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本表达,夯实言语经验

2020-09-14李艳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爬山虎言语词语

李艳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堪称是语言表达的典范。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开掘文本中的范例资源,将其充分地用好、用足,从而借助文本的内在力量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在价值。

一、依托文本精准词语,丰富语言的感知积淀

学生的表达质量,首先就应该折射在对词语的运用上。词语是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基础性单位,很多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表达仍旧不够清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词语运用的根基并没有真正做扎实。对文本词语的感知、内化和运用,就是学生运用言语经验的基础。

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名篇《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描写脚的外形时,作者举重若轻,运用了“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就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展现了出来;而在描写其外形时,作者紧扣其“六七根细丝”的外形,这些细丝更像是蜗牛的触角,以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句,将外形特点直观而形象地展现读者面前;最后,再利用与“新叶子”的对比,突出其“嫩红”的特点,将一个完整的爬山虎脚的外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纵观作者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在学生感受其特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爬山虎,活脱脱地展现出来的。学生先凭借自己的辨析和鉴赏经验进行感知,说出自己最原始的感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根据作者的语言,绘制篇爬山虎的脚,他们很快就发现,绘画时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都可以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轻松找到。由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图片,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向大家介绍爬山虎脚的外形、位置和颜色。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课文精准而形象的语言,设置了三个层次的学习:首先,从内容层面,紧扣关键性词语,感受爬山虎脚的外形、色彩和位置,了解其特点;其次,以自身的原始认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反哺语言,将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鲜活的画面,真正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地不断发展。

二、聚焦典型表达方式,铺垫运用的基础经验

学生言语表达经验除了以词语的运用为基础之外,还体现在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知和运用维度上。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学生所表达的内容相对比较空洞,认知性思维始终局限在框架性的笼统层面上,呈现出来的也只是粗线条的勾勒,而对于其中的细节却很少能够涉及。为此,教师就需要从教材文本的范例中汲取相应的表达营养,充分开掘教材在文本表达方面的价值,依托文本表达的内在价值,真正为提升学生表达的整体性质量。

比如,统编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荷花》在描写各种形态的花朵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将花瓣开放的不同状态描写得生动而形象。这样的句式对于三年级学生的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和载体。教师就可以将这样的语句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中,洞察语言表达内在的密码,然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寻,还有哪些场景适合运用这样的句式,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进展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从而在质的层面上关注学生语言运用的整体性表达。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教师可以将言语形式聚焦在片段的表达上。比如,统编版五上中梁晓声的名篇《慈母情深》,作者描写自己第一次走进母亲的工作场所时,所展现出来的语段就显得尤为明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很显然,这一语段中最为鲜明的句式,就在于作者反复运用了“我的母亲”,并以倒装的形式放在分句的后面,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一方面展现母亲工作的勤劳和辛苦,同时也将自己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环境时的惊讶、难过和不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式在这样细节化的描写中,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内心的感受溢于言表。在读写实践的迁移过程中,很多学生选择了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这一句式的场景,并借助于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言语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将关注点设定在从文本向着生活情境的转移过程中。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给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将学生的关注力全部聚焦在与众不同的言语形式上,为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奠定基础。

三、借助鲜活范例方法,夯实表达的运用经验

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学生现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找准与文本言语素材之间的关联,彰显文本语言的内在力量,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过程中的整体性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积极对比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现有的表达与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比照,在深入体悟文本表达精妙的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達经验,其表达质量的提升就会形成水到渠成之势。

比如,教学统编版三下萧红的《火烧云》这篇课文,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色彩时,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样一段文字,描写指向集中,语言简洁,言语形式非常高效,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和鉴赏的重要资源。如果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教材文本的语言上,凭借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是难以一下子发现其中的表达秘妙的。鉴于此,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辨析和对比价值的、与学生当下认知能力相匹配的语言资源。

比如,将课文中的语句改写成这样一段话:火烧云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紫的、金的……五颜六色,变化多端,美丽极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同样都是描写火烧云的颜色,也都列举了相同的色彩,但为什么两者之间却形成如此阶段的效果差异呢?学生在深入辨析中发现,改写之后的语言虽然也是在描写颜色,但都是最简单、最直白的,此时就可以看出对比教学策略的价值,学生在发现修改之后的语言表达乏力的原因之后,就能将自己的认知思维逐步聚焦到萧红的语言中去,其中反复运用的叠词、比喻色等词语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就能在学生的意识中逐步弥散开来,颜色也描写得十分具体,言语形式上体现了积极的言语整饬之感,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对原本的语句进行修改与完善,让学生转换一种表达的情境,在感受和体悟之后,有意识地去模仿这一类词语,在趁热打铁的过程中夯实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教材,教材使用的价值就是要开掘其中所蕴藏的语用资源,积极发挥其范本效能的作用,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服务,促进学生表达素养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226300)

猜你喜欢

爬山虎言语词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找词语
爬山虎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爬山虎
爬山虎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爬山虎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