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万计划”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20-09-15范程华张忠祥周元元陈明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卓越一流

范程华,张忠祥,周元元,陈明生,2,孔 勐

(1.合肥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淮南师范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1-2]即教育部提出的“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其“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分‘赛道’建设、‘两步走’实施”的建设原则让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生以来,陆续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同时也是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省级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等项目支持建设专业,并于2019年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本文介绍了该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以来所实施的举措和成效,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标“双万计划”的精神和条件,深化现有“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构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是在学校“一二三”(一个全程、两方培养、三线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确立的以微波与通信领域“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3]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在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创新能力贯穿四年培养。使学生受到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层次”到“专业应用能力训练层次”再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层次”的分层培养。

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培养目标体现错位发展、师资队伍重应用、专业平台建设高起点、人才培养坚持能力导向”为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被《应用型高教探索》约稿发表。

高等教育从最早的“985工程”“211工程”[4]建设到“双一流”建设,再到如今“双万计划”的建设,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一次融入国家级支持建设的机会,如何对标“双万计划”的精神和条件,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争创国家一流、省一流专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具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微波射频领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流人才是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 对标“双万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围绕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双万计划”实施目的是为了完成“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5]中所提出的目标,即教育部、工信部等6部门制定的为我国培养大量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者以及拔尖学生的计划。“双万计划”的提出,“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相应的也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扣微波与通信领域“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专业认证体系标准,保持原有专业特色,对接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规格进行深入论证,按照“两性一度”[6](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拔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2 具有专业认证背景的“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

“双万计划”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即新工科建设,主要是指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7]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8]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图1 “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与“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

2.3 支撑“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的举措

“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离不开师资、平台、课程体系的支撑。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着眼于四大举措形成三大体系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实现“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举措

2.3.1 构建工程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之一,对标“双万计划”的精神和条件,其建设不仅体现在立德树人,还体现在工程性。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将采取校内工程师资培育与校外工程背景师资引进等措施构建工程师资队伍。

校内工程师资培育一是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定期交流、培训等制度,二是选送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实习、挂职。

校外工程背景师资引进一方面是注重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建有的合作平台、申报合作项目等途径柔性引进具有较强工程性背景人才以实现教师职业背景的多元化。

2.3.2 高起点建设专业实验室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平衡、协调发展,高水平师资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师资还需实验设备。对标基于“双万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体系开展了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室、专业拓展课程实验室及校内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期间所建的省内高校第一家集设计、加工、测试一体化的SMT、PCB工业级生产线,已获批为“省级综合实训中心”。

2.3.3 校企共建实践育人基地

对接岗位要求,校企共建实践平台。联合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先后与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四创电子等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魂芯DSP产业化研究院”等省级平台。与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联宝合肥有限公司、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校内平台拔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校外教育基地提升实践能力,拓宽就业面。

2.3.4 培育系列“一流课程”

课程教学是实施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是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沿阵地。为此,专业围绕“三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制定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三大教育模块的“一流课程”体系。

图3 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流课程”体系

3 初步成效

通过引进与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已具备一定规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5人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为高级工程师,11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教师中,博士为11人,“双能型”教师12人。

图4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工程实践条件改善明显。依托校企合作与中国电子集团第38研究所、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海特微波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建有安徽省微波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2019年与合作单位联合申报获批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级平台的建立为凝聚工程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保障了学生在校能接受工程实践训练。为了打通学生见习到实习再到就业的渠道、拓宽学生就业覆盖面,遴选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并申报获批省级“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国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池州华钛半导体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等四个实践教育基地。

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元素逐渐形成了“一流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三大教育模块基本建成了从校级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一流课程”体系。其形式涵盖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线下开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智慧课堂试点项目”“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系列课程的创建有力支撑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成果质量大幅提升。一方面体现在在校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和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等多项全国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多项,尤其是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并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银奖1项、铜奖2项。

另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对口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在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四创电子、安徽海特微波、南京洛希尔、南京曼杰科、北京清荣亿源等公司对口就业趋势明显,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区域微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4 结语

在国家实施“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面对专业工程认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本专业以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在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基础上,对标“双万计划”的精神和具备条件,探究深化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微波射频领域创新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支撑举措。实施过程中,逐渐取得一定的成效。本专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从事与微波工程等领域有关的“专业化、工程化、卓越化”应用型人才,对同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卓越一流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践中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