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疗效分析

2020-09-16黄国福苏福锦何忠罗建红李伟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假体入路股骨头

黄国福 苏福锦 何忠 罗建红 李伟光

(北流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玉林 537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以及股骨头坏死等的主要方法,可有效解决髋关节疾病,进而恢复活动、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且其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THA的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后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前外侧入路等[1-3]。但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不利于快速康复,因而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术手术入路,已经成为广大骨科大夫的共识。随后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应运而生。微创直接前方入路,是从Smith-Peterson切口(即经阔筋膜张肌、缝匠肌间隙和臀中肌、股直肌间隙进入髋关节)改良而来,但比Smith-Peterson切口更靠近外侧,从缝匠肌与股直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天然间隙进入操作区,不切断关节周围肌群,在血管、神经以及肌间的界面操作,与别的入路相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5]。然而,目前受技术等方面制约,基层医院最常用的入路仍是后外侧入路,为促进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率、以及提高基层医生对该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近年来我院努力尝试开展这项手术入路操作。本文对2015年至2018年8在我院骨科行DAA与DLA人工髋置换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DAA在基层医院临床实践中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在我院骨科(2015年至2018年月)行初次行髋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成DAA组(n=30)和DLA组(n=30)。本项目已经获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SD,n=30)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SD,n=30)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BMI(kg•m-2) 术前Harris(分) 术前VAS评分(分)DAA 组 16/14 60.5±7.9 24.6±1.8 48.2±7.8 7.1±0.9 DLA 组 12/18 61.3±5.4 23.7±2.1 47.5±9.3 6.8±2.4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髋关节病变具有全髋置换指征,且均为初次髋关节置换者;②DAA或DLA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③要求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5;④患者及家属同意置换。排除标准:①股骨严重畸形、合并肿瘤性病变、髓腔重度狭窄;② 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③股骨颈有内固定物需取出者;④有严重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低于100 g·L-1;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3级以上者,严重骨质疏松、伴有身体任何部位活动性感染、及其他手术禁忌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的手术,均采取全身麻醉方式、且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

1.3.1 手术方法

1.3.1.1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

患者在麻醉成功后采用平卧位,术前明确骨盆前后固定托分别固定于耻骨联合与骶骨上,以有效保护患者骨盆骨性突起。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术口于髂前上棘外侧2 cm下侧2 cm处起始,逐渐向近端进行延伸,总长度为8~10 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各层组织,牵开股外侧皮神经、以对其有效保护。切开阔筋膜后将其与肌纤维分离,充分暴露Smith-Peterson间隙。暴露股外侧肌后,再显露前方关节囊。以“工”字形将髋关节关节囊切开,暴露出股骨颈。以45°于股骨颈处截骨,并将股骨头以及截骨块全部取出。清除髋臼缘盂唇以及骨赘,打磨髋臼至软骨下骨,调好前倾角与外展角后置入臼杯和内衬。切除股骨侧后上方关节囊,扩髓腔及插入股骨假体柄、股骨头假体,再复位髋关节。复位髋关节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情况。清洗手术区,并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口。

1.3.1.2 后外侧入路

患者全麻后取侧卧位,以大转子为标志作11~15 cm长的弧形术口。切开皮肤及皮下各层组织,于大转子止点处将臀中肌切断。采用“工”型切开髋关节囊后,将髋关节进行脱位;股骨距约1.5 cm被保留,截骨及取出股骨头,切除髋臼内软组织和周围形成的骨赘。打磨髋臼、植入髋臼假体,扩髓后植入股骨柄假体、股骨头假体。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冲洗缝合创口,并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

1.3.2 术后处理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应补液等处理,术后6 h打开引流管,常规用抗生素、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出院后每日1次口服利伐沙班(10 mg),至术后35d。主管医生合理指导患者的生活作息要求及下肢功能锻炼,术后当日开始踝泵练习;第2天做髋关节屈伸练习;第3天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尝试扶双拐行走;术后约3 w扶单拐行走;术后大概6 w弃拐行走。

1.4 疗效评估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 Harris髋关节评分与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满意度评价(简易Likert量表法)。手术前后行髋关节X线片检查,并依据Pradhan法[6]检测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

1.4.1 Harris评分

疼痛44分;功能47分,包括步态评价和功能评价两方面,步态评价包括跛行(0~11分)、行走距离(0~11分)、使用辅助器材(0~11分)3 项,功能评价包括上楼梯(0~4分)、交通工具(0~1分)、坐椅子(0~5分)、穿袜子与系鞋带(0~4分)4项;关节活动度5分,包括屈曲、内收、外展、内旋、外旋5项,均为 0~1分;畸形4分。总分≥ 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9分为差。

1.4.2 VAS评分

将疼痛量表能将抽象的疼痛感觉量化成可量度、比较的评估指数。VAS是在一条10 cm长的尺上,加上10个刻度,“0”代表完全无痛,“10”代表不能忍受的剧痛。患者要在尺上点出最能形容自己疼痛感觉的刻度。

1.4.3 满意度评价

采用简易Likert量表法,其包含5级态度,分别为: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较不满意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患者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 Harris评分与VAS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评估

DAA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DLA组(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SD,n=30)

表 2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SD,n=30)

注:与DLA组相比,*P<0.05。

组别 单髋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臼杯外展角(°) 臼杯前倾角(°)DAA 组 68.4±10.1 9.5±0.8 154.6±23.6 7.3±8.2 38.5±5.3 18.1±4.8 DLA 组 65.3±11.5 12.2±1.8* 205.5±23.6* 10.2±1.5* 38.1±6.2 17.9±2.9

2.2 两组Harris评分与VAS评分

术后1个月与3个月两组Harris评分与VAS评分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术后1个月及3个月DAA组的Harris评分比DLA组高,VAS评分比DLA组低,见表3与4。

2.3 患者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简易Likert量表法来评估患者的满意度,DAA组的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DL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DAA组有1例(3.3%)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术后随访时麻木感逐渐减退,6个月时已恢复;尚未发现有髋关节脱位病例。DLA组1例(3.3%)患者因不恰当活动引起髋关节脱位,但牵引复位成功后无再脱位;未发现神经损伤的症状。外侧皮神经损伤率和髋关节脱位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DAA组和DLA组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基本为优,如典型病例1与2呈现。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Harris 评分比较(±SD,n=30)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Harris 评分比较(±SD,n=30)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3年DAA 组 48.2±7.8 63.4±3.5* 84.1±3.4* 90.1±3.8 DLA 组 47.5±9.3 52.6±5.8 71.5±3.7 88.6±7.8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VAS 评分比较(±SD,n=30)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VAS 评分比较(±SD,n=30)

注:与DLA组相比,*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3年DAA 组 7.1±0.9 3.5±1.2* 2.1±0.4* 1.7±0.6 DLA 组 6.8±2.4 4.8±1.3 3.4±1.2 1.8±0.3

表5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例(%),n=30)

2.4 典型病例

单髋置换病例1:患者男性,60岁,入院诊断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全麻下行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同期单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疗效评价为优。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A和B)。

双髋置换病例2:患者,男性,62岁,入院后诊断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全麻下进行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疗效评价为优秀。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C和D)。

图1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髋关节X线检查结果

3 讨论

DAA入路于1881年由德国医生Hunter首次提出的一种全髋关节置换微创手术,并已经在国内外逐步开展[7-10],然该入路手术效果是否达到或超越传统DLA手术,仍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11]。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比较的方法,分析DAA与传统DLA入路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疼痛程度、住院总时长、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差异,再次证实DAA入路能够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住院总时长,降低疼痛程度,以及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相似[3-5,8]。因DAA手术入路经髋关节前方的缝匠肌、股直肌以及阔筋膜张肌之间的天然通道进入操作区域,手术过程中不仅没有将肌肉和肌腱切断、而且还较好的保护后方关节囊与短外旋肌,所以该手术入路出血量明显减少、疼痛程度减轻、加快髋关节康复,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12,13]。同时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术后1月与3月不同术式患者Harris评分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术后3个月DAA组的评分显著高于DLA组,再次证实DAA技术在早期疗效中的巨大优势。

本课题DAA组病例全部取平卧位,术中无需再次调整体位,进而缩短手术时间,此外该体位能够轻松显露股骨,且还具有不易引起股骨大转子骨折、股骨近端骨折、切口肌肉不挤等优点。目前,DAA手术在双髋关节同期置换术中的优劣以及初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仍鲜有报道[14,15]。本课题组成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DAA在术中有效避免体位变动导致假体安放出现偏差,并利于双下肢长度比较,进而方便同时进行双侧手术。

神经损伤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既往研究报道的神经损伤中,大多数以股外侧的皮神经损伤最常见[16-17]。本文结果显示,DAA组共1例患者因该神经损伤,而引起大腿外侧区皮肤出现麻木感,考虑其与术中操作、切开平面、拉钩放置、或者切口偏内侧等因素有关。虽然患者术后1、3个月随访时患者自述麻木感逐渐减退,随访至6个月时已基本恢复,但其早期由于引起皮肤局部感觉异常,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仍需要通过经验积累以降低发生率。

此外,假体脱位也是全髋置换中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不仅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增加再次手术风险,而且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骨关节医生一直关注降低人工髋关节发生脱位的风险。梅奥中心一项关于10500例全髋置换患者的研究发现[18],发生脱位的概率为3.2%,且多见于DLA入路。Barnett等对4473例初次接受DAA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8年随访,发现出现脱位的比例仅为0.27%[19]。本课题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相似,在DLA组中发现3.3%(1/33)患者因不恰当活动引起髋关节脱位,而DAA组未发现有髋关节脱位病例。

综上所述,早期随访结果显示,DAA应用于髋置换术与传统DLA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势,符合微创及快速康复的理念,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实施,但有待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假体入路股骨头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