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藩篱到认同: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升路径

2020-09-14张春雷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融入

【摘要】在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经济条件、知识结构、成长背景都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社会适应性,通过分析其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不适,厘清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的成因,探索提升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途径。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    社会适应    融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的力度。”在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经济条件、知识结构、成长背景都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这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适应能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加强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1.社会适应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主题,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它不同的定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适应的本质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运用自己的经历、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达到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国内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主要指个体与周围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强,社会适应状况越好。但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调对环境协调的技能,不是社会适应本身。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既是一种心理适应,也是一种文化适应。环境变化与文化认同等都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了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和未来适应五个方面。

2.行为与心理不适: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的成因分析

学习适应性问题集中体现在教与学的双向层面。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内地教学方式不适应,教师课程进度太快,课程内容消化不及。由此存在学习心理压力较大,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自觉主动性降低等连锁反应。学习适应存在教与学的矛盾,学习适应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来说是根本性适应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满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需要在不同于自己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方式等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心理不适应的诱因可以总体归纳为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際交往多个方面,来自于维吾尔族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适应不适感高于蒙古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南疆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比较艰苦、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心理不适感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发展的动态过程上看,在进入大学的适应并非短期内即可完成的。一方面,随时间延续不断出现新的压力情境,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与环境要求相适宜的行为与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困难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人际适应体现了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提升学生适应自信,推进学生心态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感,有部分少数民族成员积极改变自己想融入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因此成为边缘人。环境的改变造成了文化背景的改变,会对个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未来适应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未来的预计规划,是可以衡量少数民族学生内地适应的指标。对于表示愿意留在内地继续学习的少数民族生活,社会适应综合水平较高。未来适应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增加了对内地学习生活的归属感和社会适应源动力。

3.增强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

结合上述分析,从心理、环境、人际关系等角度,提升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路径。

3.1 强化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支持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政策支持,对新近兴起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类院校的资金支持;适当扩大内地班的规模,不断创新与内地班具有同样效果的民族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早地享受到优良的教育资源;优化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同时完善相关生活设施,为其生活、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增设清真餐厅、提高清真餐厅的服务质量等。

3.2 尊重个体差异,营造多元文化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校在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少数民族的个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措施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入机制,多方协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的配备工作,主动指导学生社团组织中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学生活动,重视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创新活动载体,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了解和与其他民族同学的融洽交往,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解决适应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海彬.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及民族班学生进入大学后管理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 白杰瑞,赵振洲.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国际化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J].北京人学教育评论,2008,(4).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从藩篱到认同: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2017B46514)

作者简介:张春雷(1978-),男,汉族,黑龙江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融入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