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东南亚国家居民与中国大陆游客和谐群际关系构建研究
2020-09-16蔡江莹王永强王鑫瑞谢灯明
蔡江莹 王永强 王鑫瑞 谢灯明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在旅游环境中,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游客和谐群际关系构建成为实现不同地方民众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也成为国家间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关键渠道。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游客和谐群际关系构建成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关于国际旅游环境中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间的文化适应和融合方面,而群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基于此,本文对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游客间群际关系进行探索和讨论,以期为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游客的和谐相处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向全球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2015年3月,中国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的建设离不开沿线国家各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根基(庄礼伟,2017),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翟崑、王丽娜,2016),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现状的体现,是实现“五通”的必要条件。实现国家间各领域的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相互了解,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民心相通重在通过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交往,促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通民众对国家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积极参与。但由于各国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上存在差异,且历史关系复杂,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存在一定的误解(杨珍奇,2017),民心相通的实现存在一定难度。旅游作为国家间普通民众实现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李林凤,2011),是增加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的有效手段(姜永志、白红梅、李敏,2018),是促进各国人民增进彼此了解的最直接方式,是带动各国民众关注中国的重要途径(翟崑、王丽娜,2016)。旅游可以回避各国在政治经济上产生的矛盾问题和敏感话题,加深国与国之间普通民众交流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吴茂英、周玲强,2016)。旅游的发展和民心相通的实现息息相关,通过旅游这一形式,普通民众更能了解真实的中国(桑颖,2009)。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九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双边人文交流合作应以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丰富交流形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人文风光,相似的历史人文环境,受到中国游客的长期青睐。根据《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十大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占据了榜单的60%,成为中国出境游的最大受益区。为吸引大量的中国大陆游客到访,许多东南亚国家纷纷推出针对中国大陆游客的旅行项目。
但是,随着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游客通过旅游的形式,社会交往交流内容增加,必然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中国游客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位中国游客的言行都关乎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但中国大陆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时常遭到别国居民的诟病,甚至排斥中国大陆游客的到访,某些旅游事件也在国与国之间紧张关系的催发膨胀下上升为国家外交事件,中国大陆游客成为让“全世界又爱又气的人”(杨珍奇,2017)。国与国民众间充满矛盾的交往关系不仅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建立,也不利于“一带一路”下民心相通的实现。在旅游环境中,如何在保障中国大陆游客权益的前提下,构建中国大陆游客与东南亚国家居民的和谐交往关系成为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涉及了对中国游客旅游行为的分析和评述,但现有探讨大多习惯于从文化差异、法律制度、社会心理、国家形象等角度进行剖析(刘敏,2017),足以看出这一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并积极讨论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维护,更有利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长久交往合作。
二、东南亚国家旅游地的特征
东南亚国家为中国大陆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中国游客到东南亚出境旅游,去往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6个国家的人数较多,人数上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8年,这6国的游客总数占东南亚游客总数的91.9%;2016年,该比例达到了92.1%。去往新马泰旅游人数最突出。截至2016年,旅游人数均在200万人以上,而泰国游客已高达882万人以上,是2008年游客人数的9.41倍,具体如表1所示。此外,印尼、越南、菲律宾的游客人数相对较多,分别以4.62、4.15、4.13倍快速度增长。
(一)中国游客出境游旅游目的地选择以东南亚国家为主
①近距离邻国游是国际旅游的主流。根据国际旅游客流规律,近距离的出国旅游,特别是前往邻国的国际旅游始终是各国出境旅游的主体。目前,中国出境游目的地仍然以近距离的亚洲国家为主,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主要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②中国与东南亚具有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东南亚国家成为比较有优势的旅游目的地。③“欧洲游”的开放对东南亚游产生推动作用。首先,欧洲游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欲望。因此,在大多数居民不具备远距离出国旅游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近距离的东南亚游便成为满足他们需要的最佳方式。其次,由于欧洲游需要花费巨额费用,根据中国公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近期内中国公民到欧洲旅游的重游率很低,他们可能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东南亚等近距离的旅游目的地。
(二)地理位置优势
基于地理邻近性特点,东南亚将在“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处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最优先方向。这6个国家距中国较近,游客的旅游成本较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较少,人民的价值取向较接近,故中国公民大多选择去这6国旅游。
(三)人口数量优势
这6个国家人口数量都居于东南亚国家前列。从人口数量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数量最多,超过2.6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而菲律宾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多,超过了1亿人,也是世界人口大国;越南的人口接近1亿人;泰国的人口则要少一些,只有不到7千万人;马来西亚的人口最少,只有3千多万人,相当于中国的重庆市。当今世界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人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主体。这6个国家是人口大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去发展旅游业及其他各行各业,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构建丰富的旅游吸引物,因此,每年有大量游客来这6国旅游,其中中国游客居多。
(四)宗教信仰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流信仰也基本相同(表 2),宗教是一种软实力,尤其是中国的多元宗教具有理性平和、和谐共存的特点,可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的理解与合作。宗教文化相似的国家居民在交往过程中能够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交往过程中会因文化相似而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五)旅游设施设备建设
这6个国家是东南亚地区的主要能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物质基础,为旅游业的建设、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源,故这6个国家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条件,中国游客大多喜欢去这六国旅游。
(六)经济实力
近年来,东盟国家(这里主要指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把经济水平发展起来,国家才有能力提供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才有能力提供各种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人民才有经济实力去体验这种带有本真性的旅游活动。这6个国家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位于东南亚国家的前列。其中,印尼GDP总量高达10 109.40亿美元,居东南亚国家之首,其余五国GDP总量均在2 000亿美元以上。而人均GDP最高的是新加坡,达到53 880美元,其余五国也均处于较高水平上。故经济因素是中国游客到这6个国家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与东南亚主要6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基本一致,人民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相近,有利于开展国与国之间的旅游活动,通过旅游活动来促进中国公民同当地居民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家间文化融合、民心相通,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
三、建立良好的和谐群际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教育沟通:打造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前往中国跨国学习的便利条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地。吸引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的主导因素是国家吸引力而非大学本身,中国近10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元的传统文化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动力,未来的发展形势是影响留学生留学中国的动机,甚至是留在中国工作的至关重要因素。此外,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中突出强调了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合作愿景是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推进民心相通,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来华留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学生存在交往交流,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和谐交流,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因此,国家政府可进一步扩展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路径,使更多的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这对提升中国形象和改善群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二)开展两国之间的旅游活动
在旅游环境中,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与东道主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活动,旅游中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人际间的暂时性交往,提高了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交往的频率。旅游作为一种限定于游客与东道主这两个特定群体之间的交往形式,在地理空间、社会关系以及交往目的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游客和东道主之间的和谐交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旅游相关利益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活动是重要的人际间交往活动,他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民族的个人集中在同一环境中产生互相影响的作用,这一影响作用的积极趋势在于重新修正群体间的刻板印象,形成融洽的群体关系。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居民对中国大陆游客这一群体产生了刻板印象的负面背景下,开展积极且双方认可的旅游活动可以使双方都形成正确的认知,且这种认知不仅是静态的交往关系,更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认知过程,会不断在人群中进行传播,不斷进行修正。旅游活动可以使东南亚国家居民和中国大陆居民重新修正对彼此的印象,形成融洽的群际交往关系。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省全域旅游研究基地;2.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2019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WLRCY2019-082),主持人:蔡江莹;2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东南亚国家居民与中国大陆游客和谐群际关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BGL137)。
作者简介:蔡江莹(1995—),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研究。
通信作者:王永强(1970—),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主题酒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