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一次课后反思

2020-09-13王金琳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后反思瓶颈实验

王金琳

摘要:基于一次大赛课,而引发的一系列反思与感想。随着课改新理念提出,探索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通过基于问题构建式的教学设计初衷,分析本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引发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点小思考。

关键词:课后反思;问题构建;“瓶颈”实验;易燃易爆安全知识;核心素养

去年,我有幸参加“乌鲁木齐市第三届中小学名师课堂教学大赛”。赛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的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随着课改新理念向初中教学的不断渗透,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节课联系生活,具有趣味性。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1.基于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初衷

随着一个发问,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小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问题式”教学模式最为基本的特征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且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借助问题讨论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可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1]

本节课通过复习回忆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联系,请学生做面条和吹起的面粉的燃烧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同样是面粉的燃烧,为什么现象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进行小组讨论,引导问题:对比这两个实验,如何引发急速燃烧?换句话说,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到结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再提问:如果面粉在一定空间发生急剧地燃烧时又有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爆炸的概念。通过氢气燃烧的“瓶颈”实验,介绍爆炸极限。最后介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安全图标,联系生产与生活。

2.课堂中的优点

首先,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在引课中首先用到了大家熟悉的面条,通过回顾燃烧与灭火内容的学习,利用“旧知”引发对“新知”的思考。

第二,通过实验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整节课程节奏紧凑。

第三,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对于抽象概念爆炸极限的理解,通过一个氢气“瓶颈”燃烧实验,明白爆炸是有一定的条件的,防止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提到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就想到它们一燃就爆的错误观念。通过面粉爆炸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只有可燃性气体才会爆炸,对粉尘爆炸现象的观察,消除学生“固体不能引起爆炸”的误解。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科学性,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明白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才能更好的避免危险。这符合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层面,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语言表达较为平淡,气氛调动能力较差。一堂好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2)在内容方面,过于注重爆炸的科学性探究,而未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应重点突出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有效避免。本节课虽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但很难应用于实际生活,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影响。[2]

(3)在时间把握方面。因课堂气氛略微沉闷,在引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总出现偏差。后期时间略显紧张,导致本节课准备的“在厨房中遇到天然气泄露该如何处理”的视频未放出,而未突出重点。

4.再教再思,结合实际,落实“核心素养”

此次赛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听了其他老师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每位老师的教学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同学们通过宏观的现象去分析物质微观层面的结构和现象产生的原因。想要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到底与什么有关,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可燃物与氧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才导致粉尘类固体发生爆炸。2017年乌鲁木齐市中考题的第13题的第(3)小问“请你从微观的角度解释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考察了此类问题,所以学习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就与提高燃料利用率、节约能源这类实际问题联系上了。

第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中学生们首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也是给他们未来学习化学打下基石的重要时期。在本节课中,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得出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教师设计的演示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面粉、反应条件、可燃物、氧气的多少都是定量,变量只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種方法和思想。如探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到探究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的这节课,让同学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铜生锈的因素。这就是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与“实验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渗透。

第三,作为一名“化学人”,教会孩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3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如家中的天然气如何正确使用;遇到天然气泄露该如何操作;生活中具有可燃性的气罐喷雾装置,如喷雾式的防晒霜、摩丝为什么超过一定容积就不能带上飞机或火车,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层面,也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层面。

总之,初三化学的课堂学习可以非常有趣味性和科学性,在于教师如何去组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的同时,教师本身也学会了更多,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倪乃华.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18(A5):12

[2]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10) :59-60

[3]初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百度文库

猜你喜欢

课后反思瓶颈实验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立足新课改,教好高中数学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