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氏五针法”为主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TSLP、IL-33的影响

2020-09-17何竹青邵素菊黄郁晴张聪聪邵伯雍秦小永冯罡

中医药信息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椎邵氏针法

何竹青,邵素菊,黄郁晴,张聪聪,邵伯雍,秦小永,冯罡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3.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4.鹤壁京立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nitis,AR)是一种经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球蛋白E介导,由变应原诱发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主要为鼻痒、鼻塞、阵发性打喷嚏、遇冷气流清水样鼻涕等,部分患者伴有嗅觉减退[1]。AR被列入新世纪的流行病,研究显示,其影响了世界10%~25%的人口[2]。本研究运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AR观察临床疗效,以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33(IL-33)作为过敏性鼻炎的实验指标,探讨“邵氏五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实验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AR患者均为2015年2月—2017年12月来自开封市中医院与鹤壁市京立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依照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进行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各脱落1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组间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3]制定。1)典型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如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2)鼻黏膜常见水肿、苍白,伴有水样分泌物;3)实验室诊断指标-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变应性鼻炎的确诊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4]制定。1)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发病时情况、接触环境、鼻黏膜状况等诊断,鼻分泌物涂片、血清IgE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同时注意与伤风鼻塞、鼻窒等疾病鉴别。2)根据证候特点辨证分为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亏虚证、肺经伏热证。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鼻鼽的中医诊断标准;3)年龄18~65周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精神系统疾病、心肺疾病、肿瘤等;3)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患者;4)纳入后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治疗者;5)根据研究者判断,认为不宜入选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所有腧穴定位均参照国家标准[5]:GB/T 12346—2006。

2.1.1 治疗组

采用“邵氏五针法”为主进行治疗。取穴:肺俞(双)、大椎、风门(双)、印堂、上迎香(双)、合谷(双)。采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大椎采用0.35 mm×40 mm毫针,其余穴位采用0.35 mm×25 mm毫针。操作:大椎进针20~30 mm,肺俞、风门、合谷进针13~20 mm,直刺进针,行针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应根据患者体型胖瘦,提插幅度控制在13~20 mm;印堂、上迎香进针13~20 mm,向下平刺,采用捻转为主提插为辅的行针手法。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起针后大椎、肺俞(双)各拔一个火罐,留罐1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2个疗程。

2.1.2 对照组

取穴[6]:上迎香、印堂、风门、足三里。针具、体位选择同治疗组。操作:足三里采用0.35 mm×40 mm毫针,直刺进针20~30 mm,行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其他穴位操作同治疗组。拔罐操作及疗程同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评分

参考文献[7]制定。症状分级中,喷嚏重度(>15次)记3分,中度(10~14次)记2分,轻度(3~9次)记1分;流涕重度(>10次)记3分,5~9次2分,2~4次记1分;鼻塞重度(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记3分,轻度(偶发)记1分,介于两者之间记2分;鼻痒重度(难以忍受)记3分,中度(可忍受)记2分,偶有记1分。

2.2.2 临床体征评分

参考文献[7]制定。体征分级中,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中鼻甲看不见,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为3分;下鼻甲与鼻底 (或鼻中隔)间有小缝隙,记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 记为1分。

2.2.3 实验室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静置1~2 h后,放入高速低温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20 min,留取上清液于-80 ℃冻存待测。采用苏州卡尔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TSLP ELISA试剂盒和IL-33 ELISA试剂盒,操作方法均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2.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定方法[7]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总和,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临床体征、症状证候记分减少≥66%;有效:66%>临床体征、症状证候积分减少≥25%;无效:临床体征、症状证候积分减少<25%。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实际共完成58例,两组合格率为96.7%,合计脱落率<10%,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情况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2。

3.2 两组患者临床整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1例;经秩和检验,Z=-2.72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对比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例(%)]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SLP、IL-33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中TSLP、IL-33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血清中TSLP、IL-33含量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SLP、IL-33含量比较

4 讨论

过敏性鼻炎可归属于“鼻鼽”范畴,其病变在肺,久而伤及脾肾。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肺气亏虚,卫表不固。外邪由皮毛乘虚而入上犯于鼻窍,正邪相争则肺气不利,鼻窍不通,水液输布异常,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若脾气亏虚,精微不能上奉于肺,故土不生金,肺气虚弱而外邪易侵;“肾为欠,为嚏”,肾为气之根,肾虚则失其摄纳,肺失宣肃而喷嚏连连,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水液失调,寒水上犯鼻窍则鼻涕不止。

“邵氏五针法”(肺俞、大椎和风门)是邵经明教授治疗肺系病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继承邵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邵氏五针法”不仅治疗哮喘疗效显著,对于相关肺系疾病的治疗亦多获佳效,扩大了“邵氏五针法”的治疗范围。肺与鼻密切相关,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鼻为肺之窍,属肺之门户,主嗅觉助发音,为呼吸之要道,与肺相连,通气和嗅觉均依赖肺气之宣发、肃降,凡外邪袭人,不从皮毛而客必由鼻窍而入。笔者以肺鼻为同一气道,按“肺鼻同治”之理,运用“邵氏五针法”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肺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肺主卫,开窍于鼻,故肺俞具有调理肺气、祛邪解表、实腠固卫、通利鼻窍等功,治疗肺系内伤外感疾病和鼻病皆可取之,临床研究发现肺俞拔罐[8]可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血管通透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大椎属督脉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因督脉总督诸阳经,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效,针刺可解表通阳,宣肺平喘,理气降逆,临床研究[9-10]证明,大椎刺络拔罐放血,能刺激机体释放激素和神经肽物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可通过退热、止痒、抗过敏的作用来治疗过敏性性鼻炎;风门是风邪出入门户,可祛散风寒,理肺平喘;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上夹鼻孔”,肺与大肠相表里,合谷轻清升散,治疗肺鼻病,具有祛风散邪,通窍固表的作用;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具有通窍止涕,祛散风邪的作用;《灵枢·五色》曰:“阙中者,肺也。”印堂穴位于鼻根之上,故针刺本穴可调理肺气,通利鼻窍,与上迎香合用共奏理气固表,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之功。

过敏性鼻炎多由细胞因子Th1/Th2失衡引起。IL-33[11-12]是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常表达于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组织细胞中。TSLP[13]主要由上皮细胞分泌,表达于上皮细胞、基质细胞等,TSLP在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均有过度的表达。研究表明[14],患者血清中TSLP、IL-33在AR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均可诱导Th2免疫反应的发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导致Th2相关炎症引起Th1/Th2的平衡失调。

本研究结果显示,“邵氏五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血清中TSLP、IL-33的含量。“邵氏五针法”可通过抑制AR患者体血清的TSLP、IL-33含量而减少炎症细胞的活化,促使Th1/Th2达到平衡,从而改善AR的症状和体征,这可能是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作用机理之一。

猜你喜欢

大椎邵氏针法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灌水取球
地震云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