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
2020-09-13叶春芬
叶春芬
摘要:经典诵读既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巧妙地结合,要用经典诵读中的文化底蕴来正视语文教程,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综合素养。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进行巧妙地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巧妙結合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素养类学科,经典诵读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将小学语文与经典诵读进行巧妙地结合,为学生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时期,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们经典诵读的教育培养,使得学生们能够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实施分层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主要分为6个年级,众所周知6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J听学的语文知识己经经典文化的理解也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所学内容等进行科学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更加热爱经典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学习中。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这阶段的学生诵读一些简单的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不但要求学生诵读相关文章,还有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诗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文章,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智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经典的国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名言名句,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陈寿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遇见类似的经典语句要记录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经典知识,小学语文会涉及到写作练习,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的经典语句可以更好地运用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当然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可以不用背诵,但是可以把经典的语句或者是自己习惯的句子记录下来,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好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三、利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营造情感氛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课堂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多媒体讲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情境。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古诗词也可以作为经典诵读,学生在学习整篇古诗词的时候经常会体会不到诗人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先通过意境感受。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一段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让学生能够在视频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去古诗词中感受苏轼在望湖楼头观赏的美丽风光。学生们在情境学习古诗同的过程中会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渐渐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联想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小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小学生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敏,小学语文教师将教学与经典诵读进行巧妙地结合之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经典诵读的小学语文教学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福顺,段剑春.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儿童阅读能力[N].云南经济日报,2018-07-02(02).
[2]陈金洪.研教研课且学且思[N].语言文字报,2020-03-04(08).
[3]陈松青.开展经典诵读助推书面表达[N].语言文字报,2019-05-22(05).