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下南通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研究

2020-09-15陶怀仁朱森来赵胜男TAOHuairenZHUSenlaiZHAOShengnan

物流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南通交通建设

陶怀仁,朱森来,赵胜男 TAO Huairen, ZHU Senlai, ZHAO Shengnan

(1.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236;2. 南通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Nantong University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226236, China; 2.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长三角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联动的交汇地,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和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等事关南通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列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为南通的发展带来百年未有的新机遇,成为国家热点、重点交通建设的综合枢纽地带。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是基础,服务则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根本。随着南通交通运输系统不断的建设和推进,南通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将不断的提升,南通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将进入综合协调发展阶段,既要抢抓机遇扩充供给能力,也要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强各交通方式的衔接。摒弃原有的以城市为单元属地化、分割式的交通规划理念,构建以面向长三角一体化、促使南通有机融入长三角、提升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1 国内外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分析

国外主要城市群模式是以核心城市为主体进行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通过选取东京都城市群、纽约城市群和伦敦城市群三个城市群进行分析,其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主要途径有:(1) 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发展特色交通项目。如东京都城市群,依靠其天然的海岛地理位置,发挥其港口水运的交通优势;纽约城市群,依靠其广阔的地貌特征,发挥其航空运输优势。(2)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规模。(3) 建设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益[1-2]。城市群中其他城市很少有在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结合自身交通优势进行交通运输体系构建。

国内的研究要比国外研究深入一些,主要在区域一体化下对核心城市的交通体系进行了探讨研究。例如于波、陈莎[3]在面向京津冀一体化下,提出了天津城市枢纽发展和对外交通系统建设的思路及对策;郭友良等[4]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凭借南京南站和禄口国际机场,江宁成为南京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战略性“机会空间”,南京应该沿走廊向南拓展的战略思考。郜俊成等[5]在一体化趋势下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和一日生活圈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和总体布局。区域边缘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不多,例如祁明[6]以长三角边缘城市湖州为例,急需强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加强与区域互动,提升城市地位,努力“去边缘化”。可以看出,目前的对策研究主要在城市对外交通的优化研究,没有形成交通运输体系,更没有通过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的枢纽地位,带动枢纽经济的发展。

2 长三角一体化下南通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抵黄海,南濒长江,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南通初步形成以长江水运、高速公路为骨干,铁路、民航等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2019 年全市公路里程19 246 公里,增长2.6%,其中高速公路487.5 公里,增长45.8%。全面形成沈海、江海、沪陕、通洋等“一环四射两通道”高速公路网和“五横八纵”普通干线公路网骨架,高速公路实现县县连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一港两翼、通江达海联河”的水运格局基本形成,内河航道里程3 522 公里,位居江苏省第二位,南通港全年货物吞吐量33 620.4 万吨,增长25.9%。新长、宁启、海洋铁路构成“两横一纵”铁路网,铁路营业里程218 公里,南通站始发列车39.5 对,其中客车33.5 对。兴东国际机场拥有国际航线10 条、开通周航班量28 班,国内航线37 条,开通周航班量261 班,完成旅客运输量348.5 万人次,增长25.7%,民航货邮吞吐量5.9 万吨,增长4.4%。全年货物运输量24 584.0 万吨,比上年增长5.7%,旅客运输量7 428.2 万人次,下降3%。通过统计近五年各交通方式的客货运量变化情况[7],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公路客运量逐年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7.3%,其主要原因为宁启铁路和航空线路等运输方式的增加,使公路客运量向铁路和航空客运量转移,且铁路客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0%,航空客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9%;客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5.4%,其主要原因为私人小汽车不断增加,人们出行方式发生转移。货运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中都保持稳步增长,其中航空和铁路货运量增长较快,但货运总量增长比较有限,运输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表1 南通近五年客货运量变化情况

3 南通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南通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有待提升,内外辐射能力亟待加强,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布局尚不完善。高铁等快速、大容量、高保障的交通方式,与外部区域的连通缺乏,目前350Km/h 的高速铁路运输方式仍是空白,与苏南、上海铁路刚刚开通,和苏北等地无高速铁路连通。跨江通道功能单一、数量偏少,苏通大桥等市域交通的关键节点存在经常性拥堵。高速公路、铁路总里程和路网密度低于全国同类城市水平。内河高等级航道比例偏低,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仅有71 公里,占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1%,通江达海水运体系不完善,对沿海港区的支撑作用不强。火车和机场班次、航线偏少。

(2)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路网结构不甚合理,老城道路通达不强,支路还存在设置不连续、系统性较差,与干路贯通不畅等问题。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8]。从居民出行调查可知,市区机动化出行比例高达七成,处于主导地位。私人交通快速发展,道路流量大幅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跨通启运河、海港引河、通吕运河等关键性通道,部分快速路承担了大量的通过性交通。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公交吸引力不够,公交出行比例偏低等问题。

(3) 交通设施融合度不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缺乏统筹规划,发展重点不突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枢纽设施相对独立、各自运作,集聚度、融合度不高,联动能力不强,极大影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缓慢,现代综合客货运输枢纽缺乏,沿江沿海港区疏港铁路连通不足,交通一体化衔接不畅,枢纽功能单一,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图1 南通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情况

(4) 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适应性较弱。通过交通运输弹性系数法对2011~2019 年南通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适应性情况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得出南通综合交通运输弹性系数值小于1,说明南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的增长速率远远比经济的增长速率小,揭示南通的综合运输情况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缺乏,其远远不能满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2015 年、2016 年和2017 年三年的综合交通运输弹性系数分别为-0.24、-0.12 和-0.10,三个数值都是负值,反应了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反向增长的态势。这九年间南通综合交通运输弹性波动幅度比较大,其数据阐明南通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发展不协调。

4 南通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对策研究

4.1 审视南通区域优势,打造面向全国的战略性通道网络。把握国家构建“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优化布局战略契机,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和沿海运输等为重点,强化对外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实现与长江中上游及中西部地区、华北和华南等地区高效联通,深化国际交通联系,构建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1) 打通高效连接长江中上游腹地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以沿江、上海至瑞丽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依托,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贯通串接长江中上游腹地的大运量高速运输通道。强化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强内河支线与干线连接,推进沿江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强化与长江中上游港口联系,全面提升南通江海联运通道效能。加快北沿江高速铁路建设,高效连接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城市群以及中上游其他战略腹地。完善东、西向公路网络布局和功能结构。加密与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航线网络。

(2) 提升过江通道能力,围绕沿海轴线通道加强南、北向交通联系。依托沿海、北京至上海等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强化与华北、山东半岛、东南、华南等南北方向交通联系。通过加密过江通道,重点提升过江通道能力和复合性,积极推进崇海公路大桥、张皋公路大桥、苏通第二公路大桥、苏通第三公路大桥、崇启公铁两用大桥等多种交通方式共用过江通道规划建设,与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苏通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形成“八大过江通道”。加快推进盐城至南通高铁建设,规划研究沿海高铁、京沪第二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加强对苏北地区交通辐射。实施沪陕、沈海等国家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加快建成无锡至南通高速公路连接线。强化沿海水运通道功能,深化与东部沿海的宁波、青岛、天津、大连、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联系。

(3) 拓展面向全球的国际交通运输网络。依托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优化港口功能结构,加密国际班轮航线,以加密日、韩及东盟各国重点港口航线为重点。强化水陆联运通道建设,与内陆地区联手建设“无水港”及相关物流网络。加强与欧亚大陆桥贯通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大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筑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依托南通新机场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部分功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战略通道,加密拓展国际航线网络,研究推动国际全货航班发展。

4.2 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畅联网络。围绕同城化发展,对接扬子江城市群乃至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公路为基础,构建高效连接沪苏周边城市以及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的多层次一体化城际交通网络,重点打造沪苏通1 小时通勤圈。

(1) 构筑精准对接上海的同城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和非核心功能疏解,主动接轨上海,强化与上海交通全方位精准匹配和高品质互联互通。重点优化沪通间过江通道布局,开行南通至上海的城际列车,研究推进市域(郊) 铁路同城化衔接,利用宁启铁路二期开行市域列车。研究对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向南通延伸的衔接问题,强化与上海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陆路交通一体化发展。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港口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和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多式联运配送基地。南通新机场加强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联动发展,发挥“两地三场”资源互补优势,立足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和上海北大门的区位优势,打造高效连接的航空网络,成为国家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

(2) 推进与扬子江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根据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目标,加强与苏州、无锡、泰州、盐城等周边城市交通联系。加快通苏嘉城际铁路建设,提高联系苏州、无锡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通行能力,构建深度融入苏南地区的交通网络。研究利用扬子江城市群沿江环线高铁开行南通至其他沿江城市的城际列车。利用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等主要骨干城际通道,加快融合以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依托长三角地区高速及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高等级航道网,强化与长江三角洲主要节点城市和中小城镇的交通联系,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

4.3 建设广覆深达的市域集散网络。提高主城区与周边市县、周边市县间以及乡镇间交通互联互通和覆盖通达水平,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市域循环集散网络,打造市域1 小时交通圈。建设南通至通州湾和如皋长江镇等中心城区与周边新城的市域铁路,利用宁启铁路和海洋铁路开行南通至周边市县的市域列车。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通洋高速公路二期、通州湾高速公路等,推进南通至洋口镇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三环五射五通道”高速公路网。加快沿江快速通道、通州湾快速通道、通皋海快速通道规划建设,建设南通中心城区至如东的快速通道。加快打通区域内干线航道,贯通支线航道,形成“两横三纵”高等级航道网络布局,提高江海河联运干支航道衔接能力,实现水陆有机衔接、江海直达联运。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强化至建制村、旅游景区等地点的等级公路建设。

4.4 优化一体衔接的城市通勤网络。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着眼现代都市发展,建设高品质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城区半小时生活圈。

(1)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能力。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推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工程建设,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科学有序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完善主城区与机场直接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与机场、铁路等枢纽的对接。推进慢行道、绿道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

(2)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结构。结合城市用地拓展,有序推进城市快速路建设,重点加强道路稀疏地带的路网密度,改建部分重要道路,加快城市外环快线及联络线建设,强化跨组团主干道路建设,构建中心城区与各片区之间发达的“环形+放射”状城市快速交通主干线,建设形成“一轴一环八射两联”的快速路网。优化城市过境公路、集散公路布局以及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良好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顺畅。以外环快速路与城市干道为依托,辅以次干道和支路,改善城市支路微循环系统,形成通畅、便捷的城市路网系统。

4.5 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层级。围绕现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成部分,优化调整枢纽节点功能布局,构建“两核五极多点”的多层次客货运输枢纽集群。提升主城区核心枢纽群能级,高品质打造通州湾核心枢纽集群,强化双核联动,全面增强客货运输资源配置聚集和辐射能力。结合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拓展下辖市县城市海门、启东、海安、如皋、如东枢纽极点功能,加强分工协作,提升要素整合和金融、信息、口岸等服务能力。培育提升机场、南通西站、通海港区、如皋港区、洋口港区等重点枢纽功能,强化枢纽组织承载能力。统筹城市空间、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结合综合交通网格局,科学布局综合客运枢纽,构建以重要铁路场站、机场为主体的层次清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客运枢纽站场体系。结合综合交通网、产业园区布局,构建以重要港区、铁路场站、机场、重点物流园区为主体,无缝衔接、功能完善、组织高效的货运枢纽体系。

猜你喜欢

南通交通建设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繁忙的交通
南通职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小小交通劝导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