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判断更加准确。

(一) 取样适当性检验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本研究需要对全部指标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由于“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的数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0.007~0.320),不具备参与因子分析的条件,故本研究予以剔除。其他数据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 430.504,概率P值接近0;显著性水平α取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故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即其余37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根据抽样适应性检验的KMO度量标准(0.7以上表示适合作因子分析),37个变量的KMO检验统计量为0.754,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 公共因子提取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的因子分析模块针对表1的相关指标,经过数据检验与变量修正及标准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提取,得出初始的、因子提取后的及旋转后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并绘制了碎石图(见图1)。

表2 特征值及解释的总方差

图1 主成分碎石图

表2显示,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有7个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364%。结合图1进行因素陡坡检查可见,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较高,对原有变量的解释性最大;随后第2、3、4、5个因子的特征值近似呈线性减小,对原有变量的解释性也逐渐减弱;较明显的拐点出现在第6个因子,该因子及其后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贡献下降至4%以下,不足因子1的十分之一。本研究通过比较发现,因子6和因子7分别解释了X8和X36、X20和X4各2个指标,所解释的变量与前几个因子的主要变量之间的分类差异不明显,因此若保留这2个公共因子反而会降低公共因子命名的解释性。在综合考虑变量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公共因子解释性的情况下,本研究最终确定了5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77.892%,能够代表原始指标所反映的信息。为简化因子载荷阵结构,便于对主因子进行解释,本研究采用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并按照原始变量在旋转因子上载荷的大小进行排列(见表3)。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三) 公共因子命名与评价核心要素构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载荷量情况可知,f1涉及高被引论文、论文引用频次、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德育/政治/文化精品在线课程数等高校办学标志性成果的情况,可命名为“代表性成果”。f2涉及与企业合作论文比例、国际专利、专利被引率、与企业相关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等情况,可命名为“合作创新能力”。f3涉及收录论文数、创新创业基地数或排名、学术论文/专著/会议论文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本国排位前2%的学科比例等办学总体水平方面的情况,可命名为“整体竞争力表现”。f4涉及博士生数/本科生数、学费收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师均引文量等办学支撑条件情况,可命名为“办学环境”。f5涉及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知识转移收入、国际合作论文发表比例等情况,可命名为“开放性水平”。与指标集合相比,指标归属发生了变化,但是公共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变量的信息,也涵盖了原框架结构的各个方面。由此,本研究形成了对原有指标集合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核心要素(见表4)。

表4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核心要素

五、 评价核心要素揭示的应然办学特征

评价核心要素以产出性指标和办学条件指标为主,从总体分布看,ARWU相关指标主要通过“代表性成果”展现,TOP 100相关指标主要集中于“合作创新能力”,BGUR相关指标和中国特色指标的文本挖掘结果主要分布于“代表性成果”及“整体竞争力表现”,THEWUR和QSWUR偏向于考查高校“办学环境”的基本情况和“开放性水平”。

“代表性成果”主要表征高校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包括ARWU指标4个、BGUR指标3个、THEWUR与文本挖掘指标各2个。尽管部分排行榜(如TOP 100、QSWUR)并没有与代表性成果直接相关的指标,但代表性成果产出能够从多个方面展现高校的办学实力。此外,代表性成果对高校评价核心要素整体表现的影响最大,因此,能够产出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特征。

“合作创新能力”主要表征高校专利及合作能力,全部为TOP 100的指标。本研究在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时发现,高校通过与外界的合作创新提升自身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增强其办学实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具备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高校在办学工作中需要予以关注。

“整体竞争力表现”主要表征高校的综合实力,BGUR的指标相对较多,同源的THEWUR和QSWUR的声誉调查指标也集中于此,同时也是文献数据挖掘指标分布密集之所在。可见,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排名机构都认为,高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其综合办学实力上。相关指标既有主观打分,也有客观数据,体现了主观和客观并重的评价方法。因此,高校的整体竞争力表现是考查其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视角。

“办学环境”主要表征高校内部的支撑环境状况,相关指标主要来自THEWUR和QSWUR。无论是博士生本科生比、博士学位教师比还是师生比,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认知中都是能够区分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层次的重要标志,而学费和教师科研水平更是高校履行办学职能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办学环境,办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拥有良好的办学环境是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也是评价其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开放性水平”主要表征高校开放办学能力,相关指标主要来自THEWUR和QSWUR,BGUR的国际合作论文指标也纳入其中。国际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的影响力、话语权和包容性。一所高校开放性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其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其发展水平。当然,对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言,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求是开展国际化工作的基本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特征应包括丰硕的代表性成果、优秀的合作创新能力、突出的整体竞争力表现、优越的办学环境以及较高的开放性水平。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特征可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与学者们从学科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校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解读一流大学的特征有一定差异。

六、 研究启示

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办学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每个办学特征的基本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相关指标的因子载荷量情况得出与办学工作相关的启示,从而为具体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一) 注重科教融合,促进代表性成果产出

按照因子方差贡献率,能够反映评价核心要素信息最多的公共因子为“代表性成果”,该因子方差贡献率达到20.873%,相关指标对核心要素评价结果的影响最大。我国大学的师均论文被引、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的发文量和获得国际大奖的数量等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较大[21],而这些指标正是“代表性成果”因子的重要构成。展示高校办学规模的体量指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但重要性不及成果指标,如有研究证明年均论文数量、论文增长率、篇均合作作者数量、机构合作年均总频次等总量上的表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并无显著相关关系[22]。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代表性成果,这也与我国国内学科评估重点关注成效和质量的评估趋势[23]以及强化“三类高质量论文”(7)《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指出,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产出[24]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与学生作为创新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加强科教融合,实现科研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之间的无缝转换,借助团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产出。一是加强对高质量论文的培育,从有效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入手,鼓励师生面向学科前沿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实践才干,全面提升科研与学术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二是注重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发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建重大科研攻关团队,加强对成果培育的支持,推动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二) 加强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合作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8.963%,居公共因子第二位,体现了高校走出“象牙塔”的程度。相关的6个评价核心要素在“合作创新能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全部达到0.8以上,要素间关系较为密切。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其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在对高校进行评价时,我们需要重视高校社会服务及其影响力情况,从专利及合作论文方面切入评价一流大学的社会服务情况是相对客观的。这是因为从合作论文角度考虑高校与产业合作情况和从专利角度考虑高校科技成果应用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要素,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成果共享,使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让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5],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撑,有效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通过校企双方共建研究中心等方式,构建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共同体,共享人才资源、理论资源与技术资源,共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教学课程体系和合作研究的实用性,加强行业优质资源、国际优质资源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教育过程,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三是开拓专利申报思路,积极申请国际专利,以技术合作驱动国际专利合作。

(三) 突出布局谋划,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整体竞争力表现”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8.894%,与“合作创新能力”比较接近,居公共因子第三位。该公共因子涉及论文指标4个、声誉指标3个、学科指标2个、其他科研教学总量指标2个,由此可见体现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总量指标居多。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基础与应用学科、传统与新兴学科、人文社科与理工类学科间相互渗透,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模式,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整体实力,带动高校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增加学科产出总量(论文总量、引用总量、收录总量、科研收入总量),以学科专业平台为依托,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建立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的机制。二是以多学科交叉作为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同步提升的新兴增长点[26],深化学术内涵,形成学术优势,提升学术声誉。三是增强学科整体实力,积淀学科文化,强化学科品牌,提升学科层次。

(四) 丰富资源支持,营造良好办学环境

“办学环境”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656%,从教师学生结构、学费等方面展示了高校办学职能实现的保障条件。其中,学生结构在办学环境上的载荷量较高,体现了博士研究生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性;师生比指标的载荷量较低,且在5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最大差异值(0.176)为37个指标中最小的,这说明教师总量受多方面工作影响,且影响力相对平均。办学环境作为高校推进办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得到同源的THEWUR和QSWUR的采用,体现了其对高校办学环境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能够促进高校各项职能的有效履行。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积极争取各类办学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汇聚高端人才,获取社会资源,积淀优秀文化,营造优越的办学环境。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目标,积极引聘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对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型教师团队等创新主体的重点培养,通过引培并举、量质并重来优化创新主体的结构,增加科研成果总体产出,提升教师科研成果产出水平。二是对应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在不同层面实现贯通,为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多渠道开拓和运用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资源要素参与办学,优化办学条件,为高校日常运营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五) 深化对外合作,提升开放性水平

“开放性水平”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506%,与“办学环境”比较接近,包括2个师生结构指标、2个产出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知识转移收入3个指标在其他4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绝对值都比较低,知识转移收入甚至出现多个负值情况。国际合作论文除了主要载荷于开放性水平外,与代表性成果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说明其与其他成果产出具有关联,高校需要通过提升国际教师比、国际学生比等条件类指标,加强内外协作,产出高质量国际合作论文。知识转移收入的内涵体现了成果转化的情况,其主要载荷于开放性水平,而非代表性成果产出,可见国际化是促进知识转移收入增长、成果有效转化的途径之一。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通过不断延展跨国融合的广度,形成互通互融教育理念,深度参与国际高校或企业的科技前沿研究与联合培养,提升开放性水平。一是将全球招才引智与师资国际化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二是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对外交流项目等,吸引国际留学生。三是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通过对接国际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与国际企业联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打造国际化孵化平台等方式,提升高校服务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

七、 结 语

通过大学排行榜影响力评价与文件文献数据挖掘,本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集合。经过计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本研究形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并得到5个公共因子。本研究依据5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代表性成果”“合作创新能力”“整体竞争力表现”“办学环境”“开放性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据公共因子组成及方差贡献率,本研究对数据抽象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办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根据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量揭示的研究结论,得出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启示。然而,本研究形成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核心要素多为可比较的数量或比例指标,是办学工作的外在表现,且更多是对成效的评价,对影响这些表现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待进行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排行榜办学论文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