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选择的关键因子

2020-09-14覃艳妮郑惠中郭文娟杨开朗温俊宝

环境昆虫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臭椿方位树干

覃艳妮,郑惠中,郭文娟,杨开朗,温俊宝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brandti(Harold)又名椿小象,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隐喙象甲亚科Cryptorrhynchinae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Harold,是专一危害臭椿及其变种千头椿的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是我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之一。该虫在宁夏1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成虫越冬期在当年11月上旬到次年3月下旬,幼虫越冬期在当年11月初至次年4月下旬(秦绪兵等,1999;葛藤,2000)。成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表或1~2 cm深的浅土层越冬;幼虫在树干韧皮部越冬(葛腾,2000)。羽化出孔后的成虫为了补充自身营养大量取食嫩梢、嫩叶等,初孵幼虫则先食害韧皮部,随着虫体增大可蛀入木质部危害(李玉珍,2017),造成大量臭椿死亡。对臭椿沟眶象成虫主要是应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常用枝干喷雾、人工捕捉等。例如 6月-7月间成虫活动盛期,利用40%灭扫利1 000倍稀释液喷洒树干及周围地面,防治成虫(秦魁兴,1996);利用成虫在树干基部入土蛰伏及越冬习性,在树干基部撒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毒杀成虫(卫爱花,2007)。李正荣等(2010)利用塑料做倒置的喇叭状诱捕器防治成虫上树,发现光滑且倒置的喇叭状塑料具有很好的阻隔捕获效果。

同所有节肢动物一样,昆虫在一年的发育过程中,遇到高温或低温,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发育停滞时期,通常称为越夏或越冬(胡忠朗,1985)。影响昆虫越冬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Dara等(2019)研究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对越冬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i存活的影响,发现非生物的热因素和昆虫的性别、生活阶段和表型等生物因素,是影响其越冬存活的重要因素。低温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但是昆虫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对策。这些对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为对策,即通过某些行为活动寻找躲避场所。如高尔夫球场景观中1年1代的禾象甲Listronotusmaculicollis,到越冬季时,从球道移动到球场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内越冬(Maria and Daniel, 2007);二是生理对策,即通过改变生理状态提高抗寒性。如橡实象甲Curculioglandium通过改变自身的过冷却点和含水量,提高耐寒性(Hiroko and Brent, 2014)。

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在各种生境斑块和资源的空间配置结构。利用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和布局能消除害虫的越冬场所,从而阻断害虫的大规模扩散与蔓延,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害虫的生物防治(戈峰等,2017)。栖息地的异质性是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Bentonetal., 2003),农田景观中的非作物生境可以成为天敌与害虫的越冬场所,Bianchi等(2006)研究发现天敌活动的增强与草本生境有关(如休耕地、农田边缘)。利用某些害虫聚集在一定场所过冬、化蛹或白天隐蔽的习性,人工设置适合其栖息的类似环境,将害虫诱集在一起并消灭,此法能够在小范围内迅速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例如在树干四周束草或包扎麻布诱集树上及果树上的害虫,利用草堆、落叶堆、厩肥堆诱集田间害虫。如在栗苞沤制期,采用围土埂诱集此期脱果时板栗栗实象CurculiodavidiFairmaire的老熟幼虫集中杀灭(陈吉忠等,1987);亮壮异蝽Urocheladistincta的潜所诱杀主要是在黄山松树干1 m高处捆绑黑色塑料袋(姚剑飞等,2003);在秋冬期间将田内的棉花消灭掉,清除适合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产卵的地点以及越冬的场所(Summyetal., 1993)。

目前,臭椿沟眶象成虫防治面临挑战,例如Wang等(2019)在研究不同偏振光诱捕器对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chinensis(Olivier)和臭椿沟眶象的诱捕效果中,发现臭椿沟眶象对偏振光不敏感,诱捕效果差,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越冬场所,利用越冬场所特点将其成虫集中诱杀。通过调查臭椿沟眶象成虫的越冬场所、越冬场所与臭椿寄主树干的距离、方位等,来确定影响越冬地点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提供对臭椿沟眶象成虫采取潜所诱杀的控制策略,以及预测其来年的发生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概况

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臭椿沟眶象2018年发生相对较重的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川市贺兰县和灵武市、中卫市沙坡头区,选取农田防护林和四旁林进行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调查。调查地点概况如表1。

表1 调查地点概况Table 1 Survey site profile

1.2 越冬场所(寄主、树下植被、土壤温湿度)调查

2018年12月下旬-2019年3月中旬对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进行调查。前期调查过靠近农田防护林的田埂和靠近四旁林的农户院墙的砖块缝隙、草堆、木材堆,均未发现臭椿沟眶象成虫,因此集中臭椿树下的越冬场所。

采用平行线取样方法中的随机调查法调查臭椿被害木,1株1个样本,记录树高、胸径、冠幅、羽化孔数、流胶孔数及所在地土壤质地,再调查树下100 cm×100 cm范围内草或枯枝落叶的类型、面积及高度。利用温湿度探测仪(公司:东莞万创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希玛SMART SENSOR仪器仪表,型号:AS847)探测1~2 cm浅土层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的调查时间是在调查周期内每天早上7~9点),调查成虫越冬位置的覆盖物并分类。

1.3 寄主树干方位及距离调查

为确定方位对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选择的影响,调查树干周围4个方位(见图1),以正方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为中心向左向右45°范围内皆为此正方向范围。为确定越冬成虫数量是否与越冬位置距臭椿树皮距离、越冬土壤深度有关,测定了越冬位置距臭椿树皮的距离、越冬土壤深度。在土壤表面,当单头成虫单独出现时,则测量成虫体长中心距臭椿树皮的距离,当多头成虫聚集出现时,则测量聚集中心距臭椿树皮的距离(见图2);越冬土壤深度测量方法与越冬位置距臭椿树皮距离测量方法类似。

图1 调查方位示意图Fig.1 Survey orientation diagram

图2 成虫聚集出现测定聚集中心距臭椿树皮的距离示意Fig.2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center and the bark of Ailanthus altissima注:图中OA(O为中心点)为成虫聚集出现时聚集中心距臭椿树皮的距离。Note: OA (O is the center point) in the figure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ggregation center and the bark of A.altissima when adult aggregation occurs.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根据数量生态学(第三版)第2章第1节中数据类型的转化方法(张金屯,2018),将胸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越冬场所类型、树干方位、土壤质地、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越冬土壤深度用数值表示。流胶孔数、羽化孔数、越冬成虫数量采用对数lg(x+1)转换(Diaz and Peck, 2007);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卡方检验分析越冬场所类型对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胸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树干方位、土壤质地、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越冬土壤深度、流胶孔数、羽化孔数与越冬成虫数量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P≤0.05)确定不同越冬场所类型之间、不同树干方位之间、不同越冬土壤深度之间、不同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之间的差异。将上述进行降维处理和筛选的结果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王力宾,2010)确定影响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的关键因子,建立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分布与关键因子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t检验。

共调查156个样本,采用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将114个样本组成训练集以建立模型,其余42个样本组成测试数据集以测试模型性能(Sousaetal., 2007)。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胸径、流胶孔数及羽化孔数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

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偏向于分布在胸径为25~35 cm的寄主周围越冬,几乎没有臭椿沟眶象选择在胸径小于15 cm的寄主周围越冬。将图2-2中的8种胸径范围分别用数值“1”、“2”、“3”、“4”、“5”、“6”、“7”、“8”表示。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胸径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中的LSD法分析胸径各类型组内组间差异,发现胸径与越冬成虫数量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P≤0.05),胸径各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1)(图3)。

图3 在不同胸径寄主旁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出现的数量Fig.3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beside hosts with different DBH注:5~10 cm表示5 cm到9.9 cm的胸径范围,其它同理。Note: 5~10 cm refers to the DBH range of 5 cm to 9.9 cm, the same for others.

将流胶孔数、羽化孔数采用对数lg(x+1)转换,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流胶孔数、羽化孔数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中的LSD法分析流胶孔数、羽化孔数各类型组内组间差异,发现流胶孔数、羽化孔数与越冬成虫数量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P≤0.01),流胶孔数、羽化孔数“0”与“2”差异显著(P≤0.05),其它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1)。流胶孔数与羽化孔数组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1)(图4)。

图4 流胶孔数和羽化孔数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flow holes and emergence holes on the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注:“0”、“1”、“2”系列分别表示流胶孔、羽化孔数对数转化范围为“lg(0+1)”、“lg(0+3)~ lg(0+30)”、“lg(0+31) ~ lg(0+315)”。Note: “0”, “1” and “2” series indicate that the logarithmic conversion range of flow holes and feathered holes is “Lg (0+1)”, “Lg (0+3) ~ Lg (0+30)”, “Lg (0+31) ~ Lg (0+315)”, respectively.

2.2 越冬场所(土壤质地、温湿度及表面覆盖物)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

平罗、贺兰、灵武调查地点属于区域农田景观(张永生等,2018),中卫沙坡头区属于河道景观。多数树下植被覆盖率和枯枝落叶覆盖率高,植被覆盖面积多数达到100 cm×100 cm。各样地植被、土壤特点及发现有臭椿沟眶象的样本占比情况见表2。土壤质地疏松时,才存在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土壤质地类型用数值表示,分别是砂壤土(“1”)、石砾土(“2”)。

表2 各样地植被、土壤特点及臭椿沟眶象的样本占比情况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sample proportion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偏多,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虫口数量较少。将越冬场所土壤温度范围“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用数值表示,分别为“1”、“2”、“3”、“4”、“5”、“6”、“7”。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土壤温度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中的LSD法分析土壤温度各范围组内组间差异,发现土壤温度与越冬成虫数量在0.05水平(双侧)上无相关性(P≥0.05),土壤温度范围组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1)(图5)。

图5 土壤温度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Fig.5 Effect of soil temperature on the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注:0~5℃表示0~4.9℃范围,其它同理。Note: 0-5℃ means 0-4.9℃ range, the same for others

土壤湿度30%~60%范围内,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偏多,湿度过低或过高,虫口数量都较少。将越冬场所土壤湿度范围“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用数值分别表示,为“1”、“2”、“3”、“4”、“5”、“6”、“7”。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土壤湿度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分析土壤湿度各范围组内组间差异,发现土壤湿度与越冬成虫数量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P≤0.01),土壤湿度范围组内组间差异显著(P≤0.01),“1”与“2”、“3”、“4”差异显著,“5”与“2”、“3”、“4”差异显著,其它范围差异不显著(图6)。

图6 土壤湿度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Fig.6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注:0~10%表示0~9.9%范围,其它同理。Note: 0~10% means 0~9.9% range, the same for others.

调查的越冬场所有7种类型:无覆盖物、草、枯枝、石砾、塑料、草和落叶组合、草和石头组合,分别用数值“1”、“2”、“3”、“4”、“5”、“6”、“7”表示,发现草下越冬成虫数量最多,石砾、塑料下数量最少(见图7)。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越冬场所类型与越冬成虫数量相关不显著(P≥0.01),各类型间差异显著。

图7 不同场所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出现数量Fig.7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in different wintering site注:“1”、“2”、“3”、“4”、“5”、“6”、“7”分别表示无覆盖物、草、枯枝、石砾、塑料、草和落叶组合、草和石头组合这7种类型越冬场所。Note: “1”, “2”, “3”, “4”, “5”, “6” and “7” refer to 7 types of overwintering sites, including no covering, grass, dead branches, gravel, plastic, grass and fallen leaves combination, grass and stone combination.

2.3 寄主树干方位及距离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影响

调查发现,平罗县的臭椿沟眶象成虫偏向于在树干东向和北向越冬;贺兰县的成虫偏向于在树干西向和北向越冬;灵武县的成虫偏向于在树干西向和东向越冬。

中卫沙坡头滨河大道公路旁的防护林下采集到的臭椿沟眶象成虫均已死亡,该地为黄河岸边小块林地,较干燥,枯枝落叶层较厚,但土壤坚硬,鹅卵石堆砌于浅土层。该地发现的臭椿沟眶象成虫数量大小的方位顺序为北≥东≥西≥南。

剔除中卫沙坡头滨河大道公路旁防护林下所采集的数据,总体上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方位喜好排序是西≥东≥北≥南(见图8)。调查地所采集到的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出现场所大致分2种情况。第一种出现在树皮与土壤之间的缝隙,深约10~20 cm;第二种是位于距树皮0~15 cm的浅土层或土表,位于土表的成虫一般表面具有覆盖物。

图8 树干不同方位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runk

越冬成虫出现的树干方位情况用数值1~4表示:1(东)、2(南)、3(西)、4(北)。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越冬成虫出现的树干方位与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中的LSD法分析各方位组内组间差异,发现越冬树干方位与虫口数量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P≤0.05),2与3差异显著(P≤0.05),3与4差异显著(P≤0.05),其它方向之间差异不显著。

越冬土壤深度用数值1~5表示:1(0 cm)、2(1~5 cm)、3(6~10 cm)、4(11~15 cm)、5(16~20 cm)。越冬土壤深度对越冬成虫数量有显著相关(P≤0.05),1和4、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2和4、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0.000≤0.05),3和4、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0.000≤0.05),其它的类型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用数值1~3表示:1(0 cm)、2(1~5 cm)、3(6~10 cm)。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对越冬成虫数量无显著相关(P≥0.05),不同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3 不同越冬土壤深度之间的多重比较Table 3 Multiple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overwintering soil depths

2.4 皮尔逊相关分析

设每株树下的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为因变量,记为Y;各影响因子为自变量,记为Xi,分别为胸径(X1)、流胶孔数(X2)、羽化孔数(X3)、土壤温度(X4)、土壤湿度(X5)、 土壤质地(X6)、越冬土壤深度(X7)、越冬场所类型(X8)、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X9)、越冬树干方位(X10)。将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与这10个影响因子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

胸径与土壤质地、越冬土壤深度、越冬场所类型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流胶孔数与羽化孔数、土壤湿度、越冬土壤深度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羽化孔数与越冬土壤深度、越冬场所类型、越冬树干方位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 土壤质地、越冬场所类型、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显著相关;土壤湿度与土壤质地、越冬土壤深度、越冬场所类型、越冬树干方位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土壤质地与越冬土壤深度、越冬场所类型、越冬树干方位;越冬土壤深度与越冬场所类型、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越冬树干方位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越冬场所类型与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及越冬树干方位显著相关;越冬位置距树皮距离与越冬树干方位显著相关;越冬树干方位及越冬成虫数量显著相关(表4)。

表4 10个影响因子与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组间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te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经上文皮尔逊相关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确定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的影响因子为胸径(X1)、流胶孔数(X2)、羽化孔数(X3)、土壤湿度(X5)、越冬土壤深度(X7)、越冬树干方位(X10),各影响因子与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

Y=-26.267+0.258X-1.138X2+5.276X3+0.824X5+20.191X7-0.707X10

R2=0.586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回归效果显著,胸径、羽化孔数、土壤湿度、越冬土壤深度与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分布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正相关。

表5 越冬土壤深度与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的方差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the depth of overwintering soil and the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f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利用剩余的42个样本组成测试数据集测试模型性能,将测试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臭椿沟眶象发生数量预估值,与实测值(42个样本原来的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数量)进行比较,Y±5表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预估值正确,正判率为63.4%。

对越冬成虫数量的实测值与预估值进行t检验,发现无显著差异(P=0.103≥ 0.05),所以该模型可用于生产实践,可以根据模型中的关键因子,估计臭椿林内臭椿沟眶象成虫数量。

3 结论与讨论

胸径、流胶孔数、羽化孔数、土壤湿度、越冬土壤深度、越冬树干方位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有显著影响。臭椿沟眶象成虫多选择在寄主树干东向和西向,有覆盖物(草、落叶、废弃物等)的疏松砂壤土中,臭椿树皮缝隙之间深约10~20 cm处越冬。

选择越冬场所是昆虫抵御低温的一种策略,多数昆虫在越冬前会进入土下、躲避在树缝、落叶层和积雪层下等(Lee, 1987)。如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老熟幼虫在土下6~20 cm深处做一松散土室越冬(刘静等,1990)。本文结果与部分昆虫在越冬前进入土中越冬的结果类似,土壤内温度高于地面,有利于昆虫越冬。

在农田景观系统中,农田周围的非作物生境是害虫天敌和害虫的生境和越冬场所,如非作物生境中的杂草或植被可以成为害虫的替代宿主或越冬宿主(尤民生等,2004;欧阳芳等,2016)。张永生等(2018)发现草原景观是影响小麦蚜虫Wheat Aphids发生的最重要景观因子,草原斑块面积的大小会影响小麦蚜虫的数量;Graham等(1978)发现草地是棉铃虫最丰富的栖息地;Brown等(1989)发现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curvula可作为棉铃虫的越冬栖息地。本研究发现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也偏向于在有草覆盖的场所越冬。

为了成功渡过越冬期,棉铃虫需要在深1.3~7.6 cm的残余物中越冬(Fyeetal., 1959a),落叶量高的落叶层中出现更多越冬棉铃虫(Fyeetal., 1959b)。本文调查也发现在落叶量高的枯枝落叶层中出现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但数量不多。

土壤是温带昆虫常见的越冬地(Danks, 1991),Slosser等(1985)发现在砂壤土上5~10 cm深的落叶丛,是棉铃虫最佳的越冬场所之一。本文调查发现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多出现在疏松的砂壤土与臭椿树皮之间的缝隙10~20 cm处,土壤表面覆盖物为草的场所也是臭椿沟眶象适宜越冬场所。Vittum & Tashiro(1987)发现主要从落叶和浅土层(1 cm)采集到越冬的禾象甲,土壤表面有松树枯枝落叶、苔藓、粗糙的割草以及松树和落叶树落叶的组合时容易出现越冬的禾象甲。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在杂草生境中出现的数量最多,此外杂草中还掺杂一些落叶。落叶层和草的压实可能改变了空间的空隙,并影响了温度和湿度的分布(Brownetal., 1989)。

Herrick等(2011)在室内探究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在容器底部放置苗圃木本植物和灌木混合物,并控制容器箱内的温度,结果发现大多数成虫在此环境下都能成活。本文调查的越冬成虫能够存活的越冬场所特点与Herrick等(2011)报道的越冬场所特点有相似之处。

罗文(2017)发现在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混合发生的林地中,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和沟眶象成虫类似,多隐藏在臭椿周围的树洞、石缝和草丛中,但在土壤浅层和杂草根系处没有发现臭椿沟眶象成虫,这与本文在土壤浅层和杂草根系中发现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的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沟眶象足部力量弱,难以挖开土壤,潜入土壤或杂草根系。

虽然中卫沙坡头区调查地中也有杂草和枯枝落叶覆盖于臭椿树下,但此处土壤坚硬,土壤中混杂较多鹅卵石,土壤温湿度偏低,发现的臭椿沟眶象成虫,出现于有落叶覆盖的土壤表面或浅土层1~3 cm处,均已死亡。这与其它地方调查的越冬场所特点有很大差异,与Fye等(1959a,1959b)和Slosser等(1985)研究棉铃虫越冬场所最佳地方之一有差异,中卫沙坡头区调查的越冬成虫越冬场所环境较恶劣,可能是此处越冬成虫死亡的原因。在同时有臭椿沟眶象活成虫和死成虫的两个调查区域中,出现活成虫的地方被害木多数流胶孔多,而沙坡头区出现死成虫的臭椿树上全没有流胶孔。根据臭椿沟眶象成虫飞行能力不强的特点,推测在其羽化后选择越冬场所时,直接就近越冬。

调查发现西向和东向臭椿沟眶象成虫数量多。于倩倩(2013)研究宁夏沟眶象在树干周围不同方位出土分布规律时,也发现沟眶象在西向和东向出土数量多于北向和南向。风直接影响昆虫的活动和生活方式、扩散和分布,而且可以增强昆虫及土壤水分蒸发量,改变大气温湿度,从而间接地影响昆虫的新陈代谢。宁夏冬季盛行偏北风,臭椿沟眶象成虫为了躲避风的影响,偏向于树干西向和东向越冬。

猜你喜欢

臭椿方位树干
臭椿无性繁殖及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研究初报
认方位
为什么树干不是方的?
臭椿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香椿与臭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