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2020-09-13钟小梅
钟小梅
摘要: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通过语文课本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这个世界所蕴含的情感。语文教育中的读、写、作(写作)都是增加孩子感知世界的手段,加强孩子感知世界的深度。本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育策略
小学语文的文字本身就是情感的承载体,情感教育的政策,主旨是提醒各个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语文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不要过度重视课文本身的内容教育,语文的教育本质就是让小学生通过认识文字来感知文字和语言中的情感。
1.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
1.1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真处在对世界感知懵懂的阶段,对于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充满了对世界的探索精神。语文之所以是学科中的第一科目,除了它本身是我们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承之外,还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深刻探索、持续探知的基础。通常来说,小学生的懵懂,大多都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储量、实践能力不够,而语文的教学内容就是增加小学生对世界的探索能力,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同时,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内容,让小学生在保持强烈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的同时,拥有自制能力,这也是保证小学生能够健康向上发展的基础条件[1]。
1.2增强事物观察能力
想要对一个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首先就需要对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常常会要求小学生对某样东西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之类的活动。而情感教育的加入,也会需要这些观察类的活动,不过更多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老师夜以继日的情感语文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对情感的感知能力,能够更加了解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某些行为做法后面隐藏的情感。
1.3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如今科技发展,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随处可见,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其中很多的信息内容,会因为孩子的好奇带来巨大的思维影响和心灵冲击。加上小孩子的情感世界非常的单纯,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就非常容易被外界不良的因素所影响。这也是当前教育要求将情感教育内容融入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在培养小学生认知语文文字、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核心,梳理正确的三观。通过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手段,让小学生拥有抵御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入侵[2]。
2.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制定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对情感教学的策略进行一定的制定和分析,以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首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时候,注重课文中的情感讲解,并引导小学生对课文中存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感知,至于小学生们对于情感的感知程度,可以用课后的日记进行考核检验。其次,语文的四种学习方式:听、读、说、写也是指导小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策略,熟练的运用这四种语文学习形式,设置不同的情感教育内容,逐渐引导小学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整个小学阶段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实际应用
3.1四种方法,教学融合
聽、说、读、写是小学语文的四种基本学习方式,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就需要将情感教育的学习内容融入到这四种基础学习方法中。以小学课文中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例,通过小学生对全诗进行朗诵,让学生们反复朗读、咀嚼其中的情感内容,体会文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思想。当然,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局限性,可能做不到这么精准的表达,老师应当对勇于回答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回答贴切、含义正确的孩子进行重点表扬,以提升孩子们的积极性,便于开展长期的情感教育[3]。
3.2延伸课外,博览古今
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讲究的是知识的积累,需要让小学生们开展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开脱自己的事业,发散自己的思维。不过,在很多小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浏览和阅读,很少有小学生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这里就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阅读方式提点和阅读要求。比如,老师可以进行一些好的书籍推荐,亦或者一些适合孩子的童话书,比如《舒克贝塔》之类的童话,加上课后日记的要求,能够有效加强情感教育的力度。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中,除了课文朗诵、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小学生的情感培育效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交流,也能够引导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情绪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19(3):15.
[2]卢洁才.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4):83-83.
[3]陈志文.进行富有情感色彩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9(3):29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