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
2020-09-15郑笑眉
郑笑眉
【摘要】专业教育是一场与时间的比赛。作为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始终面向社会现实,同时也面向未来。当下新闻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教育是否足够理解社会发展的思维、能否跟上算法变革的速度,是否适应激流勇进的全媒体时代。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理论教育;教学创新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理论教育的挑战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业正在被重塑,媒介生产走向了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新闻信息的传播规则与价值体系走向更加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全媒体社会要求多样的传播内容、新颖活跃的传播思维、大数据化与智能化的传播,这些如潮涌般的变革冲击着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专业主义,同时也对当前的新闻理论教育和课堂形成了挑战。
(一)教学内容滞后,缺乏新的教学资源
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国内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院校有800多所,其中进入教育部第四轮评估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排名的高校只有81所,占比约10%,其余普通地方高校占比约为9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结合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主要服务于本地区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与之相应,新闻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理论性课程,例如《新闻学原理》《新闻作品赏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辅资源仍然保留着传统媒体思维。然而,随着省、市、县级媒体的融媒体升级与全媒体转型,新媒体已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导力量。相对静态的学院派理论教学明显滞后于新闻业的飞速发展。尽管许多高校聘请校外专家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试图改善现状,但是校内校外资源匹配不足等问题始终阻挡着教学改革的脚步,致使新闻学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浅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之间相互孤立
从课程间内在联系来看,理论课与实务课、专业基础课与拓展课的逻辑关联和相互支撑不足,实难有效建构知识谱系的完整性,由此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的相对单一与浅显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弱,理论应用的灵活性差,僵化的理论难以在实践中产生强大的创造力。而在全媒体时代,人人皆媒,新闻生产走向泛众化、智能化。一方面,在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数据和信息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具有专业优势。另一方面,网民的浅阅读加剧了信息的去深度化,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极其容易、便利,从而降低了新闻传播业的门槛。这不仅加深了“新闻无学”的偏见,更弱化了新闻理论性课程的价值和地位。
二、新闻理论教育的创新思路
新闻理论性课程离不开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尽管目前许多高校鼓励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但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无法掩盖保守的教学内容与考核环节的问题,最终在无形中导致学生随意应付、考完即忘。在应用性极强的新闻学学科中,依据传统新闻传播体系、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之上的新闻理论与教学内容失去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无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并遗忘理论知识的主要原因。
那么理论知识是否已无用呢?根据学者莫扎诺的分类法,知识分为:信息、心理程序知识、运动程序知识。新闻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往往浅驻在前两个层面,即“是什么”“怎么做”。进行新闻理论教育的改进创新,需要从知识本身出发,打破封闭的教学思维和课程藩篱,走向开放性,增进复合型认知;系统性地进行从信息性理论、应用性理论、创造性理论到实践的渐进性教学,在考核中更强调过程性与反思性,激活学习的动机、态度和信念。学习专业知识不是新闻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终点,它是专业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新闻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校外的资源共享。寻求与其他已成功开展全媒体新闻教育高校的合作,共享前沿新闻MOOC课程资源、网络培训,例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第二种途径是打破课程与专业的限制和文理界限,整合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第三种途径是将往届学生的实践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形成学生作品数据库,既丰富了新闻教学资源,也给予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学习环节
首先,充分运用教学案例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在课堂上采用更加丰富、灵活的課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案例研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引导式、互动式的教学环节设计,增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完成任务式学习与研究式学习,进行参与式教学。最终引导学生将新闻理论性学习与新媒体大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适应全媒体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开放的体验式教学与沉浸式教学。通过MOOC、移动互联网、直播等更加灵活的技术手段,邀请校外专家及业界人士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最后,在开展高年级实践课程之前,在中低年级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式教学。加强新闻理论性课程之间的交流,以及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过渡。
(三)创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考核环节引入“代表作品集”,学生可以依据具体目的,搜集反映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最终成果以及学习反思的一整套资料。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学生对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总结与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在制作作品集的过程中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制作的“代表作品集”,更能够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与自我评价,也为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新媒体创意比赛,使用专业新媒体工具策划、设计、制作融媒体互交式作品,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变革。同时,鼓励各年级学生交流,组织参与过校外实践与比赛的其他班级学生进入课堂,并定期地组织课外讨论,形成同龄学习小组,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苏志武.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l03/201502/t20150205_185660.html,2015-02-05/2020-07-08.
[2]王文中.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学改革现状及路径[J].传媒,2020(11):84-86.
[3]石姝莉,王月.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世界,2017(3):71-74.
[4]高玉烛.全媒体视野下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记者摇篮,2020(1):13-14.
[5]李浩然.莫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法评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132-143.
[6]石坚.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9,192(3):75-78.
【本文系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全媒体背景下新闻理论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82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