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收入比、基尼系数与最终消费率
——基于调节收入分配视角
2020-09-16陈培林博士
陈培林 博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了25974元,但是居民消费率仅为53.6%。在现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1991年以来我国劳动收入比一直维持在0.45-0.55之间,并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此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方臻旻等(2014)利用我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高,居民消费倾向越低。徐常建等(2018)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要素收入分配结构水平越高,居民消费水平越高。龚志民等(2019)采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模型两种方法探究劳动收入比、基尼系数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劳动收入比与居民收入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我国基尼系数过高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偏低。已有研究缺少对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机制分析
(一)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
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它决定了居民可支付的购买力数量和购买力布局。凯恩斯收入假说理论指出,收入是是消费需求变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借助宏观经济学的收入—支出模型,可以证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如方程(1)所示:
如方程(1)所示:W为劳动报酬,D为固定资产折旧,T为生产税净额,R为营业盈余。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在社会总收入的构成中,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不变,当营业盈余增加时,劳动报酬就相应减少,即居民收入水平就会下降。而此时,投资和政府购买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即居民消费水平会下降。由此说明了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
(二)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对劳动生产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供给侧响应消费需求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总需求。当前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此分配模式下,劳动者劳动时间越长,劳动技能越高,则收入就越高,进而能够有效的提升其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其消费水平提升,最终提升社会最终消费率。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调节收入分配视角,探究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文章将居民消费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学者们使用的居民消费需求的衡量变量很多,其中年度居民消费支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都是常用的变量,考虑到绝对量指标可能导致异方差性的出现,文章使用居民最终消费率作为居民消费需求的衡量变量,使用xf表示。2003-2017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的居民最终消费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的分配比例,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将劳动收入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它反映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收入比越高表示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高。劳动收入比的计算方法是劳动者报酬除以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生产税净额再减去固定资产折旧,使用ld表示。基尼系数可以反映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差异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使用jn表示。税收是政府在再分配环节调节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使用个人所得税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使用ss表示。社会保障能够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力度增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使用年度地方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表示,使用bz表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因此文章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之一,使用sr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进而对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使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示,使用pgdp表示。以上数据的时间跨度均为2003-2017年,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了补充,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级统计年鉴。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2 变量协整检验结果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文章使用的数据是2003-201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时间跨度超过15年,为长面板数据,因此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均表明xf、ld、jn、ss、lnbz、sr、lnpgdp为非平稳变量,随后文章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结果显示dxf、dld、djn、dss、dlnbz、dsr、dlnpgdp均为平稳序列。由此可知 xf、ld、jn、ss、lnbz、sr、lnpgdp为同阶单整序列,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Kao检验表明xf、ld、jn、ss、lnbz、sr、lnpgdp之间为协整关系,而Pedroni 检验中的Panel rho-Statistic、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Group ADF-Statistic均表明 xf、ld、jn、ss、lnbz、sr、lnpgdp之间为协整关系。由此说明xf、ld等变量之间为协整关系。
(三)变量相关性分析
对xf、ld、jn、ss、lnbz、sr、lnpgdp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ld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劳动收入比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jn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基尼系数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ss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5,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税收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lnbz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r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lnpgdp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6,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方程(2)所示:
如方程(2)所示:xf为居民最终消费率,c为常数项,ld为劳动收入比,jn为基尼系数,ss为税收水平,lnbz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对数形式,sr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lnp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ε为随机误差项。
(五)回归结果分析
按照方程(2),以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ld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7,p值为0.0009,说明劳动收入比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劳动收入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居民最终消费率上升0.937个百分点。jn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5,p值为0.0008,说明基尼系数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基尼系数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0.325个百分点。ss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3,p值为0.0942,说明税收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税收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0.643个百分点。lnbz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5,p值为0.000,说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居民最终消费率上升0.165个百分点。sr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2,p值为0.000,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居民最终消费率上升0.382个百分点。lnpgdp与x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4,p值为0.0003,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最终消费率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居民最终消费率上升0.584个百分点。
政策建议
第一,初次分配中提升劳动收入比。文章实证分析表明劳动收入比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着重提升低收入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提升劳动收入比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上升。第二,稳定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文章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我国各地区基尼系数差异较大,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地区经济增长,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第三,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税收水平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措施,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率,进而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表4 固定效应回归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