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2020-09-15梁州
梁州
摘 要:小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时期,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语文写作课程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学识,提升学习成绩,还能够拓展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进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写作技巧;融入生活事物,积累写作素材;构建情景课堂,培养写作思维的教学方式,推动小学生语文写作课程的学习进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语文写作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学习的课程,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不是学生通过短时间能够掌握的能力,是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由于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缺乏教学手段,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小学生,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课程学习的效率。
一、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了表达自身情感运用的艺术手法。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写作技巧,不仅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的质量,还能有效提升作文的成绩。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语文写作课程的时间较短,对语文写作的相关知识还处于陌生阶段,从而影响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导致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深化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不同写作技巧引导小学生。
例如: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对小学生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以此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技巧。即《威尼斯的小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小学生通过阅读《威尼斯小艇》的第一、二自然段可以认识到小艇静态的样子;小学生阅读《威尼斯小艇》的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认识到小艇动态的样子。小学生通过对《威尼斯小艇》中第四自然段船夫驾驶技术的阅读分析,可以学习到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利用《威尼斯小艇》中的写作技巧教导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可以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课文学习的效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融入生活事物,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是作文的骨干、脉络,优质的写作素材能够大幅提高作文的质量。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事物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仅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感恩”作为作文的主题,先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找寻有关“感恩”的事物,再让小学生进行创作。即小学生可以回家与父亲交流沟通,仔细询问父亲的工作时间与工作的细节,能够从中了解父亲工作的劳累。小学生也可以观察父亲或是布满老茧、或是厚重有力、或是布满伤痕的双手,体会父亲工作的艰辛。小学生可以回家观察母亲每天在家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照顾老人等等的工作,了解母亲的辛劳。小学生通过与父亲、母亲的交流,对他们的观察,不仅能够体会到父亲、母亲的辛苦,还能从内心中衍生“感恩”的心情,从而可以创作出优质的“感恩”文章并培养自身优良的思维品质。
三、构建情景课堂,培养写作思维
写作思维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科学的写作思维能够使作文立意鲜明、内容丰富、框架清晰等等,也能够提升作文的质量。情景课堂是利用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导学生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缺乏教学手段,不仅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进程,也影响了小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构建情景课堂,让小学生培养写作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将“团结”设为作文的主题,组织小学生参加有关团结的活动,增加小学生对“团结”的理解。即小学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拔河比赛,通过双方人数的不断变化体会团结的力量;小学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两人三足的竞赛,通过两人三足的比拼体会团结的重要性。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构建情景课堂,让小学生通过运动竞赛的方式体会“团结”的作文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作文,还可以加强小学生的身体锻炼,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语文写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课程,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课程,既能够增强文化学识,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心智的健康发育。由于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手段,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进程。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利用深化教材内容、融入生活事物、构建情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推动小学生学习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庆丽.小学語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7(24):132-133.
[2]张雪英.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