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学校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几点思考
2020-09-13施慧芬
施慧芬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四大素养中最难落实的部分。农村学校的地理教学如何在限制条件更多的情况下努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从教学巧设真实情境、鼓励自创低碳实验、引导课后调查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 地理教学
1.巧设真实情境,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实践力核心素养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的理解地理实践力就是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分析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依然是我们的地理教学课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把知识的获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讲授新知识时,学生头脑中无情境,那所记忆的知识就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做题时遇到新问题,学生看不到新情境中的关联,自然也就不能明确运用哪些知识解决新问题。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系统,并应用于新的情境问题中。情境可以是戏剧情境、规定情境、问题情境等,首先设计的情境一定要有真实性,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其次,情境案例的选取要包含地理原理,具有一定典型性,能够引发学生举一反三。根据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情境水平也可以分成四级:一级水平的情境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二级水平是给定的地理事物或情景,三级水平是给定复杂的地理事物或情境,四级水平的情境就是现实问题。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材料内容,提高复杂程度,提升情境的水平,达到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要求,体现核心素养水平。
2.自创低碳实验,动手实践促进认知
作为办学條件相对较弱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地理实验室,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器材,因此开发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低碳型实验成为连接地理与生活的重要桥梁。低碳型实验指的是利用废旧物品及生活中简易材料开发的实验。比如在学习水土流失环境问题时,鼓励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自制了地理实验仪器。下面重点介绍高一班学生的作品“保持水土与水土流失演示器”的开发利用。
实验目的:证明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实验器材:塑料杯两个,土若干,大可乐瓶子3个,白色塑料盘2只
实验步骤:
(1)用去除了石子和杂物的土平均分成两份装入两个玻璃盒,铺平;
(2)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植草,并让草长几天;
(3)使两盒子处于倾斜状态,
(4)在矿泉水瓶的瓶盖上扎四个小洞,将瓶子里装满水,捏住瓶子,让水洒在土上。
(5)用白色塑料盘收集从盒子里流下的水;
(6)观察两个塑料盘内的水量、颜色,分析原因
实验结论:植被覆盖良好的土壤能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真切感受到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增强了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环保意识。
水土流失问题与地形、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个实验从最初的器材选定、收集环节开始主要就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教师指导实验的目的主要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之间的关系,降低实验难度。虽然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思路也谈不上原创,但由同学自己动手获得的经验感受比起传统课堂单纯地设问分析深刻地多,丰富地多。实验总比语言更有说服力,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低碳型地理实验的好处是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做到就地取材,缓解实验器材短缺问题。教师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低碳型教具,成本价廉,这对边远山区和农村中学,是解决资金短缺的得力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地理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取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而且制作又比较简单,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实践研究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验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高涨,这也正是许多学生喜欢自制教具的直接原因。同时低碳型实验材料很多时候是变废为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观念,有利于情感教育。
3.引导课后调查,人人参与实践体验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完台风之后,每当到了台风季,我会给学生布置调查作业:注意天气预报中台风中心的移动,观察并记录所在地区的风向变化。台风中心到达前后风向的转变非常显著,但是纯粹理论上的画图分析还是有好多学生不是很理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带着极大的热情来验证所学理论,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每次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如果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都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假期里自己走过的地方,选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来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并能分析原因。教师布置学生再课外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的调查、访谈、考察,并将获得的鲜活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的展示、讨论、辩论,使课本理论和实际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使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接地气。作为教师要经常布置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也正是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万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炳飞.《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地理教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