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性系统视域下谢灵运山水诗的生态话语分析
——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及其英译为例

2020-09-16陈令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物性原文山水

陈令君,吴 静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古代山水诗是山水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特殊情感,维系与自然山水之间亲和关系的一种物化形式。对其语言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谢灵运是魏晋山水诗人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规模创作的诗人,是我国山水诗的重要开创者。如今,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谢灵运山水诗及其英译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话语分析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前者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韩礼德模式”起源于Halliday在1990年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AILA) 上宣读的《意义表达的新途径: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他从生态学视角指出语言对社会意识和行为的负面作用。[2]“韩礼德模式”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来揭示生态问题及说话人的生态取向。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流派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解决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为基础,其目标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3]。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撑。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在该理论视角下对生态酒店英文简介[4]、自然诗歌[5-6]、新闻报道[7]、身份构建[8]等方面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但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谢灵运代表作之一《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及其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索其生态意蕴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支撑,以谢灵运代表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以及许渊冲英译本及汪榕培的英译本为语料,探讨原诗与译文的及物性资源是否对等,进而挖掘其生态意蕴,从而为推动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国际化、加快创建“美丽中国”提供参考。

一、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理论框架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担着各种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1994)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9]概念元功能便于人们使用语言来描述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部分。其中,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Transitivity) 是语法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是“表达概念元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关于小句表述过程类型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10]。Halliday(1994)将人类的经验归纳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具体说来,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动作者(Actor)和动作的目标(Goal);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感受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儿、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的一个过程类型,主要参与者是载体(Carrier) 和属性(Attribute);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叹息、哭笑、做梦等生理行为活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行为者(Behavior);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讲话交流信息思想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有讲话者(Sayer)、讲话内容(Verbiage) 、受话者(Receiver) 和目标(Target);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存在物(Existent)。何伟与魏榕从生态视角出发对参与者角色进行建构,并将施事参与者进一步划分为个体施事(Agent-individual)、群体施事(Agent-group)、物理性场所施事(Agent-physical place)、社会性场所施事(Agent-social place)和人外生命体施事(Agent-nonhuman organism)。[10]及物性系统里除了有各种过程与其各自的参与者外,还包括了环境成分。环境成分的意义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和身份等,其最常见的表示形式是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11]

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作为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山水名篇,《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通过朴素清新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诗人游览石壁的所见所想。限于篇幅,且为方便引述,本研究选取了该诗的许译[12](P272)、汪译[13](P350)两个代表性译本进行生态视域下的及物性分析。首先,笔者分析了原诗以及两个英译本中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原文及译文过程类型分布

由表1所展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原诗采用过程类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物质过程(42.86%)、关系过程(33.33%)、心理过程(14.29%)、行为过程(4.76%)和言语过程(4.76%);许译采用过程类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物质过程(65.00%)、心理过程(20.00%)、关系过程(10.00)和行为过程(5.00%);汪译采用过程类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物质过程(47.62%)、关系过程(28.57%)、心理过程(19.05%)和言语过程(4.76%)。因此,由分析结果可见,原诗及译文中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所占比重较大,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重较小(见图1)。

图1 原诗及译本过程类型分布图

总体上,由图1可见,原诗和译文以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为辅。物质过程用来描述做某件事的过程或者某件事发生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现为一个实体被赋予某种品质,或被指派了一种身份;心理过程描述的是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14]。三个过程的搭配使用可以全面展现出石壁周围的景色变化及诗人游览石壁的所作所为及所观所想。而行为过程是意识和行为状况行为化的结果,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的运用能够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之中不自觉的行为表现及其想要告诫世人的玄理。

相较原文而言,译文与原文的过程类型分布整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关系过程的分布上。首先,诗人于第三小句使用心理过程词“娱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看到石壁边的水光山色后愉悦的心情。许译忠实原文,使用心理过程直观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而汪译使用关系过程词“is”来表现,比原文更为含蓄。其次,原文的第七、第八小句分别使用物质过程词“敛”与“收”来展现傍晚林壑与云霞的怡人景色。两个物质过程词赋予物理性场所施事“林壑”与“云霞”以无限的生命力,表现出傍晚时分,自然万物明暗交错的景象。而许译与汪译使用物质过程搭配关系过程来表达。具体而言,许译使用关系过程词“drowned”与物质过程词“float”表现傍晚林壑的景色隐约褪去,云霞渐渐散去的景色。汪译使用物质过程词“fade”与关系过程词“dismissed”来表现,与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近。最后,诗人使用关系过程词“惬”与“无违”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知足常乐的内在心境。许译使用个体施事“you”、物质过程词“go”搭配环境成分“against nature”来表现,给人一种刻意为之之感,与原文所流露出的随性有一定的冲突。汪译使用心理过程词“content”、关系过程词“follows”并搭配物理性场所施事“nature”来表达诗人只要内心满足、万事皆可顺情适性的人生真谛。由此可见,汪译表达较为含蓄,对原文及物性的改动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许译对第十四小句的改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所出入。

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是生态话语分析行之有效的工具,能够较为深刻地揭示出语言与生态的关系。以上从整体上分析了原作及其英译本中及物性的总体实现情况和分布特征,下面将详细探讨诗人及译者通过及物性系统所传达的生态意蕴。

三、及物性视角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意蕴

鲁枢元将生态学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及精神生态学来剖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15]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中诗人巧妙地将情、景、理融合起来,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自然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及精神生态观。原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六小句描写石壁游览之乐,次六小句写归来时所见晚景,后四小句写诗人游览中所得理趣。下面我们将从及物性的视角出发逐一讨论原文及其译作中的生态智慧。

1. 第一部分(第1~6小句)的及物性及其生态分析

表2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一部分(1~6小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1~4小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前两小句诗人从远处着手,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湖山晚景。原文中“变”为物质过程词,着重突出一天之内天气的瞬息万变;“含”为关系过程词,彰显自然山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绚烂的景色。诗人将物理性场所参与者“昏旦”与“山水”置于施事位置并搭配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将自然万物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客观展现自然变化,充分体现出宇宙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敬。就译本而言,许译第2小句将原文的关系过程转化为环境成分。环境成分“with radiance beam”虽能表现出水面波光粼粼的感觉,但较原文而言弱化了湖光山色的蕴大含深之感,未能充分凸显山水包罗万象的无限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生态意蕴。汪译忠实原文,分别使用物质过程词“shifts”与关系过程词“look”来凸显物理性场所施事“昏旦”与“山水”的生命力,体现出诗人崇尚自然的自然生态观。

后两小句诗人抒发沉浸于山水之间的真实感受。原文此处直抒胸臆,使用心理过程词“娱”与“忘”来表达。“娱”为快乐,“忘”为忘却,体现出诗人游走于山水之间神清气爽、流连忘返的神情。“娱”本是诗人自身感受。此处,诗人将物理性场所参与者“清晖”置于施事位置,赋予无知无觉的山水以生命,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给人一种山水主动借清晖之灵秀来挽留诗人之意,反映出诗人热爱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就译文而言,许译忠实原文,使用心理过程来表达。汪译较为含蓄,使用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来表达。归属类关系小句过程词“is”与属性“happy and gay”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喜悦及对自然的热爱。物质过程词“tear”较原文“忘”更能烘托诗人不愿离去的感受,强烈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6小句: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这两小句点明游览时长。物质过程词“出”与“入”、关系过程词“早”与“微”表明诗人一天的行程安排。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经昏暗了。物质过程为做某事的过程,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状况。诗人此处省略动作者“我”并搭配属性“早”与“微”呈现出一种诗人游览山水、流连忘返、妙不可言的感受,侧面烘托诗人对自然的极度热爱。许译使用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来阐释。第五小句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的搭配表明诗人进谷的时间,而第六小句诗人使用物质过程词“come”搭配环境成分“at sunset”来表达,未能突出诗人归去的不舍及来回时间的流逝,降低了原文的生态意蕴。而汪译忠实原文,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的搭配能够细腻地传达出诗人的留恋之情,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万物的自然生态观。

2.第二部分(7~12小句)的及物性及其生态分析

表3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二部分(7~12小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7~10小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第二部分诗人详细描述湖中晚景。诗人使用物质过程勾勒出一幅云霞散去,夜幕笼罩山林的晚归图。“敛”为收拢、聚集之意,“收”为凝聚之意。此时,林壑执着地望着远去的小舟,而暮色要毫不留情地将其“敛”去;云霞痴情伴随诗人归去,而浓烈的云雾却要将其驱散。物理性场所施事“林壑”“云霞”本是自然景观,而诗人此处使用物质过程将其拟人化,赋予其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进一步表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眷恋,是诗人自然生态观的体现。就译本而言,许译与汪译皆使用关系过程与物质过程来表达。许译用关系过程词“are”、物质过程词“colored”与“float”,汪译用物质过程词“fade”与关系过程词“dismissed”,描绘云霞散去、暝色袭来的景象,但未能生动地重现原文中“林壑”与“云霞”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文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及生态意蕴。

第九至第十小句诗人将视角转向归途中的芰荷与蒲稗。两句分别使用物质过程词“迭映蔚”与“相因依”来展现人外生命体施事菱叶、荷花、蒲与小麦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互相依倚的景象。物质过程巧妙地将人外生命体施事拟人化,形象地展现出芰荷与蒲稗如少女般在黄昏的水面上依偎摆动的场景。此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付之于人外生命体之中,物我一体,令人沉浸于这清灵境界之中,充分展现了诗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自然生态观。许译使用物质过程词“sway”与行为过程词“lean”来表现。许译将第十小句的物质过程转化为行为过程来表达。行为过程是用于描述人的行为特征的过程。因此,行为过程词“lean”赋予蒲稗以人的生命特征,形象地表现出蒲稗相互依偎的场景。而汪译使用物质过程来表达。物质过程词“grow”与“are floating”客观地描绘人外生命体施事的当时状况,并未充分展现其摇曳动荡、互相依倚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文的生态意蕴。

11~12小句: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这两小句着重描写诗人游览之后归家的场景。物质过程突出事情的经过,行为过程突出人的生理活动。此时,诗人使用物质过程词“披拂”与“趋”来描写其步行途中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趋进的场景。行为过程词“偃”形象地将诗人到家后偃息东轩安闲自得的深情表现出来。因此,物质过程与行为过程不仅点明诗人上岸到家的过程及归家后的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是其自然生态观的表现。许译与汪译皆使用物质过程来表达。许译的物质过程词“hurry”突出诗人回家匆忙的神情,但未突出诗人“披拂”的动作及留恋山水之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文的生态意蕴。汪译分别使用物质过程词“walk”与“take”并搭配环境成分“with great pleasure”“in leisure”,充分地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及意犹未尽之感,反映出诗人热爱自然的自然生态观。

3.第三部分(13~16小句)的及物性及其生态分析

表4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三部分(13~16小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13~16小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在第三部分诗人抒发了游览的感受,是诗人精神生态观和社会生态观的集中展现。第十三、第十四小句诗人连续使用4个关系过程词“澹”“自轻”“惬”“无违”来抒发诗人的精神生态观,即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名利得失等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内心知足,即可随遇而安。许译使用物质过程来表达。物质过程词“make”与“go”搭配环境成分“against nature”,直接展现诗人的精神生态观。而汪译使用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来表达。心理过程词“free”与“content”直截了当地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悟,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精神生态观。

最后,诗人将其悟出的人生真谛转告世人,使用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来表达。言语过程词“寄”与心理过程词“推”表达诗人对当时摄生客(即注重养生之人)的关切。魏晋六朝“摄生客”常常服药炼丹、追慕神仙以求长生,诗人将游览山水所得感悟告诉众人以期扭转现状,此为诗人兼济天下的社会生态观的体现。就两个译本而言,许译用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来表达,而汪译基本遵照原文,使用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来直接展现诗人对当时“摄生客”行为的关切及担忧,充分表现出诗人兼济天下的社会生态观。

综上所述,就原诗及两个译本的生态观的实现而言,其共性在于原诗与两个译本中物质过程与心理过程所占比重较大,生动刻画出了石壁周围山水的动态美及诗人游玩的感受,构建出诗人独特的自然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其差别在于关系过程的分布,原因主要在于译本将一部分心理过程转化为关系过程,但并未对诗人感情及生态观的表达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对两个英译本而言,其共性在于译本中的物质过程的比重及参与者的选取基本一致,其生态取向趋同;差异性在于译本在及物性过程的具体实现及环境成分的选取上稍有差异,许译表达较为直接,使得及物性过程与原文有所出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原诗中生态观的构建;汪译表达较为内敛,含蓄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独特的生态观。

四、结语

话语的生态分析离不开语言学分析工具,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作为一套精密的语义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种种体验,从而使话语的构建功能得以实现。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角度出发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英译文本中的生态意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析发现,在及物性分布方面,原诗与译文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所占比重较大,而关系过程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此外,在生态意蕴的传达方面,许译较为直接,汪译较为含蓄生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物理性场所施事及物质过程表达诗人崇敬自然、热爱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来表现诗人兼济天下的社会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来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精神生态观。

猜你喜欢

物性原文山水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山水间》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