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影响①
2020-09-16朴松鹤孙志博
朴松鹤,齐 宇,孙志博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疾病,在患病同时,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昏迷症状、躁动症状以及嗜睡症状[1]。并且患者因为脑出血的影响,使其表现出脑水肿以及颅内高压的概率呈现出显著增加,使得脑组织受到对应损害,在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方面,具有显著性特点[2]。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在实施内科治疗期间,主要集中于电解质平衡维持、高血压控制、颅内压降低、并发症预防以及脑水肿控制等方面,但是此类方法在应用后,仍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3]。对此,为了使得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预后获得改善,外科手术方案获得有效创建以及应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即使可以获得一定血肿清除效果,但是呈现出严重脑损伤以及较大失血量的现象,所以临床逐渐表现出较低的适用性[4],需明确更为有效方法展开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对症治疗。本次研究将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探究拟定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案并应用的可行性,以利于患者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减少以及疾病早期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04~2019-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信封法分组后拟定每组手术方案;参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37~77岁,平均(53.69±5.69)岁;高血压病程4~26年,平均(14.13±5.49)年;实验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39~79岁,平均(53.73±5.75)岁;高血压病程4~29年,平均(14.19±5.59)年;纳入标准:①脑出血通过实施头颅CT诊断,获得确诊;②知情同意书签署;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表现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现象;②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现象;③表现出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现象;④在<30d,选择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病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分组并应用方案进行手术前,于颅内压降低、感染预防、高血压控制以及止血等方面完成对应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拟定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案展开:通过CT引导,切口位置选择在患者颞侧裂部展开,长度为4cm,将患者颅骨充分暴露,并且控制3.0cm开骨窗直径。准备十字形切口在患者硬脑膜位置制作,对于血肿具体位置,利用脑穿刺针加以明确,之后顺着穿刺针道于患者血肿腔位置进入,合理展开血肿吸出以及冲洗操作。如果患者呈现出活动性出血现象,则其止血需利用双极电凝完成,如果患者呈现出少量渗血现象,则其止血需利用明胶海绵压迫完成,对止血彻底性做出保证后,准备引流管放置。实验组:拟定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案展开:对于患者侧卧手术体位的采取辅助完成,拟定局部麻醉方案于患者穿刺点位置展开,针对穿刺深度以及位置利用CT确认,对应完成YL-1型粉碎针的选择,利用电钻将患者硬脑膜以及颅骨钻通后,在三通管准备塑料针芯插入,于血肿腔进入后,针对液态以及半液态血肿,利用注射器进行抽取,并且实施生理盐水冲洗,完成后准备氯化钠溶液以及尿激酶于血肿腔注入,控制3h夹管夹闭时间,之后将引流管接通,实施引流开放。对于血肿清除的彻底性做出保证后,将穿刺针取出,对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评定结果、并发症(再出血、脑疝、颅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总占比、术中失血量以及临床手术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评定,利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展开[5],基本治愈:NIHSS评分结果获得降低,程度不小于91%;显著进步:NIHSS评分结果获得降低,程度为46%~90%;进步:NIHSS评分结果获得降低,程度为18%~45%;无效:NIHSS评分结果获得降低,程度不大于17%,或者评分结果获得增加,程度不小于18%。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结果对比
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总有效率97.73%高于参照组72.73%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临床对比 [n=44,n(%)]
2.2 并发症总占比对比
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总占比6.82%低于参照组27.27%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总占比临床对比
2.3 术中失血量以及临床手术时间
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参照组明显,临床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临床手术时间临床对比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一种神经内科急症,因为病症长时间影响,会使得患者脑动脉表现出玻璃样变性的现象,使得患者存在一定概率表现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现象[6]。临床在拟定治疗方案,以手术的应用效果理想,主要利用将血肿清除,将颅内压降低,而将患者受压神经元进行有效恢复,使得患者表现出出血后继发性病理变化获得充分减轻,使得疾病治疗目的能够充分达到[7]。
选择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呈现出止血方便、骨窗小以及血肿清除率高等优势,但是此种术式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出血量在40mL以下的壳核出血以及皮质出血患者治疗后才能够获得理想效果,并且在对患者实施局麻期间表现出强烈的应激反应,对于手术顺利会产生影响[8]。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有效应用,不会对患者附近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对于高龄以及病情危重患者仍然表现出较高的适用性。并且在减少失血量以及提高安全性方面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可将患者血肿附近脑组织循环以及神经功能进行充分改善[9]。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总有效率97.73%高于参照组72.73%明显;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总占比6.82%低于参照组27.27%明显;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参照组明显,临床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明显,进一步说明拟定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案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临床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利于疗效评定结果提升,并发症总占比降低,术中失血量减少以及临床手术时间缩短,最终可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