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2020-09-15张英贵张云丽姚璎华ZHANGYingguiZHANGYunliYAOYinghua
张英贵,张云丽,姚璎华 ZHANG Yinggui, ZHANG Yunli, YAO Yinghua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School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交通强国战略纲要》强调指出: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深化交通国际合作;高层次轨道交通属地化人才培养即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一带一路”倡议、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以传统的轨道交通为特色,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及运维、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通信与信号控制、铁道工程和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国际硕士生的培养工作,旨在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轨道交通高层次国际人才。目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每年来校留学生规模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不匹配、“趋同培养”程度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升留学生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构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目前,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拥有完备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国际留学生培养体系,采取纯英文教学,还承办了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交通运输工程(轨道交通装备方向) 硕士”,部分国际硕士生来自泰国、老挝、巴拿马、巴西、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培养现状及经验,设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分析国际硕士生全链式培养管理、教育质量立体监督评估和跟踪反馈体系及对策,构建集培养—监督—反馈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三位一体”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学校坚持将来华留学列入教育整体规划,以国际学生教育发展促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按“趋同管理、兼顾差异、规范有序、保证质量”的原则,各部门和培养单位按职责分工共同负责国际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包括学习条件、医疗场所、生活设施、体育活动场地等多种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旨在培养轨道交通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华爱华,具有良好中国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人才,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集中体现在:
(1) 遵循“全面性、全过程性”多重闭环原则。服务于国家战略,结合轨道交通属地化人才培养需求,在合理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国际硕士生的招生、录取,到课程体系、教学培养、导师遴选、日常管理,再到毕业、就业等各个培养环节均需要强化管理、监督和反馈,及时纠正与预定目标的偏差,确保教育质量。因此,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自主权,构建多重闭环良性管理保障机制。
(2) 坚持“宁缺毋滥、全面考核”的原则。招生宣传和选拔录取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首要环节,亦是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生源质量的第一步。把好国际硕士生入口,多渠道强化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创新选拔面试机制,完善招生制度政策;国际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从课程考试、中期考核、综合评估、毕业论文审核及答辩等全方位监督管理,建立完备的奖学金等级管理制度与淘汰机制。
(3) 按照“规范有序,保障质量”的原则。遵循“过程管理”思路,规范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招生录取、入学注册、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台了“留学生(研究生) 学籍管理规定”等各项制度规范,形成了以国际教育学院为归口单位,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责任明确、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保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留学生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其教育质量得到保障。
(4) 秉持“趋同培养,兼顾差异”的开放包容心态原则。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和学历生占比的增加,高校对留学生的教学培养管理逐渐进入趋同化管理阶段[1]。努力使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中外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向趋同化方向推进,实现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的标准统一,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使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及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于留学生的文化意识与风俗习惯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本着合理、公平、审慎的原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帮助,使其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文化,更快地融入学校与社会,同时严肃处理违规违纪的留学生。
2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培养方案(含专硕、学硕),从国际硕士生培养管理、监督评估、成效反馈三个层面构建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如图1 所示,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基于入口、过程培养和出口等环节的国际硕士生全链式培养管理,基于政府、高校和社会的立体监督评估和跟踪反馈体系构成的“三位一体”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跟踪反馈的结果反作用于国际硕士生培养管理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内部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2];本文综合考虑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外部和内部保障机制,建立了上述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1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全链式培养管理
国际硕士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众多,涉及国际硕士生入口、过程培养和出口全链条。入口管理重在国际硕士生招生宣传与录取;过程培养重在国际硕士生日常教学和管理,包括导师队伍、教材建设、学术交流、工程实践和日常管理等;出口管理重在把握好国际硕士生毕业关和就业指导。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培养管理应从国际硕士生入口、过程培养和出口等整个链条出发构建相应的培养质量管理机制。
(1) 加强招生宣传、严格录取标准。在招生宣传方面,制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英文宣传手册及视频音像资料,搭建政校、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借助中国驻外使领馆、驻外企业和校友力量,利用学校网站、国外合作院校网站如泰国清迈大学、尼日利亚扎利亚大学等,多渠道宣传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与特色、不同学制的国际硕士生培养方案及其差异,吸引优秀生源来华深造。在国际硕士生录取方面,规范录取程序,通过审核申请材料、专业与语言面试等手段,严格把控录取标准;具体的面试环节可以采取现场或网上面试方式,从专业理论知识、学术思想、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综合考察;若采用中英双语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候选者需通过汉语四级水平考试(HSK) 后才能进入专业阶段学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轨道交通学科专业,要求申请者应具备轨道交通行业就业管理经验或学习过相关的基础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尽快进入专业阶段学习。
(2) 强化教学培养质量、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水平,将通过选拔的优秀留学生引入学校后,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国际硕士生教学质量保障,整合国内与国际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渗透到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和国际生的培养过程中,采用趋同化管理模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制定合理的国际硕士生培养方案,从导师遴选、教材建设、学术交流、实习实践等各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注重国际硕士生导师遴选。导师作为国际硕士生培养的直接负责人,国际硕士生的导师队伍对来华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严格国际硕士生导师选拔标准和指导制度,应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和丰富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基础,重点考察其英语交流、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质等;积极引导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英语、专业等各类培训活动,鼓励导师赴生源国开展科研合作、招生宣传等工作。
②注重轨道交通英文教材建设与教学。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属地化培养需求,服务于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兼顾学科前沿和国际标准,强化带有中国标准的轨道交通全英文教材体系建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编写英文教材和讲义,鼓励教师选用世界一流教材、引进再吸收国外课程,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国际硕士生英文“金课”,做好线下“金课”教学,同时利用中国或世界一流大学网站等开展线上“慕课”、“SPOC”教学,提高国际硕士生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③重视学术交流研讨和工程实践活动。学术研讨和专业实践必须纳入国际硕士生培养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国际课程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组内定期或不定期研讨等学术活动,组织开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国际硕士生的学术竞赛、创新项目。专业工程实践活动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国际硕士生参加综合模拟实验室、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等校内实验中心和实验室的助研助教活动,组织参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轨道交通企业和高职院校开展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活动。
④建立健全国际硕士生奖惩退出机制。解决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存在的学习后劲不足、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健全以提高国际硕士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目的的竞争性奖惩机制,定期进行奖助学金的评选以及优秀留学生的评比,积极开展国际硕士生典型、榜样宣传工作,激发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氛围。从课程成绩、科研、获奖、论文、专利、实践活动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国际硕士生开展年度综合考评,其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奖、助学金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奖、助学金,直至退学,实行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一票否决制”;鼓励导师同国际硕士生签订学习计划书,共同推动计划实施落地。
⑤规范国际硕士生日常管理。国际硕士生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存在巨大差异,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一些极端行为。首先,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宣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打好“中国高铁”名片,促进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知华、友华和爱华目的的实现。其次,打造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积极参加留学生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专业培训,担负生活、学习的双重“导师”身份。最后,留学生管理涉及众多不同部门,需理清部门职责,破除机构障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国际教育学院统筹留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生院统筹负责国际硕士生日常培养管理,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和教材建设、导师和实验资源配备等,后勤部门负责留学生公寓、特色食堂、学生健康及其他后勤保障工作;设立专门的面向留学生的法律和心理咨询部门;建立由导师(第一责任人)、学院管理层、辅导员等组成的管理小组,实行团队负责制,及时掌握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动态。
(3) 严守毕业质量关,强化就业指导。严格按照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学位授予标准(专硕、学硕),从严把控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毕业质量,国际硕士生经过两年(商务部援外项目) 或三年(国际硕士生项目) 的学习后,课程考核合格,达到学分要求,学位论文经答辩审核通过,满足学位论文要求和学术水平要求的方可毕业。考虑来华留学生无法在中国境内就业的情形,应成立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接中国驻外企业和生源属地企业,健全就业联络制度,组织海外招聘会,强化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2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立体监督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内部评估为主、外部评估为辅[3]。因此,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应主要遵循学校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的原则,辅以外部质量审核和水平评估,构建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三大主体共同组成、共同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立体监督评估体系,这也是如今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社会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 政府层面。政府是留学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者,应注重政策制定、机制完善、资金投入、舆论导向以及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切实把保证质量落到实处。具体来说:第一,服务于中国铁路走出去,积极向海外重点推介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中外学历学位互认制度,从政府层面上提供资格保障,使留学管理规范化,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第二,完善奖学金制度。政府奖学金、地方奖学金和高校奖学金是来华留学奖学金的主要奖项,但奖学金的数量和种类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难以吸引西方发达国家优质生源;适度提高政府奖学金标准,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拓宽奖学金融资渠道,努力实现来华留学奖学金的层次多样化和大众普及化。第三,积极推动定期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位点审核性水平评价,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积极鼓励第三方行业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来华留学质量进行认证,健全完善激励、认证与评估等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2) 高校层面。成立专门的面向专业评估的留学生教育自我评估机构,明确国际硕士生自我评估的内容和方式,公布内部质量评估程序和操作规程,广泛动员各部门、教师及相关人员,通过制度来保证工作质量,做好学科专业自评报告,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活动,“以评促建”,切实提升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具体来说:第一,教学科研监督评估。国际硕士生的学习质量和专业水准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应协同政府及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监督评估机制,设立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的教学科研督导组,定期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科研成果等进行评估,实时监督评估师资队伍、英文授课、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课堂出勤率、教学方法及效果、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科研项目创新成果等。第二,管理服务监督评估。留学生管理服务与教学科研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能够促进高水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生,从管理制度及机构队伍、办学条件、日常管理服务等进行细化评估;办学条件评估包括国际硕士生招生、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费保障,教室、实验室及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对留学生开放情况,以及留学生住宿、就餐和校园设施条件;留学生档案管理、住宿管理、身心健康管理、风险应急管理、法规和安全教育管理、就业指导等实施情况也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做到自管、自评、自改。第三,导师与留管人员监督评估。定期评估专业导师及留管人员,建立健全评估机制,明确奖惩办法;制定导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科研成果、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及留管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技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评估标准,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第四,留学生目标达成度跟踪评估。国际硕士生课程应采取课程考试、课程论文及课程实践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的课程要求、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要对应起来,制定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课程完成情况和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
(3) 社会层面。社会在整个国际硕士生的质量保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用人单位对留学研究生的评价,能够较直接地反映留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把高校的招生、培养与毕业环节同社会衔接起来,可以判断社会对培养单位的毕业生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获得一些在教学上和课程设置上以及论文和科研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将这些作为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一,招生环节:结合驻外企业的需求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招生标准,同驻外企业共同参加国际硕士生面试工作,便于选拔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优秀生源,鼓励开展定向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属地化培养需求的同时缓解奖学金额度不足问题。第二,培养过程中,留学生培养校际合作企业和其他轨道交通企业能够为国际硕士生提供专业工程实践场所,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最新技术,提升科研水平;各类协会参与组织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为海内外杰出的交通运输专家和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留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的机会。第三,就业层面:同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国驻外企业密切合作,拓宽留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认清就业形势,理智就业与择业或选择继续深造。
2.3 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跟踪反馈
国际硕士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贡献度直接反映了来华留学教学质量。加强政府、高校、轨道交通生源地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相互关系,了解留学生的培养效果,构建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尤为重要,并反过来促进培养管理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完善。首先,建立国际硕士生就业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对已毕业的国际硕士生的跟踪调查,为中国铁路走出去提供轨道交通高层次“人力资源”;其次,广泛调研轨道交通属地化高层次人才需求,建立一套较完备针对国际研究生的质量跟踪反馈系统。最后,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国际硕士生教育的管理和交流,与国外硕士生教育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借鉴国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国际硕士生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及时通过网络传递和了解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沟通反馈,反哺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3 结束语
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实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增大,确保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的教育质量面临着一定挑战。服务国家外事大局,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属地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交通运输工程国际硕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四项基本原则,研究了基于入口、过程培养和出口等环节的国际硕士生全链式培养管理体系,基于政府、高校和社会的立体监督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跟踪反馈体系,共同形成了集培养—监督—反馈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国际硕士生“三位一体”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留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面向轨道交通属地化行业的高层次知华、友华、爱华人才,为中国铁路“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