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教育
2020-09-14张金月
张金月
摘 要情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含义分析入手,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旨在通过情感教育手段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含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067-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各个学科中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的主要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例外,要将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深入结合到一起,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促使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明确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理想信念,在情感教育渗透下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相处,可以运用积极乐观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并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外界的事物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影响较大,这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一个明显心理特征,教师把握此特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出阳光开朗、积极饱满的教师形象,用自己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情感教育优势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快乐氛围,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愈加主动投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中,积极与同学、教师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不拖拉”这节课中,教师随着铃声响起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没有拖拉进教室的时间,用自己的行为在上课之初便种下了“不拖拉”的种子。在引导学生感受“拖拉”带来的危害时,教材的插图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的观点,她认为“拖拉两分钟没有关系”,教师基于教材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两分钟的体验活动,分成三个不同的小组,设置三个不同的体验项目:两分钟口算、两分钟写汉字、两分钟跳绳。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发现两分钟可以做不少口算题、写不少汉字,不惊感叹原来两分钟可以有这么多的收获。教学到此并没有止步,教师进而让学生来说一说对于医生、消防员等不同的岗位这两分钟又意味着什么?学生感受颇深,认识到“拖拉”,甚至会关乎生命啊!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怎么和“拖拉”说再见,学生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他人的监督来克服拖拉,有的学生说要克服拖拉还是要靠自己,自己自律了才能远离拖拉,比如说可以结合学校的“21天美丽行动”来督促自己,在这21天中养成快速完成事情的好习惯。学生从知到行,以情促行,将行为落到实处,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理交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板一眼的讲解道德、法律知识,小学生年纪较小,特别是低年段的小学生,对于教材理论性知识的理解水平非常有限,所以课堂上常常发生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难以起到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作用。基于此现象,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的渗透构建情理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道德知识,可以通过思考辨别是非、明白道理,从而让小学生这张白纸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更好地绘画自己人生蓝图,在情理交融的教学方法下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家乡新变化”这一课重在引导学生在历史性视角下,感受家乡的变化,同时对家乡的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識。我们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鼓励孩子们从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当地建设等不同的角度,通过调查、采访、参观等不同的方式来汇报分享自己发现的家乡变化。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采取讲故事、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新颖情感教育方法,为学生播放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当地学生十分熟悉的城市公园、家乡街道、图书馆、现在这所小学等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照面展示出来,学生在视觉刺激下真切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感叹于家乡的发展,对课文内容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适时引入家长榜样人物的小故事,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听的故事中,受榜样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立志要向榜样一样做一名有良好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爱家乡,为家乡增加新变化的人,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众所周知,当代小学生的家庭生活物质条件较好,学生很少在家庭中“吃过苦、受过累”,也由于普遍生活于城市楼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同龄小伙伴接觸、玩耍的机会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很多小学生形成了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在学校班级中缺少集体荣誉感,对待运动会、文艺表演等集体性活动,很少从集体利益角度出发,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大局”,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实际上非常不利,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已经成为当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必须承担和重视起来的重任。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情感教育策略,能够改变学生固有的自私想法,引导学生多关注集体的荣誉,考虑集体的利益,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提高学生对于班级集体的归属感,促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成员都是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认可及鼓励,为学生今后的集体生活和社会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中,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呈现一种递进关系,从集体荣誉感到集体规则再到集体责任,单元的成长点在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教学中,笔者利用本单元的一节整合课,也是总结课“装扮我们的教室”,让学生们一起来商量、设计我们的教室,让教室变得更加漂亮。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商量、出谋划策,经过讨论进行分组行动,有的小组负责装扮图书角、有的小组负责装扮黑板报、有的小组负责装扮卫生角、有的小组负责装扮讲台等等。第二天,学生们的装扮让笔者大吃一惊。在图书角,学生们亲手绘画制作了爱护图书的温馨提示语;在黑板报上,学生们折了精美的扇子、可爱的小天鹅来装扮板报,更显灵动;卫生角里,细心的孩子们还在地上粘贴了放扫把、垃圾桶的标志,让物品摆放更加有序;在讲台上,出现了精致的收纳盒,把物品分类收纳,并用绿植进行了装扮。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从“班级”出发思考问题,将自己的行动和集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乐做主人翁,进一步增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相对更加信任自己的老师,老师首先要发自内心热爱我们的学生,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减少学生的“仰视压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并且愿意与老师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老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了强烈的自尊心,老师要将学生作为成人看待,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特别是学生的隐私也要重点保护。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开展更加顺利。
每个班级当中有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也有成绩良好、能力一般的学生,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因为成绩、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性,如果存在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虽然老师没有表达出来这种差异性,但是学生也很容易察觉出来,并在内心形成一种无形的学习屏障,学习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不自信等心理。老师更要善于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采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等态度,才愿意对老师相互沟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
综上所述,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十分必要,既是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完善学生个性心理、提高学生情感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准确把握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采取多样化教学实践策略,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优势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毛争艳.趣味课堂,以情激情--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J].情感读本,2017(18):30.
[2]丛波.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9(38):137.
[3]刘芳.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