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0-09-17王海燕邢锡跃马都平赵小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9期
关键词:磁共振良性骨质

王海燕,邢锡跃,马都平,赵小秋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0023)

骨肿瘤患者,在其疾病早期,其骨骼会出现局部疼痛的情况,肿瘤细胞进一步对骨质侵袭,则会引发畸形或骨成分改变的情况[1-3]。骨肿瘤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造成影响,加强疾病的鉴别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4-5]。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的方式诊断骨肿瘤,其中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可为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6-7]。本研究主要对磁共振成像应用于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作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50例骨肿瘤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其均接受磁共振成像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以此评价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50例骨肿瘤患者中,其年龄30岁~80岁,均值(55.12±11.25)岁,男32例,女18例,恶性肿瘤者34例,良性肿瘤者16例。

所有骨肿瘤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a:存在不明原因躯干、肢体持续局部放射状疼痛等症状;b:自愿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a: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b: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者;c:近期免疫抑制剂治疗者;d:拒绝配合本研究者。

1.2 方法

以3.0T磁共振检查仪实施检查,嘱咐患者保持胸式呼吸,扫描时间设置为110s,矩阵为260×384,层厚设置为5mm,间距设置为0.5mm,b值分别为150s/mm2,300s/mm2。实施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等的扫描,包括T2WI序列、SET1WI(TE为20ms,TR500ms)、T2WI预饱和脂肪抑制序列(TE80ms,TR4000ms)。由2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对报告检查,在报告出现差异时,则由放射科主任判定结果,从而对放射结果报告的相关准确性保证。通过设定不同的b值,来对不同扫描患者的相关ADC值获得。骨肿瘤穿刺活检,以免疫组化法进行病理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骨肿瘤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结果作观察,并分析良恶性骨肿瘤患者iAUC、Kep、Ktrans水平以及不同b值下患者ADC值的差异性。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分析

骨肿瘤患者中,30例(60.00%)存在骨质破坏的情况,7例(14.00%)存在关节周围组织侵犯,14例(28.00%)存在骨质稀疏,12例(24.00%)存在骨质钙化、骨质增生的情况。部分影像学图像如图1、图2。

图1 膝关节骨肿瘤核磁共振影像图 JI为软组织水肿最大径。

图2,肘关节骨肿瘤核磁共振影像图)AB肿瘤最大径。

2.2 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分析 b值为600s/m2、800s/m2时,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ADC值均高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分析()

表1 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分析()

组别 例数 ADC值b值=600s/mm2 b值=800s/m2良性病变 34 2.08±0.37 1.88±0.40恶性病变 16 1.74±0.25 1.47±0.32 t-3.327 3.589 P-0.002 0.001

2.3 两组iAUC、Kep、Ktrans水平分析

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iAUC、Kep、Ktrans水平均低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AUC、Kep、Ktrans水平分析()

表2 两组iAUC、Kep、Ktrans水平分析()

组别 例数 iACU Kep Ktrans良性病变 34 2.58±1.03 1.44±0.53 0.18±0.08恶性病变 16 8.73±2.62 2.26±0.70 0.41±0.19 t-11.965 4.597 6.058 P-0.001 0.001 0.001

3 讨论

骨肿瘤主要是在骨骼以及其附属组织出现的肿块,可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其分期不同、侵犯范围不同、预后不同,且治疗的方案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8]。骨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疾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9],因此,加强患者疾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干预,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的方式来对骨肿瘤进行诊断,其中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螺旋CT相比,能够更加清晰显示患者病变组织情况以及其周围相关组织的范围和大小形状,通过不同b值的设置,得出不同的ADC值,从而更好反映患者的疾病情况[10-12]。

磁共振成像,其软组织对比性较好,且具有较好的多平面成像能力,被临床认为是对骨肿瘤评估的主要成像技术之一,随着成像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核磁共振成像在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本研究中,60.00%的骨肿瘤患者存在骨质破坏的情况,14.00%存在关节周围组织侵犯,28.00%存在骨质稀疏,24.00%存在骨质钙化、骨质增生的情况;b值为600s/m2、800s/m2时,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ADC值均高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iAUC、Kep、Ktrans水平均低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表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能够较好反映患者的疾病情况,为患者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中,可较好将患者的疾病检出,反映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更好指导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促进其预后的改善。

猜你喜欢

磁共振良性骨质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