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历史混合式教学备课资源的选择策略
2020-09-15任悦
任 悦
(沈阳市第十五中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在线教学社会实践,这对于中国基础教育以及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逐渐全面复课的当下,如何把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整合,使二者优势互补,高效开展混合式教学,已经摆在每一位一线教师的面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等有机结合,形成了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备课资源的整合是其重要环节。
备课资源是指可用于备课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一般可分为两类:专门设计的备课资源和可利用的备课资源。混合式教学把相关资源尽可能多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强大的知识管理中心,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那么,混合式教学如何选取教学资源?
一、遵循评价体系,体现核心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研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做到教考结合,使教学有的放矢。(见图1)
图1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高考评价体系吸收了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衔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选取备课资源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落实考查要求,提升关键能力
现行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考查要求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相应的考查内容提出了以下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群,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思维认知能力群,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基于此,教师在选取和应用备课资源时要有针对性地落实诸项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的备课过程也是“备学生”的过程,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够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备课,尤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什么样的教学资源留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在学生眼中,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有哪些?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所教授的高三文科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学习需求问卷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历史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准备更加丰富而有效的备课资源,才能“抓住”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了以下几种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
(一)思维导图——突出基础性
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统整各个知识板块,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形成思维导图,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进行有效梳理与夯实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例如,在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时,我鼓励学生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优秀成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在课前绘制好范例,以便课堂上师生互相比对,加深印象。(见图3)
图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思维导图
(二)历史地图——彰显综合性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贯穿始终。因此,时空观念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的素养。相比于晦涩难懂的纯文字、纯史料,历史地图显得更为形象和直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历史地图的编制集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历史地图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符号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在准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一课的教学资源时,相关历史地图必不可少,如《西周分封诸侯示意图》(见图4)。
图4西周分封诸侯示意图
该图可以直接揭示分封诸侯国的位置,使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同时,借助历史地图,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人文信息,因为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以历史地图为载体的题数逐渐增多,且要求学生对历史地图有深入的解析。
(三)教学史料——落实应用性
1.教学史料的重要性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浩如烟海,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重视史料的甄选与运用。
史料教学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高中阶段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史料教学能帮助学生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要求。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这一专题时,笔者以近代史不同时期的三首“国歌”作为史料,引领学生对歌词进行解读,使学生加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2.讲练结合的实践性
讲练结合模式,就是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有机结合,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讲练结合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充分、主动实践基础上,将知识内化并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习题的选取与练习的设计,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精讲分析。
以复习“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专题为例,笔者准备了近年来相关的高考真题(如下所示)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该专题的重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真题:(全国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四)命题材料——探索创新性
命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命题方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角度和内容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命制试题。
自主命题,可以分为教师自主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教师自主命题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新情境,编制不同类型的试题和答案,并给出详细评分标准的过程。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形式,通过学生自我命题、自我解答、生生相互解答、教师点评,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学习过程,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命题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命题是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先秦历史的复习时,笔者课前命制了这样一道原创题(如下所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而教师本人在命题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业务能力。
原创命题:秦楚之际,人们普遍选择分封制,建立以诸侯王为首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并从诸侯国中推选出盟主。对于秦末战争到汉初政治体制的摸索过程,钱穆认为“当时山东豪杰,一呼百应,亦为恢复封建之迷梦所驱。”这种“迷梦”,实际上反映了( )
A.整个时代对政体选择的迷惘
B.时人对秦亡教训的深刻反思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D.中国历史发展连续性的特点
三、结合教学实践,整合备课资源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将理论应用于日常备课过程中。本文以高三二轮通史复习的一课为例,对备课资源的选取与应用进行阐述与说明。
【教学内容】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主题】以宋代为例管窥中国古代史通史的复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
强化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活动过程】
作为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考情,即通过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近三年来全国卷分别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考核情况(见表1),让学生认识该知识点的重要性。
表1 涉及宋代历史知识的高考试题汇总
为了打破模块间的隔阂,帮助学生完成通史框架的构建,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教学资源做了如下准备。
(一)查找历史地图
教师查找合适的北宋及南宋历史地图(图略),通过历史地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两宋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情况,进而说明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大宋王朝的困境与辉煌。
(二)绘制思维导图
笔者课前要求学生自主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之后进行挑选,将优秀的成果进行课堂展示。笔者通过对思维导图(见图5)中知识点的串讲,帮助学生高效梳理宋代的相关知识,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主干知识形成宏观认识。
图5 宋代史的思维导图
(三)搜集典型史料
为了对宋代风貌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笔者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政治与军事;二是思想与实践;三是科学与技术;四是文学与艺术。在备课过程中,每项内容都搜集了典型的史料作为支撑,同时辅以相关的高考真题或模拟试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对点训练,以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准备“宋代的思想与实践”教学资料时,查找北宋时期思想家王安石、南宋时期思想家陈亮等人的言论作为素材,配以2019年的模拟题(如下所示)。
(2019·湖南茶陵三中)宋代史家重视写当代史,重视总结历史,特别是总结唐朝和五代史,寄寓着对时事、对现实的看法,在评论历史中提出变革主张。这表明宋代( )
A.士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B.理学统一了士大夫的思想
C.政治制度深受前朝的影响
D.改革体制成为士人的共识
在准备“宋代的科学与技术”教学资料时,查找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的一段材料,“……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同时,准备2020年模拟题(如下所示)。
(2020·四川攀枝花)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的方面都是如此。”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
B.宋代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得到认可
C.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峰时期
D.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完成的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及相关试题的训练,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当然,在备课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史料和习题进行认真的甄选。
(四)形成原创试题
作为一线教师,关注学术前沿,服务日常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备课过程中,关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使其逐步成长为学术研究型教师,并最终惠及学生。把相关的学术观点改编成原创习题,无疑是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引领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笔者查阅了著名学者陶晋生先生的著作《宋辽金元史新论》。陶先生认为,“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一时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就政治和军事方面而言,尊王攘夷是理想,士大夫政治和对辽金妥协则是现实;就思想而言,理学家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是理想,改革家则企图将理想付诸实现(偏被理学家反对);就文学艺术而言,词的典雅和文人画的意境是理想,而通俗的话本和风俗画的情味则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笔者将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现行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四翼”考查要求,高考命题注重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注重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完整性,不仅从学科内容上融合,也在试题呈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呈现试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的能力。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当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在备课过程中努力贴近考查要求,认真选取资源,做到教考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有效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