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

2020-09-15秦远清

邓小平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双一流立德树人

【摘要】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谋划和推动体现优势与特色的发展道路,卓有成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各高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还做得不够,千校一面的趋同化比较严重,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力,奖惩机制、目标考核、督察督办等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新时代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不懈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发展之路;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双一流”大学;改革创新;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4-0094-05

【作者】秦远清,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6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①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代以来,世界強国的崛起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人才辈出。习近平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者离不开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③。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流大学,直接担负着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重任。一流大学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造就一大批堪当时代大任、敢于创新和开拓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O。“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②建设“双一流”高校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走科技创新之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也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就人才培养而言,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高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而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对别的国家对我们“卡脖子”,“双一流”高校一定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为国家分忧,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双一流”高校应有的贡献。

二、目前中国建设世界流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对标国内外高校的最高水平进行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原创性标志性学术贡献、核心竞争指标等综合办学实力的一流水准上,凸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校的世界水平。目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正视问题,逐步改进。

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做得不够。具体而言,首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做得不够。其次,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③在培养教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和育人情怀,时刻牢记“四有好老师”等方面,做得不够。最后,培养学生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包括劳动教育、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还不够充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有待加强。

二是办学特色不鲜明,千校一面,趋同化比较严重,在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方面做得不够。些高校只顾跟着考核评价等指挥棒走,迎评、迎检较多,立足本校资源优势和特色路径有待增强。如何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我创新,持之以恒地深耕细作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缺乏啃硬骨头精神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实效,科技管理和政策协调发展滞后,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具体而言,些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鼓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的政策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主动性、积极I性尚未充分激发,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通过院系设置、学科和专业优化调整,及时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作为还不够。部分高校内部机构的拆、并、增、减等改革科学性不足,机关部门工作方式单一和程序僵化,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的叠加重复(多头管理),还有的则是空档(无人管)。这些都需要高校坚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障碍,深人推进改革创新,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奖惩机制、目标考核、督察督办等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通过创新考核办法,考准考实,薪酬激励,督察督办,贯彻落实学校的决策部署,努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才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目前一些高校的考核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不断优化考核评价办法,严格执行奖惩政策举措,将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有利于激励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促进良好学风的持续好转,引导“双一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改革创新,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针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高校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习近平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②对于每一所“双一流”高校来说,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尤为重要,必须结合各自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鼓励多途径、多思路、多手段搞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聚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用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①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不断强化,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要扎根中国大地,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第三,特别要抓好思政教育,细化并落实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思政的创新举措,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党和国家交给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时代课题。科学无国界,创新无国界,大学及大学生、大学教师则有自己的国家。广大师生必须具有服务、报效国家的意识自觉和情怀,这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最基本标准。要真抓实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例如,要求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課,指导、带领大学生成长,举办大讲堂和各类创新型项目,让本科生尽量提前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加课题,多角度、多方位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为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培养科研能力提供更多平台。

(二)坚持不懈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发展之路

“双一流”高校不仅要树立大格局和开放思维,从全球视野确立自我的世界坐标,还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自我特色,立足本土,就办学理念、自我风格、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发展蓝图的顶层设计。同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要拿出行动计划、方案、举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多出人才,多出大师、多出科学家,多出行业领军人物。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攻克难关,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研制出核潜艇。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具备这样坚持不懈的毅力。关键是要找准优势,定位准确,坚持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到底,一定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世界超一流水准的大学。

(三)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治理体系不顺,治理能力不高,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和运转效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内部管理对于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与时俱进,制定适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发展战略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加油千。同时,在充分深人基层调研的基础上,要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加强决策落地督查督办,改革高校体制机制,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要根据自己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体要求,优化程序设计,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任务。时移事异,世异时移。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没有永久不变的工作职责、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创新就是要传承和创造,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无论是机构设置、学科优化、院系调整等,始终围绕目标,有政策、有举措、有办法,连续但不僵化地持续推进高校各方面改革创新。

(四)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①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政策标准,鼓励和完善原创性积累和创新,包容创新失败,客观评价和支持科研人员潜心开展具有原创价值的自由探索,并鼓励、引导他们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大学教师的创新活力,不断拓展科技前沿研究。要鼓励大家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重实绩实效,从提升创新精神、丰富创新手段和优化方式方法上,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上,从积淀积累学术成果与促进人才成长上加以探索和考虑,建立有利于培养教师、学生队伍创新精神的评价和考核体系,防止为考核而考核。科技走原始创新之路,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力度,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大平台建设、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方面,都有许多改革创新之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双一流”高校一定要花大力气勇于自我革命,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瓶颈,激发自身内部的学术活力、管理效能、创新能力,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努力建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

(责任编辑付国英)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双一流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