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顺学而导的教学设计
2020-09-15叶家军
叶家军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1.重视认知起点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组(顺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诸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均阐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的影响。可见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不言而喻。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顾志能说:“学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已知的,已到达什么程度?未知的,离学生已知有多远?哪些已知的能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础?哪些未知的能由学生探究或创造出来?哪些已知的可能会形成负迁移?……如果不重视、不摸清楚这些情况,怎么去实现同化与顺应,又如何实现迁移与创造呢?”[1]
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考虑、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2.做好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
编写教学设计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常规认知水平把握)来编写。但要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还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可以采取适当的课前调研,如:课前前测、课前面谈、课前问卷、课前小调查。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面积》为例,介绍课前调研[2]:
课前调查: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三年级学生理解面积?我们在三年级(全班53人)学习面积之前进行了调研,力图找准学生的起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调查情况如下:
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可以画图、举例、用文字叙述或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你对面积的理解)
调查结果:
(1)认为面积跟周长一样,用计算周长的方法求面积。执这种观点的共21人,约占40%(如下图)。
(2)认为面积好像是体积(其实学生对体积也不太理解)。执这种观点的共5人,约占9%。
(3)认为面积仅仅指立体图形一个面的大小。执这种观点的共8人,约占15%。
(4)能正确解释面积,共14人,约占26%(如下图)。
(5)表达不清晰的共5人,约占9%。
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周长即面积,认为面积的大小也是像量线段的长短一样,面积计算方法也是将量的长度相加。学生对于量长度很有经验,但是用一个面去量,学生基本没有直接经验。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用面量和用尺量的区别和联系呢?我们认为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有度量的意识,有发明、创造、学习度量单位的强烈欲望,从而明白面积必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段。建立一维的线和二维的面之间的联系,从而知道选择合适的面的单位去量图形的面积、去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进而得到面的大小,能用自己选的单位去描述面的大小,经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深入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在教学面积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数格子”比较面积以及数线段比较周长或者一些周长和面积比较的练习,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周长和面积的丰富表象。
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相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会更有针对性,设计更加合理的课堂活动,抛出更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数学问题。
3.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设计顺学而导的教学设计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经常执教者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虽然有的同学知道,但老师相信我们还是会有同学不知道这个知识,接下来我们详细来研究一下。
生:老师,我们都知道……
(在教师继续引导的过程中,班级里依然有许多学生继续底下继续说他们知道这个知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已没有求知欲。)
显然,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孩子可能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果,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但作为执教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一认知水平,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预设没法顺学而导。在设计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正视学生的这一认知水平,根据这一认知起点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了解了多少?
生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这个知识四年级上册我们老师已经说过。
生3:不管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角加起来和都是180°。
(班级里面依然是显示都清楚这个知识的学生)
师:有这样的结论?真的吗?我不相信!
师:请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如下图)
师:那老师在这个三角形中添加一条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现在将它们分开,请问三角形①的内角和是几度?
(此时,有学生说90°,瞬间又改口说是180°;也有学生说180°,但又在犹豫)
师:刚才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把它分成了两个,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真的吗?(板书)我不信!你有什么办法说服我?
生:……陷入思考中
(激烈的思考伊始。学生的求知欲望也瞬间被调动起来。)
4.总结
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有差异。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班,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不一样,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方式可能也不一样。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设计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