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的职业成长之路
2020-09-15瀚淼
瀚淼
陈迪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多次荣获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广州市英语教研积极分子、广州市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称号。
指导区域教学团队8个,举办学术报告40多场次;开设国家、省、市、区各级示范课30多节;承接国家、省、市、区各级名师骨干教师项目培训12个。参与编写并出版《高中英语报刊阅读》《英语语法攻略》《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等十多本著作。
在天河教育耕耘了25年,陈迪是小有名气的“开荒牛”,因为她在天河区几任校长的带领下参与了四所学校的创办。每次她都是“被调动”到一所新校,参与创办工作。“开荒牛”很累,但陈迪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所学校,都爱岗敬业、顾全大局、任勞任怨。2012 年,因为参与天河外国语学校的筹办,陈迪被调离东圃中学,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地抱头痛哭,多次致电教育局希望陈老师能够留下。这使陈迪深深体会到以心换心的回报。在天河外国语学校创办的第一个学期,陈迪负责教导处工作,除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外,她还承担了6 个英语A班的教学任务,每周上12 节英语课。2016年,她通过层层遴选,参加广东省新一轮基础教育百千万名师培养项目,2020年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从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信念坚定,再到成为专业领域的优秀者,她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教育经历:半路出家
作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在陈迪最初的理想蓝图里,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任何设想和规划。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期,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去银行、电视台、跨国公司、部队等就职的机会不少。陈迪毕业之际,恰逢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在教师招聘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首次面向全国招聘综合型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懵懵懂懂的她,留下了简历,也通过了层层遴选,从此与天河教育结缘。
从教25年后,陈迪用一句话总结当初职业选择和职业成长之路—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当初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她只是纯粹地想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老师,不需要多么辉煌。她认为,只要认真、努力地把这份工作做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矣。然而,随着对教育了解的深入,看到学生对自己的喜欢、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以及社会对自己的满意,她逐渐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所以,她开始期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ming师”。陈迪眼中的“ming师”并非“出名”的“名”,她给的注解为“明理”的“明”。谈到对“明师”的理解,陈迪从三个层面谈了自己的思考:首先,“明师”之“明”在于“贤明”,这是精神层面的。明师要有爱心和责任,爱心是责任的感情基础,责任是爱心的理性延展。其次,“明师”之“明”在于“明理”,这是认知层面的,明师要遵循规律,自觉行动,明师不会止步于对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是能够凝练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经验自觉到理论自觉的过渡,提高自己对教育独特而个性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具体而言,“明师”应该是智慧型教师,不是用蛮劲教书,而是用智慧教学;不是只用技巧教书,而是用心育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不但要“干得出成绩”,还要“说得出道理”“写得出文章”。再次,“明师”之“明”在于“明达”,这是实践层面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明白,也要把学生教明白。所以,在陈迪看来,明师在梦想追求、成长思考、思想梳理、智慧表达和艺术诠释等方面要有自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修己达人,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发光发热的同时,也尽量影响他人。
职业发展:三次跨越
被问及教师职业成长之路时,陈迪认为教师职业成长需要经历三次跨越:从职前教师到新任教师,从新任教师到优秀教师,再从优秀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第一次跨越是教师走向专业,第二次跨越是教师走向成熟,第三次跨越是教师走向卓越。每一次的跨越需要定位三个角色并能够贯穿始终。这三个角色分别是设计者—做好规划,潜行者—做好沉淀,守望者—做好坚守。
陈迪的成长参照了书法习得理论,通过临帖、破帖、立帖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陈迪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学习书法,不仅从书法中习得写字的基本技能,而且也从书法中培养了审美情趣,修身养性,学会做事做人。书法的习得理论给她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启发。
第一步,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也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帖如同拜名师,名师出高徒。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临帖阶段其实就是寻找榜样,虚心学习,即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成就自己,包括选帖、读帖和入帖三个阶段。选帖即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如古今中外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名师。选帖要遵循两个原则:取法乎上、性之所近。读帖就是新任教师对专家和名师的经历和经验要多看、多想、多比较、多研究。陈迪通过了解和研究,经过思考和筛选,先后选取了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窦桂梅老师等名师名家为学习楷模,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仔细研读和揣摩他们的思想体现、教育教学策略和成长
经验。
第二步,破帖。破帖就是整合贯通,寻找突破。书法之习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破帖可以避免教师陷入邯郸学步的怪圈,避免永远躲在别人背后做影子而迷失了自我。同时,陈迪也认识到,当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和模仿,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掌握了教育教学的精髓与本质,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之后,想要走向优秀和卓越,就必须依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发展、突破和创新,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立足明天展望未来的眼界,不断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并引导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三步,立帖。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立帖就是终极目标,即自成一体,彰显特色。学习书法要先破后立,我们的教育也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推陈出新,构建有个人特色的思想体系、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形成开放的、成长的、鲜活的自我体系。陈迪的立帖是在参加各层级的培训班中完成的。她在学习中成长,更在“被”学习中进步。
总而言之,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实习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的转变;二是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三是由研究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几乎所有教师都能顺其自然地实现第一个转变,但是只有小部分教师能够实现第二个转变,能够实现第三个转变的更是凤毛麟角。教师从教十余年基本上能实现第一个转变,如果就此止步,教学的生命力也容易就此枯竭了。实现第二个、第三个转变的路径是从积淀经验到拥有话语权,再到拥有自主的话语体系。这一路径需要教师通过阅读、反思、学习和研究,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拓宽教育视野,拥有独特教育视角,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所创新。
教学艺术:“留白”教学
陈迪认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融科学性、思考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业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自倡导“高效课堂”以来,“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逐渐成了一种流行的时髦追求。从字面分析,“快节奏、大容量”是手段,“高效率”是目标。这样的目标追求本身没问题,但是,“快节奏、大容量”是否就一定能生成“高效课堂”呢?陈迪认为这是缺乏逻辑的强行因果推理。“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体现的是“教师本位”思想,确保的是单位时间内“教”的效率;但是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看,“高效课堂”不仅看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而且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成效。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和学习效益的最优化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只有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教学容量和教学节奏“适度”,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过大的容量、过快的节奏会导致教育的艺术感和学生的获得感缺失,教师的教少了从容和自然,学生的学因疲于应付而囫囵吞枣。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陈迪通过不断地思考,针对当下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了“留白”的教学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格式塔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当人们看到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规律,适当留白,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从艺术的角度看,“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观点,无论是文学、音乐、喜剧还是绘画等艺术领域,作品中的留白以无胜有,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国画的经历,让陈迪想到将“留白”思想迁移到教学中,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得过分细密、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过早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过早向学生提供答案,过早替代学生进行知识小结,过多地运用媒体而忽视文本本身的价值等现象。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我构建认知,积累语言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感悟语言,更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认知;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合作和創造的时空;有利于形成一种语言教学所特有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留白”?陈迪提炼出三“自”:“自然开始”“自在建构”“自如应用”。对应三“自”,有三“还”,分别是“把讲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把问的机会交还给学生”“把评的自由交还给学生”。同时,一定要实现三“留”,即“保留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时间”“保留思维、语言活动的进展”“保留自行解决问题的时间”。
教学风格:无中生有
谈到个人教学风格,陈迪笑称她的风格可以浓缩为四个字—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少即多,慢即快,无即有。“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不刻意做事,不乱做事。陈迪的“无中生有”,“无”指的是“无痕”,“有”指的是“有味”。
陈迪推崇“无痕教育”。“无痕教育”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提出的“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超凡教育智慧,实践中大多应用于德育方面。目前,我国教学领域的应用代表是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徐斌。他出版了专著《追寻无痕教育》,把“无痕教育”放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无痕教育”所彰显的人性化和科学性指导数学学科的教学。陈迪认为“无痕”是指教学的自然和谐,润物细无声,可以从形式、内容和精神三个维度体现。形式上的无痕,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内容上的无痕,是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思维发展的规律,在从直观知识到抽象知识、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之间提供巧妙的过渡,搭建有序的阶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潜移默化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精神上的无痕,指的是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情境,构建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知识体系、思维体系的建构。“无痕”的教学风格留给学生的一定是“有痕”的能力和素质。
“有味”的教学风格则是她从“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得到的启发。她认为“治教若烹小鲜”,“烹小鲜”要就地取材、合时而食,优秀的英语教师教学就要体现正味、人味和隽味。“正味”是指“语言味”。“人味”指的是体现“人本性”和“人文性”。“隽味”指的是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在课堂,让学生蕴藏的知识和潜能获得释放,让课堂别有滋味、耐人寻味,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踏入教师的行业,陈迪在对未来教师的寄语中谈道,在教育的路上,有无限的风景值得欣赏,有众多的事情值得经历,更有丰富的案例值得琢磨,青年教师只要能做到眼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爱、手中有艺、行中有善、脚下有路,只要在专业成长的规划、沉淀、坚守三个阶段能够不忘初衷、抓住本质、讲究智慧、坚持探索,有朝一日,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经师、能师和
人师。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