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探讨①
2020-09-16潘颖华董中国
潘颖华,董中国,姜 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其发生多与感染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患者会出现肾动脉、脑动脉以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悸等症状,是冠心病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之一。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生主要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阻塞有关,患者会出现心肌缺氧以及缺血情况,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冠心病患者多会出现心肌缺血以及缺氧等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现心律失常之前无明显表现,但会使得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流不断减少,加重患者的症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心律失常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脏电极紊乱,使得患者出现短阵室上速反应,提高其猝死的概率,所以要及时采取有效方式诊断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进而提高疾病预后。临床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一般采用心电图,操作简便且患者无痛苦,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均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常规心电图检测时间较短,但检出率较低,存在误诊与漏诊现象,会耽误患者的病情,动态心电图属于非侵入且无创检查,可在一段时间内对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进行连续监测,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冠心病的检出率,在短暂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阵发性或者偶发性心律失常,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10~2018-10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2~77岁,平均(64.5±6.5)岁;病程1~16年,平均(8.5±0.5)年;合并疾病:血脂异常11例,高血压19例,2型糖尿病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2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3~78岁,平均(65.5±6.5)岁;病程2~17年,平均(9.5±0.5)年;合并疾病:血脂异常10例,高血压18例,2型糖尿病9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资料之间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均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均经体格检查以及病史确诊;(4)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5)均伴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2)合并心肌肥厚或者心肌扩大者;(3)合并心肌炎或者风湿性心脏病着;(4)存在认知障碍以及精神障碍者;(5)近期服用影响心律药物者;(6)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7)入院前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者;(8)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者;(9)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10)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11)1周内心绞痛发生次数在1次以上者。诊断标准:(1)ST段明显移位并且持续时间≥1min以上;(2)2次心肌缺血发作的时间在1min左右;(3)ST段下斜型或者水平型降低在1mm以上。对于已经出现上升或者下降的基线ST段要将原有的上升值或者下降值减去。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
实施心电图检查前3d中断相关药物治疗,将心电图检查的相关信息告知患者,提升其依从性与配合度,保证其在检查前可保持稳定状态。检查时让患者取平卧位,身体放松之后采用NEC-3312型十二导联连续描记,将记录纸速保持在25mm/s,保证记录GCG基线的平稳以及图像清晰,保证检测过程中无外界因素的干扰。若检测结果表明ST段水平下移在0.05mV以上并且T波为R波的1/10,可将其诊断为缺血性ST-T改变,结果为阳性。
1.2.2 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
诊断前相关处理同对照组,诊断时取平卧位,采用GE型十二导联以及24h连续监测模式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动态监测患者的心脏状态并连续记录12通道心电信号,对信息进行记录之后进行人工处理矫正,然后通过回放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判断,标准为等电位基线,检查结果表明ST段下降在0.1mV以上并且持续时间在1ms以上,ST段显示J点后80ms,两次心肌缺血的间隔时间在1min以上则为阳性。分析心律失常检出率以及检出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检出率
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高,漏诊率以及误诊率则相对于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心律失常检出情况
观察组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性早搏早发、房颤动、室速则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检出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以及短阵室上速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1 心律失常检出率[n=50,n(%)]
表2 心律失常检出情况[n(%),n=50]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发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在发病后症状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较为相似,可见提升临床诊断水平至关重要,心律失常作为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其体征以及症状较为隐匿,难以及时发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在检查前要提前分析患者的病症[2,3]。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但该种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存在较多限制因素以及禁忌,并且检查费用较高,难以重复进行检查,所以需要其他可靠且有效的方式进行诊断,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式,操作简便且重复性较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
临床采用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费用较低且操作简单便利,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开展率,是早期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式,但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缺乏充足的诊断准确性,尤其在常规心电图监测方面的漏诊以及误诊概率较高,仅能将短时间的心电信号进行记录,诊断有效率相对较低[5]。而实施动态心电图可进行持续24h的心电监测,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患者心电的变化规律,有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在持续24h的心电监测中可将大于等于10万次的心电信号进行记录,可观察到非持续性的心律失常现象,这点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6]。另外,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存在特殊性,可根据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提前掌握患者的病情,然后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治疗,可有效避免病情恶化,尤其是动态心电图,在检查的过程中不但可对患者的病理改变程度进行明确,还可对多种心电异常情况进行定量与定性监测,有助于心律失常的分析与确诊,并且动态心电图与患者的日常行为相互对应,医师可根据心律失常出现的信号变化与时间对患者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对相关危险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醒患者积极预防疾病发展。在药物治疗期间动态心电图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医生可根据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效果对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进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7]。研究中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检出率较高,漏诊率以及误诊率较低,并且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较为明确,概率较高,表明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这与孙凤荣[8]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较高,可将心律失常类型准确反映出来,有助于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