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远拥有“五四青年”气质的教师
2020-09-15窦桂梅
窦桂梅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某网站献给新一代青年的演讲《后浪》在激荡起青春之音的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演讲给了广大年轻人肯定与赞美,称新一代青年“心里有火,眼中有光”。“五四”孕育的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这四个词都跟我们的教育有关,“后浪”青年教师的汹涌澎湃,成为新时代胜任力的核心力量。
一、一位青年教师两次电视直播课后的反思
2020年上半年中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独立承担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直播课的录制任务。
青年教师郑思源直播结束后,在线上工作群里表达了对团队的感恩及直播反思。随后,她又私下给我留言,坦诚自我感觉第二次不如第一次直播课效果好,究其原因,她觉得第一次直播充满新鲜感,“不经世事”地认为“观众不就是直播间里几位外行的工作人员和几台摄像机”,于是“不知深浅”,碰巧直播的课型和内容适合自己,首战收获了较好反响。第二次直播“想得多了”,反而紧张了,“直播经验有了”,反而在预料的精彩之处没有出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结束紧张的直播后,她没有如释重负,而是不断反诘自问。她的反思中有青年人“百卉之萌动”的迷惘,这是青春旗帜下拼搏与奋起的伴生品。
我和她就反思的内容深入探讨了几个回合,总结出了其中一个问题,即她一直在想怎么把专家、领导、管理者的那些“建议”自洽地融入自己的课堂。如果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似乎自己的路还没有成型。那些建议都是智慧的结晶,之所以消化不了,怕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消化的胃”。教师只有在每一天里与课堂磨、与学生磨,才能演绎出直播课里浓缩的精华。回想自己工作几年来,是怎么对待每一天的每节课的?如果每节课,或每周至少一节课能好好“磨一磨”“苦一苦”“摔一摔”……那么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身出镜”,才能展示出“台上一分钟的台下十年功”,只有经历像京剧里的“唱、念、做、打”,积蓄课堂里的“过五关,斩六将”新基本功后,才能融入那些“建议”。她坚定地告诉我,要“训练”常态课,要戒除满足感,保持“饥饿感”,要把每节课当电视直播课去历练自己……
逆境中的反思是平常的行为,而顺境下的反思则是源于内在清醒的觉察。其实在其他教师眼中,郑老师很优秀,也很努力。她的“不原谅”,是在逼迫自己“更结实”。这种跟自己较劲、叫板的年轻人,着实让我敬佩。“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地收”,我坚信,这位青年人的真正“进步”是伴随着否定之否定的坚韧步伐走出来的一条走向卓越的胜任力跃升之路。
其实,2020年上半年,清华附小共有233名教师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816节直播课的录制。这里绝对不止有一位年轻的“郑思源”,而是有很多不服输、不断克服青涩的“年轻的郑思源们”。这些青年教师用责任心扛起大数据:电视直播课覆盖了3533万个家庭,电视和网络媒体直播及点播总量达6.54亿次……新华社等媒体专题报道了这一组组数字背后的一串串故事。
马云有段非常经典的讲话,我曾讲给教师们。他每次都对新入职的员工说:“加入阿里巴巴,我们不承诺你发大财,我们也不承诺你会成功,我们不承诺你会当官,但我们承诺你一定会很倒霉,你也会很受委屈,我们也承诺你一定很艰难,你也一定会很失败。”无独有偶,一名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这名新员工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原以为自己这封萬言书能得到任正非的肯定和赞扬,但是却被辞退。
你瞧,马云和任正非都是在将下属的注意力,从光明的憧憬中,从期待的远方的灯塔里,聚焦到眼下,让他们“造梯子”,让他们脚踏实地,是的,年轻人你要想获得,必须做到,但做到也不等于立马得到。没有脚踏实地的持续实践行动,理想只是不着边际的幻想。青年教师们,把煎熬当旅程吧,绕过去,躲过去,是永远“熬不出人生最值得喝的靓汤”。选择做教师,修炼的路会很苦,但是依靠自己、指望自己后,就越来越坚强,越来越能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这样做自然不是逼着你单打独斗,而是新时代的你,也要带着或智慧、或汗水积极融入团队。只有这样,团队给你建议的时候,你才能有内在的动力去吸收,才会珍惜,而不是“拿来”或“融不进去”。“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甚至遇到危难,团队成员也会彼此爱护,群策群力,刚毅坚卓,共渡难关,共同创造令人惊叹的、值得回味的经典故事。所以我要对青年教师们说—
只有裂缝处,种子才会嵌入,去扎根;
只有在伤痛处,才会生长出嫩芽来。
二、2020年清华附小六年级毕业答卷的背后
让我们从2020年毕业生“母校留给了我什么”的来信主题词中看一看—
清华附小本部六年级共有350名学生,一共收到349封来信。同学们在信中谈到的主题词有914个,“善良、微笑、赞美、读书、运动、视野、行动、担当、反思、自律……”结合学校成志教育内涵“理想抱负、意志品质、实践行动”,我们从个人积极品质、社会关系品质、学校成志教育特质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如下分类。涉及个人积极品质的关键词共有536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坚持”,占58.9%;涉及社会关系品质的关键词共有166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团结”,占17.5%;涉及成志特质的关键词共有191个,“公益”(含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尤为突出,占35.9%。此外,“读书”占33.1%,“梦想”“健康”分别占23.4%和22.2%,“感恩”占18.3%。
这些“成长”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学生身后的教师。教师对课程育人价值(教育价值观)的深化理解,是一种化学反应,转化成教师成志育人高度下的自觉实践。我们在反思和对照中,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要素为蓝图,寻找学生在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的成长目标,循序渐进地把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发展为成志教育;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梦想种子在小学土壤里扎根。
青年教师要赋予“五四精神”新能量。从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要面对传统“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观念,而如今,面对培训机构挣钱多等方面的诱惑,我抱以深深的理解,但站在校长的角度上,我告诉清华附小的年轻教师,选择了清华附小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同样,我也想告诉所有青年教师,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了就做好它,做好了,就爱上了它。
这就是说,教师的“人生指南针”在教师专业生命的最初一刻定盘后,就不能轻易改航向,否则会有翻船之可能。同时,你要用这种自带光芒照耀身边刚刚走向社会化的儿童……甚至把这种价值观放在更久远的价值观中来看。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只有“长”在骨头缝里,才能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想起2020年4月27日清华附小开展的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动员大会,即“让有信仰的人从事有信仰的教育”线上全体教师大会上,75岁的退休老教师张平告诫青年教师—
小学教师务必要明确小学教育的意义,树立你要献身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每位教师一定要明确,小学不是培养那几个你喜欢的尖子生,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强基工程”,为每个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打好基础。
对于清华附小一批批新教师来说,要放下自己名校毕业的光环,先低头看地,再抬头看天,先匠气十足,再神气十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强基工程”“打习惯基础”,让青春之光闪耀在儿童的成长路上。作为校长,我在大会上总结了两句话—
过去,我说,永远做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
今天,我还要说,永远做精神上气象万千的
教师。
三、新教师面对“疫情”挑战时
我1986年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前,教师成长似乎只要按图索骥,练习基本功,把课上好,一切就好。于是,我除了狠狠练习“粉笔字、简笔画、朗读”等基本功外,就是练习怎样把课上好。所谓“上好”,就是以我设计的“教”作为衡量的尺子。凭着勤奋,后来,一步步成为特级教师、名师,这历程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二十五年前,我为自己获得省“五四青年奖章”而自豪。
回想自己的所谓成功经验,我开始在研究中思考。20世纪90年代末,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依稀记得,“三个超越”表述的最终,我郑重写道:超越自我。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团队师长们的帮助,我开始反思,自我超越是为了什么?于是在2004年一篇文章中,我写道“从三个超越到三个主题回归”。超越自我,实现“回到儿童、回到语文、回到教师”。
回到事情本身—这是我这几年在“超越”中跋涉的目标。为此,我很害怕被贴上“名师”或“名校长”的标签。尽管我的确在学科教学或建设上,在学校办学思想和课程改革上有些探索,有些称谓“带有那个时代烙印或那一段荣光”的见证。
但是,这一年多,作为“前浪”的我,反复跟教师们说“防止经验的陷阱”,一切清零,把自己掏空,否则必然被拍死在沙滩上。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所遇到的情况,是过去的经验不能解决的。因此,超越自我之“再超越”走向哪里?
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学”转向今日的“导学”理念的实践上。 我们要把过去“上好课就能评职称”转变为今日的“用好课程资源才能更称职”的行走探索。我们要把过去“学科学业质量高”转向“全面育人品质强”的“第一质量”。
即便上述感言,也不能预判未来教师教育的“必然性”,也可能就是“未知的可能性”。而这就是一段登山的历程,或深或浅,或攀缘或爬行……让自己的胜任力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是挺令人向往的,但是这段登山的历程仍然如此未知与不可预测。我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持续不断的学习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也只有学习,在未来的道路上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终身学习”,也是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要求。
终身学习源于当下与未来的教育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回到现实的旋涡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惑。很多人说,小学有什么可教的,甚至有些家长说,课外班都学中学内容了。是啊,小学很小,未来很长。无论教师怎么学习,也追赶不上时代和儿童的变化,更何况是青年教师。
我最近总是焦虑不安。焦虑是恐惧的潜意识,是因为能力受到了挑战。问我主要焦虑的是什么?本领恐慌。在这个逻辑下,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我一直在带领青年教师解决如何用终身学习理念及实践解决自身专业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所以,2019年,我们说“让研究成为一种工作方式”,2020年,我们依然说“继续在研究中行走”……
“学习是最好的保养”是清华附小青年教师的口头禅,学校里经常能够见到或是项目组,或是教研组,或是家校共育组,青年教师在一起研究、琢磨,这是清华附小教师们的学习新常态。林长山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身处一线承担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他,入职以来就主动申请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身上有清华附小青年教师的典型气质和习惯,那就是始终把教育的问题当作课题研究。从课堂中摸爬滚打的实践到灯下笔耕不辍的研究,他的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申报的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新发展研究”获准立项。除了学科专业的研究,他还开展跨专业、跨领域研究,如参与体育课程研究、德育三进阶研究、学校治理体系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等。研究是跳出前面所说的“经验陷阱”最直接的方法,更是打破学科“一亩三分地”专业局限的有效秘籍。实事求是地说,很多科研课题的学习与研发,是他“倒逼着”或“管理着”学校管理者。疫情期间,他带领更多青年教师研究各种新技术,探寻线上与线下如何更好融合……如今,他已经是学校科研与规划中心的核心人员,这就是在重构我之前说的“本领恐慌”的新胜任力。“终身学习”理念支撑下的可持续的研究力量,是我们应对当下变革与未来可能的最有效的研判方式。
当学习、实践在一节节课、一次次蜕变中发生真实的关系,就会和教师当下的生命产生关联,形成一种研究自觉、转化自觉、反思自觉,因此,不管教师今天和未来怎么样,当遇见下一个能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时候,必然会实现新的成长,这种超越拦都拦不住。
道阻且長,行则将至。行文至此,作为“前浪”的我,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只想对青年教师们说—
无论前浪还是后浪,都要乘风破浪。
来,做一位永远拥有“五四青年”气质的教师!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