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020-09-14向彦洁杨慧
向彦洁 杨慧
摘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乃做人之根本,德行之根本也。现如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和高校都采取了积极的助学措施来帮助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被资助的困难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认为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都是理所应当。本文旨在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及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深入探讨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高校资助管理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资助正在从保障型向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部分受助学生不仅感恩意识缺失,而且在求学的过程中不追求自强自立,一味依赖“等、靠、要”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因此,高校在做好学生资助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资助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
1.高校资助育人的現状分析
1.1缺乏最基本的感恩意识
政府、学校和社会资助者并不指望受助人的任何回报,然而,作为受助大学生,若缺乏最基本的感恩意识,对资助者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则是丧失了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1]。现在,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助学金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免费午餐,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没有获得,则被认为是不应该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者普遍反映,很多受助学生只重获得、忽视付出,压根没想过以后应如何感恩;未受助的申请者则怨声载道,认为老师们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
1.2未能正确地看待个人的贫困
一般来说,出生在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贫困会带给他们一定的自卑心理,而适度的自卑反而会使这些学生迎难而上,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对于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贫困”一词应是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笔重要财富。但是,有些大学生把贫困作为自己获得资助的重要砝码,得到了就觉得本应该属于自己,长此以往,懒惰、贪婪、自私便会因此生根发芽。
2.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2.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更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受资助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与孩子沟通甚少等特点,普遍忽视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其次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辈的过分溺爱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教育更让孩子认为自己拥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2.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众多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大多是为了升学,在教育过程中“智育”为先,升学率为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易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丧失学习兴趣,厌学、逃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2.3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物质供给之丰富使得许多青年人开始乐此不疲地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物质生活,并逐渐接受与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2]。而网络的迅猛发展在某些方面也为这种不良的社会氛围暗中推波助澜,使得当下青年人投机心理严重,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言行随意放纵,价值取向完全围绕个人得失选择,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
3.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而感恩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这一任务的实现。
3.1对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看望某福利院残疾儿童时说过:“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高校资助育人目的就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人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而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可以说,感恩教育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重要的地位。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
3.2对社会
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有纪律的相互合作关系的群体。感恩教育在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的基础上,对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也有促进作用。受助群体各种形式的感恩对于资助机构团体或个人是一种正面的肯定,更是提升正能量的社会行为。感恩能够给予周围更多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信任、相互理解,社会舆论也会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目前,高校高度重视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从当前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来看,资助育人重在提升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但在感恩、反哺的意识培养方面仍明显缺乏。换句话说,高校资助育人的重心在于强调大学生如何从“受助”到“自助”的过程转变,但从“自助”到“助人”的转变仍有很大的推进空间,这也是资助育人最高层次的追求[3]。系统性开展感恩教育则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让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提高感恩意识,学会反哺社会,真正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金蓓蓓.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教育.智库时代.2019.
[2]王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