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2020-09-15张燕
张燕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法,指的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素质教育理念,从而创新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意识,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直观画面;生活元素
在传统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往往以“填鸭式”为主,而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所以才会造成了教学方法的无效。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可以针对此做出改变,将教学方法由无效变成有效,让学生对待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最终达到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接触过化学知识的人都知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以及实验资源的匮乏,使得教师不得不忽视一部分的实验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化学教师,要了解传统时期的窘境都已得到了改善。所以我们要懂得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做了红酒变白酒的演示实验,由此在认知与现象的碰撞下使学生产生了思维上的悬念。然后,我对学生说道:“接下来咱们就来利用酚酞试剂判断反应是否进行。”从而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学习动力。之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这一实验,进而帮助学生对实验现象做了分析,为学生揭示了中和反应,使学生了解了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助力学生认识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切实实现了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创设直观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下的课堂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丰富,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出现更是营造出了生机勃勃的学习环境。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生带着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其获取知识和技能,以求事半功倍的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直观画面,为学生介绍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希望学生能够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然后,我在大屏幕上以图表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浪费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情况,对学生说道:“希望大家要日常注意节约用水,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其它相关资料,使学生逐步树立了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最后,我与学生总结了一些爱护水资源的实际行动,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强化了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极大程度上优化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引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人类生活上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而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也被人们所共同认知。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引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学到有现实意义的化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对盐有什么认知?”从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了熟悉的感觉,进而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分析了食盐和盐的关系,导入了新课。然后,我继续通过引入生活元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食盐常见的用途和生理功能,引出了食盐从哪里来的话题。之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探究粗盐提纯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了粗盐的提纯步骤。最后,我做了课堂总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引入生活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才有可能保证是有效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不断保持为了学生发展着想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得到进步与成长,以求获取最大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學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庭会.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7(34):44-45.
[2]翟秀芳.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