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EGP教师向EGP教师成功转型的策略研究
2020-09-17于斌,迟硕
于 斌,迟 硕
21 世纪以来,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工具,其应用性和工具性特征也更为突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通识英语教学(EGP)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应运而生,它一方面给高校英语教学添加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EGP 与 ESP 的关系以及 ESP 在我国的发展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译为通用英语,也可称之为一般用途英语,它指代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所传授的基础英语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语言结构,能熟练地应用英语的语法和词汇。因此,学生的基础能力是EGP所着重培养的。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称为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学科或特定职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它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和目的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 旨在培养学习者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某行业或学科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1]。
根据两者的定义,许多人就会认为ESP其实是一种特殊种类的英语,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它的“专门”并非是指它本身,而是指教学目的。EGP是ESP的基础,ESP是从EGP中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彰显的是语言在专业环境下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EGP与ESP除了在讲授内容方面有所差异之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大不同。二者的根本目标都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水平。ESP 和EGP 是相辅相成的,代表了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学习进程中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进阶学习。ESP教学是一种培养专门职业情景中的英语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方式,其特点为“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统一”[2]。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词汇有着针对某个特定专业的特殊涵义。因此想给大学英语教学赋予更多的实际价值,需要将EGP 和ESP 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国外ESP教学比较起来,我国在ESP教学这个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由于对相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ESP教学在未来英语教学中将占据主导地位[3]。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4]。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对课程设置给予了如下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要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4]。这就说明了我国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研究日渐重视,并在总的指导方针上予以倾斜。从科研方面来看,2000 年之前我国学术界有关ESP 方面的论文数量极少,加在一起还不足五百篇,而2000年之后仅过了二十年,相关论文数量却猛增至两万多篇(图1)。同时在近十年里我国还召开了一系列有关ESP的大型会议,包括2010年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ESP 研究》创刊研讨会,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于2016 年1 月举办的“2016ESP全国高端学术论坛”等活动,这些会议以及活动加大了ESP 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影响力,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推动了ESP教学研究和发展,代表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动态。
图1 ESP文章发表数量
二、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人们对英语这门课程一直关注的是它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几乎所有人对于这个学科的认识都是英语由单词、词组和句子结构有序组合而成,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将它学好。这就导致了英语教学走入岔路,教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高校作为连接“象牙塔”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大学英语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就笔者在所教授班级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是片面的、不够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只是扩大词汇量,多做练习题,因为大学英语中所涉及的语言结构等知识在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已全部讲授完成。还有人认为不分文理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学习一样的英语教材是荒谬的,因为这对将来的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颇有怨言,四、六级考试考察的是基本英语能力要求,而这本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该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是EGP 教育向ESP教育的转型,作为知识食粮的供应者以及教学活动的策划者,EGP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已是刻不容缓之事。这符合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师资梯队建设的保障。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基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学业发展需求,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在向ESP 教师转型的过程中,更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三、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发展策略
截至目前,我国ESP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而且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培养ESP教师的措施,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由EGP转向ESP教学。这种转变是全方位、整体性的转型。因为教师有着教学改革中设计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所以尽管面临着重重挑战,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顺利地实现自我转型。
1.教学理念方面
教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它是转型的先导,是课改的灵魂[5]。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习者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因此EGP 教师应该转换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外的教学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英语课上要改变从前简单地学习单词、语法或者在篇章中找语言点来学习语言的方式,转变成能让学生学会通过英语课上的学习来掌握一项技能、一门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努力在课堂上创建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ESP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五个坚持的教学理念,即始终坚持育人首位、坚持终身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热爱学生、坚持引导服务[6]。教师要不停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及能力获得持续性的发展。要达成这个目标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开拓视野,从整个人文学科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注重跨文化语言知识的渗透,从而完成从“教书匠型”教师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因为,教学内容是学习的根本,所以应当随时改进更新,给原有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动力[5]。当前我国很多高校ESP教师来源有二:一是由英语语言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二是直接由EGP 教师转型而成,这种方法也是主流做法,当然,这二者各有利弊。以本文讨论的内容为例,多数EGP 教师除了精通英语专业知识以外,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医学、工商管理、法律等了解甚少。所以有志于成为ESP 教师的EGP 教师应尽快转型,可以选择某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作为ESP 教学的专业发展方向,加强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英语来讲解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ESP教学能力。以本校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所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因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会去如外贸公司、海关等涉外经济部门工作,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些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加以分析。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获得更多有用的就业信息。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才能有侧重点,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增加助力。
3.教学模式方面
教学模式方面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将普通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思想火花碰撞式的课堂。一是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这样不仅能有效促进EGP 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而且能提高ESP本身的教学质量。ESP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可以从多方面开展,例如ESP 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选择等方面听取专业课教师的意见。ESP 教师可以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使学生的专业课在学习内容上与ESP课程基本一致、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能够帮助ESP 教师在备课阶段对相关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英语教师曾与部分工商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教学载体的转型。互联网+教育已在教学上得到广泛应用,慕课、微课甚至VR 技术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时间及空间将不再是学习的障碍。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快速发展给ESP 的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变革,这将是以后ESP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7]。因此ESP 教师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类相关资源去学习相对本身而言比较薄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ESP教学活动,模拟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外部支持方面
EGP 教师想要向ESP 教师成功转型只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外部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尤为重要:
(1)考试改革。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心目中,英语四、六级就是大学英语的代名词。但是在努力拿到英语等级证书顺利毕业之后,却有很多学生发现四、六级证书对自己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工作中他们看不懂英文标书,听不懂外贸谈判的细节,读不懂本行业的原版文献。究其根本,多年来的英语学习只是以应试为目的,而不是将英语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章振邦教授曾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普通英语,所谓‘四级’‘六级’测试,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8]。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这个“指挥棒”彻底加以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今后不再考核英语基础能力,改为考查语言学习者在自身相关专业方面如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ESP的能力。这可以从根本上加快EGP 教师向ESP 教师转型的进程。当然这样的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个外语界共同的努力才能得以实施。
(2)学校支持。因为ESP 教师转型过程长,内容广泛,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才能保证转型的顺利进行。而帮助ESP 教师转型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校本培训,它是本校教师利用学校内部所提供资源进行自主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校本培训就是专业发展的第一选择。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还能帮助教师创建并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近年来在学校内部建立ESP教师的校本培训机制已成为很多知名专家的联名呼吁。高校可以为本校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短期的ESP教学培训课程,一些著名学府还可以开设ESP 硕士学位课程供普通EGP 教师来攻读,助其成功转型。而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除了校本培训外,还应支持本校ESP教师走出去,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ESP 知识,并为此设立专项经费,解除教师们走出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提高。
(3)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也是帮助ESP教师转型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ESP 教师去相关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提高ESP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体察ESP在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避免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和脱离实际。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寻找培训的机会,教师可以加入行业企业协会,参加行业研讨会,与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得到最新的行业信息。这既可以为ESP 教师们开拓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其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4)激励机制。无论任何形式的转型都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和责任,通过日常交流会发现有部分英语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适应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愿意主动进行转型尝试。因此想让EGP 教师心甘情愿、主动向ESP教师转型,学校就要加大对ESP教学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所关心的收入、晋职、福利等方面予以倾斜。比如学校可以减少专任ESP 教师的基础课时量、提高课时费,或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晋升其高级职称等。通过采取类似的措施来推动ESP教学及其研究,进而使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EGP 教师向ESP 教师的转型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深化的教师发展之路。ESP 教师的发展需要将个人努力、团队协作、外部环境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地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转变理念,努力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外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