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涵养语文”教学设计的三个立足点

2020-09-14刘静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科文本素养

刘静

所谓涵养,是指控制情绪的功夫和能力。涵养语文,是指慢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更从容地欣赏语文,体味语文学科真善美的本质。涵养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方向,确定该正确的立足点。立足学科特点、立足学生需求、立足核心素养,教师从不同方向进行设计控制,都能够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为学生学科学习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

一、立足学科特点,设定涵养语文教程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文本解读为依托,以学生学习主体为根本,以体现主体教学、核心素养的主旨要求。

1.以文本解读为依托

教材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文本解读为教学设计依据,顺利打开语文课堂教程。文本解读有不同视角,教师研读文本和学生阅读文本是完全不同的,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立足学科特点,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

立足学科特点展开文本解读,教师要先期对学科特点进行研究,深挖学科内涵,形成适宜教学方案。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然后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疏导讲解,学生对文本描绘情境有了立体认知。教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出经典的词语,说说这些典词的表达效果。学生很快就有了回馈。如“独特”,学生给出分析:形容乡下人家的景色是独特的,说明这里的景色和一般人家有差别,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教师让学生从典词解读分析角度展开学习,体现鲜明学科特点。

2.以主体学习为根本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展开。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学生呈现群体化特征,家庭教育环境、学科基础、学习悟性、阅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学生学习表现有鲜明差距。涵养是为了丰厚,让学生在细致性学习中成长语文素养,这是涵养语文教学设计的根本追求。

如教学《三月桃花水》,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诵读,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展开诵读,看谁的诵读更有特点。学生领到任务后,开始了积极准备,很快就有了操作打算。学生开始诵读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为让学生对诵读有更多感觉,教师现场为学生做赋分评价,将学生学习情绪带动起来。当学生看到高分出现后,都会自然出现一些躁动,说明学生情绪被激活了。教师对学生个性诵读给出自己的评价,也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启迪。教师让学生展开个性诵读,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示的机会,这样的设计带有调动性,助学作用更为显著。

二、立足学生需求,选定涵养语文教法

学生是学习主体,围绕学生展开语文教学设计,体现鲜明的主体思想,教师要在教法研究和学法传授方面做出主动探索。

1.以学情调查为依据

学情调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学生进入学科学习后,因为其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接受力也会呈现差异性,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诉求角度展开思考,形成涵养语文教学设计的框架体系。

《琥珀》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文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先引导学生复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给学生设计了阅读任务:找出经典片段,运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展开分析。学生开始阅读分析解读,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示,确保学生阅读解读顺利进入。课堂汇报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解析,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对存在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有个性阅读追求,教师给学生更多解读自由,切准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教学亮点。

2.以分层教学为基础

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涵养语文教学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教师要根据学情调查情况作出分层教学设计,为不同群体学生准备不同学习任务,或者是提出不同要求。在具体执行阶段,分层教学要带有“隐身性”,教师不能公开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分开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有科学安排。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利,让学生根据自身学力情况选择性学习,自然能够体现出分层特点。

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然后给学生布设了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可以选做:第一,讲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第二,利用手中画笔画出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第三,课外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关于恐龙的相关信息,准备提交到班级进行讨论。三个任务任选两项。教师任务布设后,学生都能够积极回应,纷纷行动起来。因为属于选做内容,学生接受更为主导,课堂训练进入良性互动之中。教师为学生布设几项训练任务,给学生更多自主选做权利,成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丰富学习成果。

三、立足核心素养,矫正涵养语文方向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设计,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追求,教师在具体执行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历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以听说读写为实践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主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需要作出匹配性设计,让学生在不断训练实践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听说读写不是孤立存在的训练形式,需要有融合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训练需要作出调整性安排。听说结合、读写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都属于融合形式,教师需要科学推演,让学生在更为适合的训练实践中形成学科素养。

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从更多方面展开考量,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科训练,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这对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帮助。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多种学习任务:选定身边熟悉的人,对其言行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学习课文写法,重点描写这个人物,突出其特点,注意语言的灵动性、形象性。

2.以习惯培养为追求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在“涵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细微之处展开教学发动和设计,让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书写、思考的习惯,为学生的能力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铁杵成针》是一则成语典故,其情节很典型,带有夸张意味,教师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最后是给学生设计了课外搜集信息任务:经典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搜集整合,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任务非常敏感,因为可以从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学生操作不存在任何障碍,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教材展开文本解读、针对学生做好学情调查、立足核心素养教育执行学科教程,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涵养语文要求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更丰富学习历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有意识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自觉意识,对有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校(221000)

猜你喜欢

学科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