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纤维汽车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工艺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2020-09-16

合成纤维工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模压脱模碳纤维

刘 宾 宾

(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1300)

当前,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1]。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2-4],而且还有助于改善汽车的加速性和控制稳定性,并对汽车噪音、震动、碰撞时惯性和制动距离的减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5]。

材料轻量化是汽车轻量化最重要的手段,目前研究较多的轻量化材料包括铝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研发的热点。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比钢铁材料轻50%,比铝材轻30%,且有特别好的吸收碰撞能量的特殊性能,不因疲劳而老化撕裂,并且不会被腐蚀[6]。例如,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发动机部件和传动轴,因具有高阻尼特性,可降低震动、降低噪音,提高乘坐舒适性能;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汽车保险杠,因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吸能性能,可大大提高汽车的安全性[5]。

但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大批量应用到汽车车身零部件中也存在一定瓶颈,最主要的是成型周期长,普遍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的成型周期长达数小时,完全无法适应汽车行业高效生产的节奏。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提高碳纤维汽车车身零部件的生产效率,即缩短其成型周期,首先要选择快速固化的原材料,其次,在多种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真空辅助树脂注射成型(VARI)、手糊、模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热压罐等)中,从操作、成本等方面考虑选择模压成型工艺方法。为此,作者选择了汽车车身上的一个典型零部件(地板上的加强梁)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快速模压成型工艺方法及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1 实验

1.1 原料与试剂

碳纤维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预浸料:ACTECH1201/SYT45,纤维面密度为(150±5)g/m2,树脂质量分数为(40±3)%,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单面带胶四氟布:TOOLTEC-A005-48″-18YDS,天津埃尔泰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产;Tedlar薄膜:TMR10SM3,无锡康佰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脱模剂:Chemlease MPP 2180,哈尔滨澳士德商贸有限公司产;脱模布、有孔隔离膜、导气毡、真空袋等辅助材料:保定市瑞彼得复合材料销售有限公司产;真空嘴:自制。

1.2 设备与仪器

U4.165F/K型真空泵:德国Becker公司制;FDY-800型液压成型机:系统压力20 MPa,活塞行程1 700 mm,中国上海颐中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制;DSC 214 Polyma差示扫描量热仪:德国耐驰公司制;0-150电子数显卡尺:桂林精密量具量仪有限责任公司制。

1.3 实验方法

为了验证碳纤维汽车车身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的生产线流水作业,所选多个典型车身零部件加强梁(简称加强梁零部件)作为实验对象,其模压成型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工艺流程示意

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过程如下:

(1)在预制体模具表面粘贴单面带胶四氟布,可多次重复使用,对成型模具上、下模涂脱模剂。

(2)在预制体模具上按照铺层设计角度逐层铺贴预浸料,铺贴过程中间隔4~6层(依据不同零部件外形可做适当调整)进行真空压实处理(真空压力不低于-0.090 MPa,时间不低于5 min),预制体上、下表面可铺贴Tedlar薄膜。

(3)将铺贴完的预制体001脱出,脱出后预制体模具可继续铺贴预制体002,依此类推,铺贴预制体003,004……,重复(2),(3)工步,形成循环。

(4)将压机升温至135~137 ℃的成型模具打开,在下模放入预制体001。

(5)成型模具合模,加压至1.0~2.0 MPa, 135~137 ℃下保温7~8 min。

(6)成型模具开模,将预制体001制得的产品脱出(135~137 ℃热脱模),预制体002放入下模,合模加压固化进入下一个零部件成型,依此类推,预制体003,004……制得相应成型产品,重复(4),(5),(6)工步,形成循环。

(7)产品脱模后可直接进入下一工序操作。

按照上述模压成型过程进行流水作业,成型了3个加强梁零部件,将预制体001,002,003制得的加强梁零部件相应编为1#,2#,3#试样,每个零部件成型时间为占用成型模具的时间,即(4)~(6)工步所使用的时间,其成型过程详见图2。

图2 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过程照片

1.4 分析与测试

加强梁零部件的表面缺陷:目视法检测制件表面是否满足制造验收技术要求(无褶皱、白斑、凹陷、气泡、外来物等缺陷)。

加强梁零部件的厚度:使用电子数显卡尺对加强梁零部件(等厚度制件)测量其厚度并记录数据,检测位置有8处,如图3所示。

图3 加强梁零部件厚度检测位置示意

固化度(Dc):按ISO 11357—5—2013标准,使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分别测试预浸料(ACTECH1201/SYT45)完全固化时所放出的总热量(∆H0)、固化后加强梁零部件试样的剩余反应热(∆HR),∆H0和∆HR即为放热峰的面积。测试条件为扫描温度从室温升至200 ℃,升温速率10 ℃/min,整个过程氮气保护。Dc的计算公式为:

(1)

玻璃化转变温度(Tg):采用DSC仪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称样5~10 mg,由室温以10 ℃/min的升温速率加热的180 ℃,然后以40 ℃/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整个过程氮气保护,记录升温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加强梁零部件模压成型时间

从表1可知,加强梁零部件1#,2#,3#试样的模压成型时间分别为510,490,482 s,均小于等于8.5 min,说明该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工艺流程大大缩短了成型周期,完全可以适应汽车行业高效生产的节奏,若不包含保温7 min的时间,其余操作时间在1~1.5 min,如加快预浸料的固化时间,加强梁零部件的成型周期还可缩短,仍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表1 加强梁零部件模压成型时间

2.2 加强梁零部件表面质量

对脱模后的加强梁零部件通过目视法检测,产品表面无褶皱、白斑、凹陷、气泡、外来物等缺陷,完全满足制造验收技术要求,见图2d。

2.3 加强梁零部件的Dc及Tg

图4为预浸料(ACTECH1201/SYT45)完全固化时的DSC升温曲线,通过截取面积可知,其固化时释放的∆H0为113.56 J/g。固化后的加强梁零部件1#,2#,3#试样完全固化时的DSC升温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可看出,1#,2#,3#试样均无放热峰,即3个加强梁零部件试样的∆HR均为0,表明3个加强梁零部件均已完全固化,Dc均为100%。从图5还可看出,1#,2#,3#试样的Tg(取中值)分别为120.91,124.54,122.69 ℃,均大于120 ℃,这说明3个试样均可完全满足汽车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使用。

图4 预浸料试样的DSC升温曲线

图5 加强梁零部件试样的DSC升温曲线

2.4 加强梁零部件的厚度

加强梁零部件设计要求的理论厚度为3.15 mm,公差为(-5%,+10%),即厚度在3.00~3.47 mm时为合格。从表2可看出,1#,2#,3#试样在1~8个检测点处的厚度为3.01~3.36 mm,均在公差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表2 加强梁零部件的厚度

3 结论

a. 单件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时间小于等于8.5 min,可适应汽车行业高效生产的节奏,实现碳纤维汽车车身加强梁零部件快速模压成型的生产线流水作业。

b. 加强梁零部件表面质量满足制造验收技术要求。

c. 加强梁零部件的Dc均为100%,Tg均大于120 ℃,完全可以满足汽车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使用。

d. 加强梁零部件产品厚度均在公差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猜你喜欢

模压脱模碳纤维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悉尼大学开发出可保护碳纤维性能的回收工艺
城市景观设计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斜顶与推块组合的脱模结构设计
Ge-Se-Te硫系玻璃非球面精密模压工艺研究
预应力碳纤维材料加固研究概述
注塑成型微流控芯片通道脱模的变形机理
某型飞机环氧树脂玻璃钢小制件再制造工艺研究
健身器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与性能研究*
注射模螺纹脱模类型与起牙定位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