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舒展,让个性飞扬
2020-09-15徐向东
徐向东
编者按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坚持一体化办学和全贯通培养,建立了新型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教育浸润生命”教育理念和“生命浸润”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本期,本栏目将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示、分享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化办学是指基于整体育人理念对学校发展进行全局谋划和整体设计,加强学校资源整合和管理协同,强化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的衔接融合,落实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一种学校办学改进行为。全贯通培养是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学校纵向各学段间双向衔接,横向各学科间跨界融合,教育教学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互动共育的统筹联动、协同发力、有序推进的教育体系。发挥一体化办学优势,落实全贯通培养研究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是一所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西城区教委管理的十五年贯通培养的实验性、示范性和创新性学校,学校有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多年来,学校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坚持办学的整体视野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一体化办学和全贯通培养优势,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突破传统分段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
根据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校从2010年开始重点研究九年一贯制条件下“六三”学制“五四”分段管理的方式,研究分段管理后教育、教学两处的分工与融合。学校采用小学部统筹教育、初中部统筹教学的方式,实现“分—合”的统一和整合。这种九年一贯组织管理架构保障了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平衡了中小学间的关系,有效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中小一体化构建以及学生协调发展。
从2018年开始,学校各学段齐全,尝试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新型十五年一贯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模式,设立教育处、教学处、科研处共同负责学校相关工作。教育处下设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教学处下设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下设教育教学科学研发中心。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学校构建了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在传统学校组织构建的基础上,以共同体的方式进行综合协调,弥补因层级架构而出现的遗漏和不足。教师学习共同体人员由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教学科学研发中心联合推荐,并报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备案,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指导专家执行主持工作。学生学习共同体由教育处及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负责,教育处协同教學处相关教研组实时指导与评价。教育教学科学研发中心负责研究推进两个学习共同体协调融合问题,协助校长进行组织架构研究,提供相关文献和决策依据。
学校的新型管理架构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内核,从德育管理一体化、教学和课程管理一体化、科研管理一体化,到学校组织管理的统一,全面实践校长领导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创新和减负工作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和一贯制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教育理念和好的课程。作为北京市课程自主创新“遨游”项目实验校,为捍卫学生的美好童年,给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和个性化地发展,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创新实践研究,并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1.教育理念:教育浸润生命
学校坚持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接受教育,获得成长发展的过程。教育浸润生命,是指教育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是一个浸染滋润的过程,是一个养育熏陶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逐渐渗透的过程。
为了促进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传播,我们进一步提出学校教育的使命:让每个生命都温润、灵动和舒展,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学校重视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多维发展和综合平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幸福是指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当下和未来,高尚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是我们对教育品质和价值的追求。
2.课程体系:“生命浸润”课程体系
在学校核心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学校构建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生命浸润”特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基于学校“教育浸润生命”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以“生命教育”为内涵和方向,以“浸润教育”为过程和策略,并以“生命浸润”为核心和灵魂,贯穿学校课程建设的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
该课程体系的要点是学校将所有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按功能划分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应用性课程(融合性实践课程)三大类别,按门类划分为三大基本课程(语、数、英)和四大领域课程(品德与健康、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艺术)。我们采用四棱锥立体图形加一个底座表示课程的结构,底座表示以德育为基石,顶点表示学校的育人目标。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智慧理性,具有生命情怀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这种设计将课程的领域结构、国家课程的三级体系、国家基础学科课程、课程目标以及具有学校特征的基础学科课程结构较好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可操作的课程体系模型。
学校课程实施采用三大策略:一是基础、拓展、应用三层次资源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是“基础+拓展+应用”三环节的课堂教学校本化实施;三是主题实践式的多学科融合校本化实施。学校形成了课程实施六大形态:一是落实贯通培养的衔接课程;二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课程;三是落实资源统整的图书馆应用课程;四是落实课程统整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五是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灵动课程;六是落实学生国际视野的国际课程。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高度匹配,体现了学校对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引领,同时也给各学段各学科各领域自主实施教学创造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三、深入开展学校贯通培养研究,重点做好学段衔接教育
学校遵循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充分发挥一贯制全学段贯通优势,一方面将生命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特色教育纳入学校中小幼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开展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衔接教育等关键环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重点工作开展。学校以课题研究为突破,每一届各学段的毕业年级均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衔接教育研究,提供研究报告成果,为新一届毕业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及时的研究基础和资源,通过科研有效保障贯通培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生命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和全贯通培养为例,生命教育是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学校先后开展了多项生命教育课题研究而且成果丰硕。在“生命教育,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理念引领下,学校形成生命教育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和全面贯通的目标内容体系:学前阶段以感受生命为重点,侧重认识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学习合作和分享,学会寻求帮助、远离危险;小学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侧重认识万物、认识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生长,培养良好习惯,学会自理和与人交往,学会自我防护和自救;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重点,侧重悦纳自己、尊重他人和正确交友,了解青春期常识,学会管理时间和调控情绪,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學会拒绝诱惑,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高中阶段则以热爱生命为重点,侧重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学会选择和规划人生,理解生和死的意义,珍爱生命和热爱生命,努力提升生命价值,学会运用法律等方式保护自己,提高面对挫折、灾难和无常的承受力等。学校还开发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系列校本教材,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名称分别为“我上学了”“我有好习惯”“学会交往”“生命的滋养”“生命的责任”“给未来”“生命的坐标”“生命的情绪”和“生命的风帆”。这些课程一脉相承,既突出了阶段性特征,又环环相扣,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重要支持和引领作用。
再以各学段衔接教育为例,笔者以小升初的贯通培养研究为重点进行深入探讨。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小初之间无缝衔接、有序转变和平稳过渡是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巨大变化而不能较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我们借助学校德育资源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好心理适应;借助学校已开发语、数、英三大学科衔接校本教材,开设系统的衔接过渡课程,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衔接;开展年级或班级系列主题教育和综合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教师之间相互不熟悉、不了解。对此,学校将小学与初中紧密结合,落实中小校本联合教研机制;构建大教研组,实施一体化教研;实验六至八年级教师滚动循环模式,提高教师对中小衔接的适应性。三是中小衔接过程中家长的缺位。学校借助家长学堂和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开展优秀家长的经验交流、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对话、引导家长参与班级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家校协作共同体,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支持的力量等。
2019年,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培养的第一届高中生告别了母校,他们自信满满地奔赴国内外的优秀高校。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近二十年来坚持整体育人贯通培养,坚守“教育浸润生命”教育理念,落实“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收获了一份卓越的育人成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