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尊
2020-09-14计思多
计思多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倡导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这一政策背景下,同教师地位、声望紧密关联的——教师职业尊严问题值得密切关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教师群体职业尊严文献研究,阐释教师职业尊严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为教师职业尊严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关键词:职业尊严;教师职业尊严;文献综述
一、教师职业尊严内涵
教师是教育活动主要实践者,教育神圣性赋予教师崇高职业尊严。学者肖丹以心理学的视角阐述教师的尊严,认为尊严就是教师的自尊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的自信心、胜任力与自我满足感。学者李飞从社会学层面考虑,认为教师职业尊严取决于社会公众外在的承认与给予,强调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社会价值。张翔以工具理性的角度理解职业尊严,主张“师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奉献程度,是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与珍惜。还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尊严详细划分为内在尊严与外在尊严:内在尊严包含教师的道德情操、专业知识与业务技巧;外在尊严则包括生命安全与人格尊严、经济尊严以及教学科研尊严等。总体看来,各种视角虽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教师职业尊严是自我情感与权利、职业价值与社会尊重的融合体;是个人尊严与社会尊严的统一,内在尊严与外在尊严的统一。
二、教师职业尊严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尊严来源广泛,受到了职业本身、教师个体以及社会三方面影响。首先,教师职业尊严与教师人格尊严有明显不同,具有一定的职业特性。教师是人才缔造者与社会发展的强心剂,这种职业使命赋予教师不可侵犯的职业尊严。教师职业尊严也离不开教师的自尊自重,教师想要获得师尊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地履行师职。教师职业尊严也源自社会和公众,是社会与公众对教师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量的回馈,具有明显的回馈性。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传统绵延至今,但当代教师职业尊严仍存在着相对缺失和扭曲的困境。教师职业尊严的缺位、错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具有了商品化、产业化倾向。“商品化”观念漠视了教师职业对教师本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命意义,以及教师职业生涯中感受到智慧与人格的价值。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电子媒介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年轻一代凭借其对新事物的超强适应力,甚至可以掌握比教师更多、更前沿的信息。此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知识来源,教师的文化优势逐渐丧失。
教师因素。受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存在贪污腐化、抄袭作假等现象,出现了严重的师德危机,从而损害了自身职业形象以及职业尊严。由于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之中,教育改革此起彼伏,部分教师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固守旧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错误地形式教育职责,影响了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水准。
学校因素。学校为提高教师行为的规范化以便获得更大的教育收益,使用了精细时间表的活动控制、教学行为的日常监督以及考试形式的日常操练,对教师自由与权利的剥夺,阻止了教师追求自己有尊严的教育幸福。
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等经典隐喻过分推崇教师理想化的道德形象,遮蔽了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格尊严与生命尊严。达不到理想化的要求的教师被媒体舆论的大肆渲染,其形象也会被“妖魔化”。另外,后现代主义解构权威的观念也给教师的个体权威带来巨大冲击。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导向,也促使学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权威与尊严。
三、教师职业尊严提升建议
针对以上困境,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至关重要。有学者主张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要深刻认识尊严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规范教师行为标准;教师还要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增强“不可替代性”。另外,教师与学生间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尊严,但在学生保持教师的信赖的基础之上,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的管理。维护教师职业尊严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学术研究的责任感,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生活道德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7。政府也要完善法律 法规,着力保护教師的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侵权、学术腐败等行为。全社会需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舆论、媒体的导向更要彰显教师尊严的正能量,树立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
回顾近十年文献可以发现:多数研究围绕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而对于教师职业尊严的实证研究有所欠缺。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绝大部分学者围绕教师这一宏观群体进行探讨,仅有少数人将目光转至大学教师以及幼儿教师尊严,缺乏对不同教师群体以及教师地域差异的考量。从研究的广度深度来看,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应然层面,对于提升教师职业尊严提出未受实践检验过的建议,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未来围绕教师职业尊严的研究可侧重两方面:一是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二是考虑研究对象特殊性——不同教师的生存现状和身心诉求及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对于乡村教师、男性教师、幼儿教师等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谭运启.浅论职业尊严[J].文教资料,2012(25):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