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9-16杜勇峰李超

北方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高质量发展高效

杜勇峰 李超

摘要:高效率的投入产出突出地体现在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三个方面。提升内蒙古投入产出效率,应紧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影响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劳动力、资源、科技的使用效率作为着力点,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升集约高效发展能力,完善创新支撑体系,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推动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更少消耗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关键词:投入产出 高效 高质量发展

任何系统的经济活动都包括投入和产出两大部分。投入是指在生产活动中的消耗,产出是指生产活动的结果,投入产出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最小化的投入获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投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即提升投入产出质量,也就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经济学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总是伴随着投入产出质量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其中,效率变革就是要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为目标,不断提升投入产出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投入产出质量的提升,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推动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内蒙古投入产出效率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相关要素的投入以及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数目和相应劳动力投入数量的比率,反映着劳动者相关劳动效益,代表着相应社会生产水平及生产能力。所谓高劳动生产率,就是以更少劳动消耗量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是更高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表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当前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内蒙古的人力资源队伍一直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等问题,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力总体不足。同时由于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和流入的规模相对较小,内蒙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速较慢,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样的人力资源现状对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极大障碍。内蒙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规律,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更加灵活、有力的政策措施,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对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强化集约高效发展能力,着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主要是指土地、水、矿产、能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即利用一定量資源所能产出的产品产量的水平。资源利用率高,就是土地、水、矿产、能源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强。高质量的发展必然是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及其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占比高,经济增长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自然资源型发展路径依赖特征明显,严重阻碍了内蒙古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步伐。内蒙古经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控制能耗、水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创新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也是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的根本途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科技创新要素的支撑实现。作为表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创新驱动发展程度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其数值越高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大,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径。目前,内蒙古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创新发展动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发展方式仍以要素驱动为主,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方向倾向于资源型经济,粗放型经济特有的低质低效特征明显,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明显阻碍。这明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内蒙古应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投入产出质量。

二、内蒙古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创新要素支撑能力,提升科技贡献率

一是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推动现代能源、现代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探索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构建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更多运用财政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稳定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施全区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打造中介服务品牌,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技术市场、技术咨询评估等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

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科技创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组织实施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工程,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拥有一批原创性发明专利,力争形成若干技术领域领先优势。围绕农牧业生产,重点开展农牧业综合节水、马铃薯产业、油料作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稀土资源清洁高效选冶、稀土永磁材料开发等技术开发。围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开展退化生态系统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固沙荒漠藻选育技术等研究。围绕民生改善,重点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和中蒙医药现代化、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组织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培养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和高起点的自主创新基地,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逐步摆脱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单纯引进技术的局面。强化面向自治区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全区相关产业领域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提高公益科研和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全区自主创新需求的基础研究成果储备与供应。围绕特色学科和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二)加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

一是培养、吸引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完善科技人才选用机制,大力培养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人才,全面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成果的人才团队。大力引进海内外内蒙籍优秀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企业家,扶持奖励其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等方式创新创业。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园区和企业设立“万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吸引专家来内蒙古开展创新研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薪酬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灵活使用“候鸟专家”。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通道,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身份编制、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探索人才工位、带土移植、科技联姻、智力嫁接、客座顾问、远程会诊等模式进行人才共享模式实践和创新。

二是建设实用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加强现代能源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加大对新工科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实训基地建设等财政支持力度。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企业生产对接国际标准。

三是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资源整合、统筹管理的要求,整合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水平。

(三)增强综合利用水平,提升资源转化率

一是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不断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内涵、明晰考核导向,把考核的侧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考核转变,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强化发展质量考核,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能耗水耗下降”“单位土地产出”“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等指标纳入到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引导形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更加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二是强化全社会资源节约理念。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珍惜资源的理念和资源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伦理,形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节矿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文明。树立减量发展理念,注重通过创新要素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不断减少单位经济增长的资源使用量。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三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產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开采”,对主体资源、伴生矿产、地下水等进行综合开发。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提高冶金、电力、建材、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鼓励水资源梯级利用。大力压缩无实用性包装材料消耗。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材料生产新型建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是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水平,加强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尾矿资源利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及矿产资源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水平。

五是构建优化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通过财税调节手段,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强化对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和处置。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建筑物节能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应用全面推行分户供热和分户计量。建立以资源要素市场配置为重点的激励退出机制,实现要素资源优质配置和高效配置。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企业集聚。对创新能力强、转型升级快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对低效低端的企业合理转移和淘汰。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完善相关政策,全面提升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高质量发展高效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