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之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意义
2020-09-14张莹
张莹
【摘要】:良好的班级秩序是保证幼儿在园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重要条件;而班级秩序的建立有懒于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因而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对于班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秩序感 幼儿园 班级管理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依赖于幼儿秩序感的建立,规则意识的树立。在班级管理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有很显著的作用。
1.秩序感的内涵
1.1秩序感的概念
秩序感是指由幼儿内在秩序引发的,对所处环境中各事物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律的感受性,对日常规则状态的理解与内化,同时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幼儿外在的、显性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
1.2幼儿秩序感的发展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秩序感应。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岁到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有时也会同时出现),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人,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
2秩序感之于孩子的成长价值
秩序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1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她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2.2秩序感是道德感的基础
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爸爸的东西,爷爷不能用,妈妈不能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行……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虽然机械,却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其道德感的基础。因为道德正是人与物、人与人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
2.3秩序感是条理生活习惯的基础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成人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
3.如何抓住秩序敏感期,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
3.1换位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慢慢的失去了童真,取而代之的是成熟和干练,因此成人在处理幼儿的问题时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幼儿,严重疏忽了孩子他还只是个孩子,是一个“弱势”的个体,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成人可以帮助幼儿做很多事,却不能帮助幼儿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变化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难免会出错,成人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就是成为幼儿的伙伴,感受幼儿所感受的,经历幼儿所经历的,以幼儿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才能真正的理解幼儿,才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帮助。
3.2为幼儿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作息安排是对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时间长短和顺序的规定,如幼儿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出去散步、何时睡觉等等。合理的作息安排不仅能够保证幼儿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而且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预期,使他们感到熟悉和了解接下来的活动,从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
3.3创造有准备的环境,追求规范的整体布局
3.31合理划分区域
考虑到幼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班级各区域利用橱柜进行区域分割,并根据教具的功能和价值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在半封闭、半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中观察与操作,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影响,方便幼儿的独立活动或平行活动,利于幼儿秩序感的形成。
3.32按需摆放桌椅
为了满足幼儿的活动要求,可以不同区域对场地大小的要求、当前幼儿的关注点合理分配各个区域的桌椅数量。此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室中桌椅的摆放是固定的,以便于幼儿对区域人数、区域位置形成固定的认知,有助于秩序感的形成。同时,在桌边的哪个位置摆放几把椅子也可以通过讨论固定下来,以此暗示这一区域可容纳的人数。这样一来,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发现每张椅子都有人时,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而不至于破坏区域秩序。当然,桌椅的摆放要以便于幼儿取放教具、保障幼儿顺畅出入为前提,否则在不停的打断和干扰中,幼儿的秩序感也很难形成。
3.33教具摆放整齐有序
教室要强调教具所形成的秩序感,每一个教具的摆放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教师需要分析教具成为幼儿学习和操作对象的先后顺序,并据此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关心环境、维护环境的自主行为。
3.4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求,做到在生活中尊重、重视他们的内在秩序感,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感觉促进其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如东西不能随便丢,要放到固定的位置等,同時还应注意,规则要保持一致,不能随便更改,以免让孩子面对不同规则而无所适从。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创设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不要成为秩序的破坏者。孩子的这种秩序敏感性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