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9-14王玉英
王玉英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静脉输液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此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2019年收治的静脉输液治疗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9例,作为此次观察研究的对象。结果:实验者患者对此次护理满意度为47例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7例75.51%,其对比效果显著,X2=8.333,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静脉输液患者采用个性化输液护理,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个性化输液护理;静脉输液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静脉输液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补充体液以及血液和营养物质,可以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补充血容量,补充静脉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达到抢救的目的[1]。但是在日常工作当中,由于护理措施不当会造成失误,影响治疗的效果,同时也会给医院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在静脉输液的环节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取得的效果良好。本文叙述了2018年-2019年医院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8例患者进行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在1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06±5.01)岁。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患者49例和对照组患者49例,对比2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此次研究均在患者家属之情下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此组患者采用的是基础护理的模式进行的,医务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输液,观察输液的情况以及换药等基础护理工作。
1.2.2 实验者 而实验者的患者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的是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进行的。(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输液工具和输液方式,患者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就要为患者选用可以减轻反复穿刺的PICC等输液工具,较少患者的痛苦。对于短期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则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留置针的方法进行输液。(2)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护理 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对穿刺点的按压方式。切忌勿要揉搓穿刺点,防止诱发皮下淤血。(3)对输液的患者要加强巡视 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在每半小时-1小时检查一次,观察输液液体的输注量以及患者输液穿刺部位的变化,有无出血,体表温度等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的情况。 同时对患者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评估方式,以及给与标示,进行密切的关注[2]。(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在患者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其对话要亲切、温柔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及时的给与干预。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比,观察2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1.4 数据分析
采用的是SPSS22.0的数据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百分比(%)和()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和計量资料,2组之间对比结果用χ2和T检验,最终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此次对比研究显示,实验者患者对此次护理满意度为47例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7例75.51%,其对比效果显著,χ2=8.333,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结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用药方式,可以让药物快速的达到病灶部位,所以在临床上应用的非常广泛。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空气进入身体,否则就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患者静脉输液时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对患者采用个性化输液护理的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也增加患者满意度。个性化输液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专业的内涵。在思想观念上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保持患者身体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注意患者在输液上的安全。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影响安全因素较多,如输液液体质量、药物是否配伍合理、输液工具的选择、是否规范的操作,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实施个性化输液护理,明显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减少出现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对静脉输液的患者实施个性化输液护理,不仅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王峰.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个性化输液护理临床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2):72.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5):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