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类文本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2020-09-14刘敏
刘敏
童话堪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文体,这可以从入选的篇目数量、学生的喜爱以及全学段安排学习这几个方面得到印证。课堂教学之后,原本趣味十足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学习起来,却没有了往日的热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童话兴趣降低呢?有没有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呢?
一、童话类文本教学的误区
1.道德说教偏重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童话教学中借助童话故事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使学生受到故事的熏陶和感染,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一些教师受寓言教学讲究寓意和历史上每学一篇课文总是强调中心思想的影响,在童话教学中过于注重道德说教,总想在故事之外还硬要给学生来一些与理解中心思想有关的说教,过于注重文章的思想灌输,而不是让学生沉浸在童话故事中去体会,去领悟。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故事自身就包含了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丑恶的批评,读着或者记住了童话故事本身,其教育意义会在学生心灵中慢慢体现出来,在童话教学中直接加上道德说教,只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远离童话学习,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2.分析讲授过多
即使是对学生来说极富吸引力的童话故事,有些教师竟然不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种感兴趣的事去多多读课文,而是总怕学生读不懂,习惯了先来讲给学生听,也就是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分析课文内容。这种不分文体不管学情的教学,本质上就是重讲授内容、轻语言学习,教师还停留在过去以教为中心的立场上,不懂得当下的课堂需要转变教师角色,需要以生为本,让学于生。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是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理解童话、设定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学生立场,还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追求的是灌输效果。
3.审美情趣淡化
童话故事通常是以现实生活味基础加上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既具有奇特的幻想意识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有机融合从使童话能够成为9岁到99岁共同喜爱的一种文体。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或偏执现实性而忽视幻想性,导致儿童天性中丰富的想象力与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无法进行对接。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中,自然蕴含着儿童无比倾心的营养源泉,只要读了它,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获得了润泽,也能够从中得到成长的动力。但是,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往往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识来介绍童话世界,在教师不知疲倦的讲述中,童话的魅力已经丧失殆尽了,学生再也提不起从童话世界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的兴趣了。
二、童话类文本教学的策略
1.在自主学习中浸润心灵
小学教材中的童话,在叙事手法上喜欢采用反复结构,故事情节生动吸引人,人物形象新鲜有魅力。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童话文本的自身特点,让学生自己被童话吸引进入,在童话的世界里穿梭来往,跟着童话人物一起幻想、想象,一起经历,直至成为童话的一部分。当学生熟读童话故事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讲童话故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主体悟,感受故事的魅力,体味童话的迷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而不是将一些自己觉得很重要的思想、道德说教牵拽着学生接受,那样只能让教学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教学《一块奶酪》(三年级上册第11课),这是一篇动物童话,学生读起来兴趣十足,因为蚂蚁们在奶酪的美味面前那种想尝一尝的念头,正与孩子们平时面对美食时的诱惑是一样的。学生认认真真地读好故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见过蚂蚁遇到的情形,当时的情况怎么样,自己是怎么做的。当他们读着讲着相似的故事时,慢慢就懂得面对美食或美味的食物时,得向蚂蚁队长一样去做。这样虽然没有给学生讲什么童话里包含的道理,但学生在故事的浸润中自然就明白了。
2.在放飞想象中把握形象
丰富的想象是每篇童话都具备的特点,但想象并不是凭空乱想的,它是为表达童话形象服务的。因此,学习童话,就需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来体验童话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师需要让学生进入神奇的幻想世界,借助想象来把握童话的形象,让童话想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清晰起来、行动起来并成为自己最喜爱的珍藏。这样的体会学习,学生记住的就不仅仅是体会故事,对人物形象也有深切的感受。
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三年级上册第10课),这篇童话的主角是两只叫青头和红头的小蟋蟀在玩捉迷藏的时候,藏在草堆里的红头被大黄牛给吃进了肚子里求救,青头在外面千方百计终于救出了红头。这个故事显然不是给学生讲牛有四个胃的知识,而是通过红头的历险、青头的施救过程,让人感受到两种小蟋蟀之间的友情以及不同的特点。而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于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情形尤其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有真切感受,当青头感受到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危险、害怕、难受时,他一方面尽力安慰、鼓励红头坚持住;另一方面焦急并想出好办法来救红头。读了这样的体会故事,青头对红头的感同身受,能够让学生深深体验朋友之间患难见真情。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想起了青头,就会自然伸出援助之手的。
3.在关注表达中享受审美
小学生学习童话故事,可能还不知道美的具体内涵,但学生会从各种美丽的童话故事中感受到打动心灵的东西,或者是教会他们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等,这些就是童话在学生心灵种下的真善美的种子。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级上册第8课),这篇童话放在三年级来学习,与过去放在六年级学习要求应该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阅读很重要的目标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中年级段则体现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一来,作品中小女孩最后死在大年夜街头的雪地里,这些现实感很强的内容在高年级可以用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以体现文章的思绪感情,但在三年级来学习这篇童话时只是作为一种对比而存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童话中那些美的描写和表达,其间不仅有小女孩自己都看不到的外表美,更有小女孩每次擦燃一支小小的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觉,带给小女孩瞬间的享受,直至小女孩把整把火柴都擦燃了,好让她跟着奶奶飞向了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世界中去。没有这种对美妙世界的描写,就不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丑恶来;因此,在三年级来学习这样的经典童话,要努力让学生享受这种美的表达。
童话类文本教学需要让童话故事自身来吸引学生阅读,对童话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不能仅限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迷人的故事、生动的形象和美妙的童话境界,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童话,体验童话的形象,让童话成为真善美的种子植入他们的心间。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